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武帝废陈皇后策校正

2010-03-22蒋晓光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1期
关键词:句读班固汉书

●蒋晓光(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3)

《汉书·外戚传》(卷九十七上)有一段关于汉武帝废除陈皇后的文字,1962年“中华书局本”将其标点为:

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1]3948

笔者认为,此处对汉武帝废陈皇后策的句读和理解有误,“退居长门宫”非策命中语,而为班固所书。

汉武帝废陈皇后策,考之两汉史籍,仅为《汉书》所收,弥足珍贵。从“中华书局本”的标点来看,“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似是汉武帝诏令的完整表述。事实上,自唐以来(唐以前书已多亡佚),如此著录者并不少见。以宋人中的三部著作为例,林虙《西汉诏令》、王益之《西汉年纪》、徐天麟《西汉会要》在转引汉武帝废陈皇后策时完全照抄《汉书》,均录至“罢退居长门宫”而止。宋以后如此者,更不可胜举,至清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汉文》所收《策废陈皇后》亦然。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自作者题为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收录到《文选》中以来,陈皇后与长门宫的题材开始大量进入文学的范围,诗词歌赋无所不及。及至唐宋以后,诗文注释兴起,凡注解诗人有关于长门宫题材作品,多会引用《汉书》中此段文字。诚然,古书素无标点,很难得知注家的见解,但仍有昧于句读之嫌。及至当下,整理旧注者在标点此处文字之时多以1962年“中华书局本”句读为是,所见较多,兹不赘举。

所以,此段文字的标点不仅仅是一个史学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学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发现,“退居长门宫”只是班固本人叙述陈皇后被废之后的归宿,将其划入汉武帝策命是错误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这一错误,极为隐蔽,不易引人注意,笔者以己之愚陋,从长门宫出现时间、原文句读等两个方面详细加以申述,并就教于学界。

1 元光五年尚无“长门宫”

“长门宫”之名出现于何时呢?《汉书·东方朔传》(卷六十五)记载:

初,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近幸董偃。……安陵爰叔者,爰盎兄子也,与偃善,谓偃曰:“足下私侍汉主,挟不测之罪,将欲安处乎?”偃惧曰:“忧之久矣,不知所以。”爰叔曰:“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上知计出于足下也,则安枕而卧,长无惨怛之忧。久之不然,上且请之,于足下何如?”偃顿首曰:“敬奉教。”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说,更名窦太主园为长门宫。[1]2853

陈午为陈皇后父亲,陈皇后母窦太主在丈夫(即陈午)死后与董偃私通,董偃为免祸,劝窦太主献长门园以媚上。显然,窦太主献“长门园”为“长门宫”是在堂邑侯陈午去世之后。关于陈午去世的时间,《汉书》中有明确记载。《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卷十六)“堂邑安侯陈婴”条曰:

dd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 μL:ddPCR supermix(2×)10 μL,正反向引物(10 mM)各1 μL,探针(10 mM)0.5 μL,DNA 模板 2.5 μL,补水至 20 μL。将配置好的反应体系转移至微滴发生卡中,利用微滴发生器进行微滴生成。转移生成的微滴(约40 μL)至96孔PCR反应板,封膜,进行PCR反应。反应条件为:95 ℃ 5 min;94 ℃ 30 s,60 ℃ 1 min,40 个循环;98 ℃ 10 min;4 ℃保存反应产物。扩增结束后将96孔板置于微滴分析仪进行荧光测定和数据读取,采用Quanta Soft V软件分析实验数据。

孝文三年,侯午嗣,尚馆陶公主,四十八年薨。元光六年,侯季须嗣。[1]537

“四十八年薨”是指陈午继承堂邑侯的爵位四十八年之后去世。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至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正好四十八年的时间。《外戚传》叙述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陈皇后被废事之后紧接着说:

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须嗣侯。主寡居,私近董偃。十余年,主薨。[1]3949

以上两条材料均表明,堂邑侯陈午死于陈皇后被废的第二年,即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那么窦太主献上长门园的时间只能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以后,此后才有“更名窦太主园为长门宫”一事的发生,所以“长门宫”一名至少是在陈皇后被废一年之后出现的,此前只有“长门园”之名,为陈皇后娘家之私宅。汉武帝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赐陈皇后策命,作为皇帝策命必于当年撰写,这样就与长门宫一名出现的时间存在矛盾,所以策命中绝不可能提前使用“长门宫”一词,将“长门宫”阑入策命中是错误的。

2 以《汉书》用语成例断原文句读

既然“长门宫”一词尚不能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提前出现于汉武帝的策命之中,那么原文句读则需要重新梳理,因为只有理清句读才能将非汉武帝策命部分的文字即与“长门宫”连读的短语清理出去。

《汉书·平帝纪》中记载了另外两位皇后的遭遇,可为我们梳理句读提供参考:

贬皇太后赵氏为孝成皇后,退居北宫,哀帝皇后傅氏退居桂宫。[1]347

如前文所言,陈皇后被废之时唯有长门园,为陈皇后家私产,说明陈皇后被废之后乃是回到了娘家,皇宫相对于民宅,自然是上对下的关系,从皇宫迁出回到自己的家,用“退居”一词也是较为恰当的。所以,结合陈皇后被废而逐出未央宫的遭遇、《汉书》行文惯例,“退居长门宫”一语自成体系,与“退居北宫”“退居桂宫”相类似,实为班固所书,汉武帝废陈皇后策则当从此语前断开。

班固之所以记为“退居长门宫”而不作“退居长门园”,想必是因为长门园献给汉武帝而改作长门宫,长门园之名已消失在历史之中,毕竟作为东汉人的班固是追记西汉时候的事情,所以顺着既成事实就写成了“退居长门宫”。陈皇后之所以被废后能够回到娘家居住,而并非如《汉书·外戚传》中记载的景帝薄皇后、武帝卫皇后、宣帝霍皇后、成帝许皇后被废后或被打进冷宫,或被赐死,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反映了汉武帝对陈皇后的优待,毕竟两人为表兄妹关系,且“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1]3948而此时陈皇后的母亲、汉武帝的姑姑窦太主尚在人世。至于窦太主献上长门园之后陈皇后的居处是否仍在原地,由于史料阙漏,则不得而知了。

《汉书·平帝纪》(卷十二) 录有一条诏命,罢免大司马董贤:

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太皇太后诏曰:“大司马贤年少,不合众心。其上印绶,罢。”贤即日自杀。[1]347

诏、策性质相近,“其上印绶,罢”与“其上玺绶,罢”,两句结构、意义几乎完全一致(“玺”亦是印),足可证明“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的句读可以成立。

3 后人节引为句读成立提供的旁证

在我们从《汉书》用语惯例中求得内证之外,还可从唐宋人节引此段文字的典籍中找到相关的旁证。以唐、宋两朝典籍为例(唐以前典籍多亡佚,已难详考;宋以后距时已远,以讹传讹者多,不足参证),通过比较发现,凡以纯粹抄撮《汉书》史料、存汉武帝废陈皇后策而不加删改者,均直接录用《汉书》原文至“罢退居长门宫”而止,未加点断,难以看出编者之意,前文所言林虙所编《西汉诏令》、王益之《西汉年纪》、徐天麟《西汉会要》等均是如此。但是在唐宋时期,节引此段文字的典籍却非常鲜明地将“退居长门宫”一句独立出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长门怨”条云:

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长公主嫖女,字阿娇。及卫子夫得幸,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2]1174

此条综合《汉书·外戚传》与《文选》中题为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而来,《长门赋序》原文为“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3]712则说明吴兢所称“后退居长门宫”采自《汉书》,在吴兢的意识中,“退居长门宫”是单独成句的,不与上文“罢”字连读。北宋初年李昉等人所编《太平御览》亦是如此,“孝武陈皇后”条言:

《汉书》:武帝陈皇后退居长门宫。[4]660

及至南宋朱熹等人编撰《通鉴纲目》,“皇后陈氏废”条(卷四)亦称:

后以祠祭厌胜媚道事觉,册收玺绶,退居长门宫。[5]271

需要说明的是,《通鉴纲目》虽从《资治通鉴》删削而来,但此处《资治通鉴》述及陈皇后被废事时几乎照搬《汉书》原文,[6]121仅是做了语气的转换。所以实际而言,《纲目》节引《通鉴》,等同节引《汉书》,并融入了朱熹等人独到的理解。

我们知道,节引是加入了编撰者判断和取舍的,这是与照搬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在吴兢、李昉、朱熹等人看来,“退居长门宫”一语是独立开来的,正与我们上文分析的《汉书》用语惯例相符合。

综上所述,“长门宫”在陈皇后被废时尚未有此名称,而原文句读自当将“退居长门宫”一语独立出来,所以汉武帝所赐策命仅为:

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

后文“退居长门宫”为班固自己的语言,中华书局本《汉书》以及历朝诗人别集的注疏引此段文字者均当据此改正。

[1](汉)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唐) 李白著;(清)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南朝宋) 萧统编;(唐) 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宋) 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句读班固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班固救马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孝继父业的班固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班固智夺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