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践——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为例

2010-03-2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北京100089

图书馆建设 2010年10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信息

张 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 北京 100089)

IC(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研究和学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由于IC最早来自于实践,所以国外的IC实践进展迅速,其中不乏成功实例。虽然IC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推动研究与学习是其共同特点[1]。这种模式通过全方位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与读者互动、密切融入学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场所、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方面的优势,因此引起了我国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2]。我国大陆较详细介绍IC的文章最早发表于2005年,实体构建开始于2006年[3]。笔者对2005-2009年5年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247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IC的研究已逐步从初始研究和倡导阶段向实践探索阶段过渡。国内构建实例不断涌现,短短3年内已有10余家图书馆对IC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功。另外还有多家图书馆已有了建设IC的设想,正在积极地规划设计,如东南大学图书馆[4]、延边大学图书馆[5]等。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新馆及其IC概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下简称中青院)图书馆是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新馆,2006年开始设计规划,2008年图书馆举行奠基仪式并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6月落成并开始试用, 9月正式投入使用。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 000平方米,共10层,整个建筑气派大方,内部环境舒适美观,是中青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新馆建设是构建IC的最佳切入点,从馆舍空间、设备配置、资源建设到人员配备和服务流程,都可以深入贯彻IC理念。中青院图书馆正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为了做好新馆IC建设工作,图书馆对内地和香港多所高校图书馆新馆进行了调研,并通过文献分析,借鉴了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成功实践。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与教学相结合的需要和读者学习方式的变化,新馆的建设理念和配套设施都应适度超前,这样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顺应现代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趋势,避免反复改造和不必要的浪费。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自始至终全面深入地参与了各项建设工作,学校充分尊重图书馆的意见,赋予了图书馆相当大的自主权,特别是当涉及到图书馆内部功能区的布局、布线和装修时,都充分征求图书馆的意见或者由图书馆提出方案。

2 中青院图书馆IC规划和建设模式

IC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外图书馆非常重视IC规划的制定,周密详实的IC规划文件和资料在国外的IC网站上比比皆是,其内容也日益丰富,因为IC规划制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执行和IC发展[6]。

2.1 中青院图书馆IC规划

中青院图书馆IC规划既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中青院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为了实现全校多部门服务的整合及适应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需要,IC规划委员会由主管图书馆工作的校领导带队,负责整个IC规划的整体方向及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委员会成员除图书馆馆长,还包括来自基建处、财务处、网络中心、教保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其职责是制订文件、起草愿景和目标、确定项目建设具体的时间节点、预算投资、设计招标、采购设备、布局环境、监督管理资金等事务。

委员会下设服务模式、文献、设备、家装和协调保障5个专门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在考察走访和资料收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认真论证,从理论上论证IC的背景、可行性、任务、目标、程序、预算等,将IC理论形成具体可操作性方案,制定出具体实施步骤。经过几个月的规划与可行性论证,形成具体的IC规划方案,规划委员会对整个方案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后,图书馆IC于2008年初正式开始建设。在整个IC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全程参与,馆长作为项目的总监督,负责委任合适人员监督项目实施情况。

2.2 中青院图书馆IC建设模式

中青院图书馆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和本馆的实际情况,采用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模式和构建模式。

国外图书馆IC组织模式可归纳为独立管理型、联合管理型和合并管理型3类。由于独立管理型模式具有容易协调和运行高效的优点,中青院图书馆IC采用了此种组织模式,即由图书馆独立负责管理与运行,各类人员均由图书馆聘用和配置,对个别服务项目仅提供场所,由服务部门管理[7]。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IC构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改建、扩建模式。国内采用该模式的实例最多,如上海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信息交流学习室等。另一种是新建模式,这种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图书馆的某个楼层或某个区域构建IC,如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中的数字共享空间等;二是将IC理念和元素融入整个图书馆的建设中,并用于全馆服务与管理,如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被认为是国内首家将IC理念用于全馆服务与管理的图书馆,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中青院图书馆IC建设采用了第二种模式,即新建模式,同时又根据自身特点把该模式的两种情况相结合,即重点在图书馆的3层和8层构建IC,并将IC理念和元素融入整个图书馆的建设中。

3 中青院图书馆IC的具体实施

图书馆IC的具体实施应该以把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以促进读者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作为建设目标[7]。以此为目标,中青院图书馆IC的具体实施从空间、资源和服务3个方面进行。

3.1 空间布局

图书馆大楼共10层,地下1层,地上9层。地下为密集书库,地上1层和9层为办公区。2-8层对读者开放,IC元素融入了整个开放空间中,每层都设有阅览座位和舒适的沙发软椅,供读者学习、阅读和小憩。3-8层都设有文献区、个人学习区、上网服务区、信息咨询台、交流区、休闲区,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文献区位于每层的中心位置,学习区分布于文献区的两侧,检索机、上网机和自助文印系统分布于每一层中。虽然这些元素并不都集中在IC里,但这样的IC更有灵活性,更能够体现IC的服务目标[8]。各层的交流区和休闲区与学习区相分离,营造了一个动、静分离,轻松自在的学习和休闲环境。

图书馆IC核心区分别位于图书馆的3层和8层。3层IC分为学习区和休闲讨论区两大区域。学习区又包括文献区、个人学习区、休闲区、上网服务区、信息咨询台5个功能区。文献区提供有中外文学术期刊、休闲杂志和多种中外文现报和过报。个人学习区的入口处设有信息咨询台。上网服务区配有27台高性能的电脑。与个人学习区一门之隔的休闲讨论区是一个装饰精美的休闲水吧,提供休闲桌椅和自动饮料售卖机,水吧也通过楼梯与2层大厅直接相连,读者既可以走出学习区在此休闲阅读、交流讨论,也可以从2层大厅直接进入水吧。位于最西侧的休闲走廊设有木质藤椅和茶几,仿真绿色植物和各种小墙饰使环境更显温馨、优雅,因与学习区做了较好的隔离,可作为学习间隙休息、聊天的好去处。

图书馆8层IC约1 100平米,共分9个功能区:配有两名参考馆员的参考咨询台、文献资源区、5间可容纳10人的小组研讨室、1间可容纳50人的可伸缩读者培训室、1间配有视听设备的视听室、配有沙发软椅的个人学习区、上网服务区、文献复制区和休闲区。

3.2 资源整合

3.2.1 实体资源

中青院IC核心区的实体资源配备情况如下:文献资源区,配备中外文专业期刊和图书、报纸、工具书;参考咨询区,配备咨询台、液晶电视(播放信息)、自助式咨询电话;个人学习区,配备170个阅览座位、37台电脑;小组讨论区,配备5间容纳10人的研讨室;文献复制区,配备2台自助系统(打印、复印、扫描一体);读者培训区,配备1间容纳50人的可伸缩多媒体教室、1台笔记本电脑;视听演示区,配备1间容纳50人的视听室、1套媒体播放设备、30个无线耳机、1台液晶电视、大量视听资源;休闲阅览区,配备1台多点触摸式阅报机、1台自动饮料售卖机、1台液晶电视(播放电视新闻)。

3.2.2 虚拟资源

覆盖全馆的有线、无线一体化高速网络接入环境,使馆内各楼层、区域均能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接入校园网和因特网。图书馆主干带宽为万兆,桌面带宽为千兆,读者通过IC内的计算机可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图书馆IC内的77台电脑为全配置电脑,软件环境满足学生日常需要。除图书馆提供的77台电脑外,读者也可自带笔记本电脑通过馆内的327个有线网络接口或覆盖整个馆舍的无线网络获取电子资源和使用数字参考咨询等各种数字化服务。

3.2.3 人力资源

IC内共配备5名咨询人员。3层IC咨询人员3名,其中两名为图书情报专业毕业、1名为计算机专业毕业,按照各自的专业和特长分工协作,主要负责解答读者在资料查找、文献检索、计算机和设备使用方面的疑问;8层IC的两名咨询人员的学科背景分别为英语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他们除疑问解答和研讨室预约等工作外,还负责为读者提供论文资料查找和电子资源使用指导等工作。

3.3 服务内容

3.3.1 咨询服务

为了体现IC“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IC委员会下设的服务模式专业工作小组对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决定改变我馆传统的服务模式,采用“借、阅、藏、参”一体的大咨询、大服务格局。即把原有的借阅、流通部与参考咨询部合二为一,成为读者服务部。部门合并后,把书刊上架、排架等传统工作外包,使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接受书目检索、电子资源使用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信息素养,走向咨询一线,为读者提供更及时的咨询服务。读者服务部的5名咨询人员在IC核心区解答咨询, 其他咨询人员分布在图书馆2层和4-7层。除提供现场咨询外,每层信息咨询台配备的自助式咨询电话都与2层的总咨询台相连,读者可在咨询台无人值守时直接拿起咨询电话,无需拨号即可向2层总咨询台进行咨询提问,真正使咨询无处不在。

3.3.2 数字化服务

图书馆IC的人性化服务还体现在:打破传统形式,使全馆77台高配置的电脑并不集中在某一层或某个区域内,而是分布于各层,而且读者可通过任意一台电脑把打印任务输出到馆内的任意一台自助文印系统上完成输出打印作业,并通过自助刷卡的方式计费;信息发布系统通过2层的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数字光处理)显示屏和3-8层的液晶电视向各层发布信息,使读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及时获取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远程教学使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任何一台安装有客户端的电脑上接受培训,方便地实现语音对讲、学生演示、文件分发和遥控辅导等功能。

3.3.3 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IC以年级为主线,举办不同层次的系列培训,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如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展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介绍、查找书刊、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中文数据库检索等培训;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开展的检索课题分析、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技巧等培训;面向高年级研究生开展的开题前的文献调研、外文资料检索、文献分析方法等培训。除此以外,还有专门面向预约读者的专题指导培训和在帮助读者解答资源查找疑问时穿插的临时指导培训。

3.3.4 课程服务

为了能够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与院系取得联系,让教师把某些课程的课堂设在图书馆内,如中文系和外语系讲授有关工具书的选择与利用时,教师把学生们带到工具书阅览室里,进行现场讲解,从而使课程内容丰富生动,学生的实践兴趣也更加深厚;新闻系教师在视听室内讲授影视鉴赏。与此同时,将某些教师列出的课程参考书目在图书馆主页教学课程资源栏目中提供电子书链接,并在图书馆内开辟出10台电脑免费用于电子书的阅读。

4 问题与对策

中青院图书馆IC开放半年来,受到了全院读者的欢迎,从到馆率和读者调查结果来看,IC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因为尚在建设初期,仍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有待解决。

4.1 特色化

不可否认,IC为我国图书馆提升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遇,但这种在国外起源于实践的全新服务模式在引入国内图书馆时,要结合国情、校情和馆情,不能单纯地演变为一场设备升级,也不可一味追求IC元素的丰富程度。IC的建设重在理念,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有符合自身特色和用户需求的图书馆IC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中青院属于教学型院校,读者群以本科生为主,这决定了我馆的IC服务应以教学资源支持、有效组织读者和信息素养教育为主,同时也要结合文科类院校用户利用资源的行为模式和专业特点,开展相应深度和广度的学科服务。以上校情决定了我馆在开展IC服务时不能照搬其他图书馆IC的成功实例,必须制定适合自己馆情的IC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才能建立起满足我馆用户需求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能使用户服务上一个新台阶的IC。

4.2 深入教学

IC服务模式的兴起是因为符合了美国高校不以课堂教学为主、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的教学模式。在国外,IC可能是图书馆为生存而竞争的一种形式[9],而国内的IC实践多以主动变革为主。我国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C的良好发展,尤其是教学型院校图书馆开展IC服务受到的影响较大。但IC理念的确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创新与机遇,因此,如何使IC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者的学习过程、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图书馆IC运作与发展的关键。目前我馆还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且工作人员大多也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虽然在深入教学方面已进行了初步尝试,但距全面实现IC促进学习与研究的目标还相差甚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4.3 馆员素养与人员配备

馆员素养是IC服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在关于从国外成功案例得到的启示的探讨中,无一不提到人员配备和素养的重要性,即合理的人员配备及具备高素养的馆员能够吸引用户真正把IC当成一个学习的中心,他们对用户学习的有效支持比先进的硬件和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目前,人员结构和配备是我馆IC面临的最严峻问题,除一般性事务咨询和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多媒体服务在内的普通咨询工作人员外,能够提供如课业指导、写作指导、教研辅助等深层咨询服务的馆员较为缺乏。IC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后台走向前台、走向一线去提供不同层次的咨询服务,提高馆员的信息素养和参考咨询技能成为IC建设自始至终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馆IC在正式开放前,对所有进入咨询一线的馆员进行了统一的业务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服务理念、资源现状、检索技能、设备使用等;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校图书馆的馆长为馆员介绍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还制定了每月一天的定期培训和业务交流日。随着读者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研究生招生人数、硕士点和教师科研任务的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内,人员引进与培养是IC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普通咨询(图书馆使用常见问题解答、书刊查找)、咨询台(技术服务、多媒体服务)和资深咨询(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梯队咨询管理模式[10]。

4.4 以用户为中心的使用评估与评价体系

建立IC的使用评估与评价体系是提高服务水平的保证,通过质量评价和跟踪不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可以真正达到提升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我馆IC采用了门禁系统计数、统计参考咨询量的方法获得定量评价,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获得用户感受、意见和建议的定性评价。但在调查问卷内容设计、调查方式、调查结果的采纳和反馈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体系化,以为今后建立长效的使用评估与评价体系打下基础。在国外,以用户为中心的IC使用评估已成为对IC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的内容之一。国内学者任树杯和张玲等学者也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11]和“利用评估吸纳用户参与IC的设计与规划”[12]的建议。

5 结 语

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淡化,而图书馆IC作为“学习中心”更能体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国内,IC的建设和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把国外IC成功经验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情和校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但无论IC以何种形式实践,建筑和设备都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支持用户的学习和研究、如何促进用户交流协作、如何激发用户的潜在素质和能力才是IC存在的意义所在。

[1]孙 瑾. 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06(4): 57-60.

[2]胡振华, 吴志荣. IC服务模式的本土化策略[J]. 图书情报工作,2008(11): 111-113.

[3]郝 群, 朱 莉, 成俊颖. 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践[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3): 82-88.

[4]冯慧瑛, 袁曦临. 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 情报探索,2009(7): 57-60.

[5]王 冰. 延边大学图书馆新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构想[J]. 重庆图情研究, 2009(2): 39-42.

[6]盛兴军. 国外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实施的实证分析与理性审视[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7): 54-60.

[7]任树怀, 盛兴军. 大学图书馆IC规划与建设: 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J]. 图书情报工作, 2008(5): 82-85.

[8]盛兴军. 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的实践模式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2009(3): 77-82.

[9]王启云. 关于我国建设信息共享区的思考[J]. 新世纪图书馆, 2007(1): 38-40.

[10]马凌云. 浅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非技术因素[J]. 图书情报工作,2008(3):125-127, 116.

[11]任树杯, 盛兴军, 孙桂春. 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体系架构与实践模式[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2): 2-12.

[12]张 玲, 孙 坦. 2007-2008年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 2009(4): 90-95.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信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