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编辑职业精神及其塑造

2010-03-22肖爱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编辑者工作者精神

肖爱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转型期编辑职业精神及其塑造

肖爱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出版转型对编辑的职业选择、价值观、工作理念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明确新时期对编辑职业精神的要求,坚持从编辑个人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塑造编辑职业精神。

转型期;编辑;职业精神;塑造

一、为什么需要编辑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编辑职业精神,是编辑在认识编辑工作整体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编辑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逐步形成编辑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编辑职业精神,是编辑工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体现。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不仅可以树立编辑职业的新风貌,还可以展现编辑人的精神,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出版业的声誉。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出版事业作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担负着制造社会舆论、生产健康的精神食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荣责任。这就需要编辑出版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个编辑个体的坚守和付出。编辑人员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树立强烈的职业精神,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以强大的动力和饱满的热情出色地完成编辑任务。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出版业转型速度的加快,出版社由与经济几乎无关的纯文化事业单位,向接受市场考验的企业转变,编辑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窗外各种杂质不断考验着编辑道德的底线。应当承认,出版队伍中的许多编辑当初投身到这一职业中来,就是冲着这一职业所固有的文化气息和令人羡慕的文化人的身份而来的。但是,在出版业全面走向市场的今天,经济效益被前所未有地凸显。编辑们被要求要会策划、懂营销,追逐经济利益。我们面对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双重压力,当面对文化品位不大,但却很有市场的稿件时,开始左右为难,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中许多编辑在苦苦挣扎着。当编辑的文化理想遭遇当今出版业的一系列困境之后,一些人开始动摇了。一些人自觉不自觉脱离了文化守门人的岗位,投身于“文化泡沫”的制造中而乐此不疲。一些不良行为,如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盲目跟风、低级克隆等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出版业的正常发展。因此,重视编辑职业教育,塑造既适应时代要求,又符合编辑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编辑职业精神

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编辑,既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唯利是图,只追逐经济利益的商人。我们需要的编辑职业精神,应具有以下特质:

1.坚定的编辑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编辑工作者从事编辑工作的价值所在,它从根本上规范着编辑个人的职业行为。编辑职业精神所倡导的职业理想,是使每个社会成员,不管其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生理条件、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如何,都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编辑职业服务。编辑工作者要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编辑工作,全心全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编辑工作者一旦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就要把自己的工作与编辑职业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结合起来,时刻不忘编辑职业的使命和义务,在对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牢固的编辑职业责任。编辑职业责任是社会根据不同分工而赋予编辑职业的特定义务,包括编辑职业整体责任和编辑工作者个体责任。就编辑职业整体而言,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加工、传播人类知识成果,保障社会的知识信息需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就编辑工作者个体而言,每个编辑都应忠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并且把客观的岗位职责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

3.端正的编辑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编辑职业态度是编辑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编辑职业精神所要求的职业态度,是忠于职守,对工作精益求精,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精力充沛,积极主动,任劳任怨。编辑的职业态度与编辑的职业价值观关系密切。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克服拜金主义,增强编辑服务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心甘情愿为编辑事业奉献。

4.扎实的编辑职业技能。编辑职业技能指从事编辑职业所具备的知识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服务的能力。这是编辑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履行职业责任的基础条件。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随着编辑工作逐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编辑工作者开展各项工作的必备工具。因此,编辑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全面提高业务技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编辑职业的需要。

5.严格的编辑职业纪律。编辑职业纪律通常表现在编辑工作的规章制度等形式上,这是维持编辑职业活动的正常秩序,保证编辑职业责任正常履行的重要措施。因此,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编辑职业精神对编辑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编辑职业精神要求的编辑职业纪律是编辑工作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基础上形成的自觉的新型纪律,它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但更有为编辑工作者内心信念支持、自觉遵守的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6.良好的编辑职业信誉。编辑职业信誉是编辑职业中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编辑工作者有了这种职业信誉,就会把编辑职业的声誉看得高于一切,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不愿违背职业信誉做出有损职业形象,有悖职业精神的事情。同时,编辑职业信誉也是社会对编辑职业的评价,是编辑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编辑工作者要把社会对编辑职业的肯定和赞誉,看作编辑职业和编辑工作者的莫大荣耀,把处处维护编辑职业声誉和良好形象看作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7.公正的编辑职业修养。这主要指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作者,不能厚此薄彼。编辑要根据稿件的质量和选题计划来取舍稿件,而不能根据作者的名气大小或权力大小办事。有职业精神的编辑在审稿中会做到看稿不看人,客观公正。任何名家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作为编辑有责任在处理稿件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怎样塑造编辑职业精神

编辑职业精神的塑造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既需要编辑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对编辑个人而言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努力学习,坚持正确的编辑导向。编辑者对文化信息的选择产生编辑导向,正确的编辑导向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的富强文明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幸福服务。在改革开放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在总结编辑出版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制定了一系列编辑出版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规,集中体现了新时期编辑的正确导向和思想精神。每个编辑者应当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并在编辑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文明富强建设事业服务的正确编辑导向。为此,编辑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改造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编辑导向。

2.深入实践,发扬积极的创新精神。编辑者是和各种文化信息打交道的职业,没有相应扎实的专业文化功底和编辑理论知识,将难以对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文化成果信息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判断。编辑者从事某门学科专业的编辑,本门学科专业是一门学问,而对本门学科专业文化的编辑出版问题同样也是一门学问。科学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知识的激增,既促使了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增长,又推动了编辑出版理论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出版转型时期,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等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各种现代编辑手段也不断出现,这就要求编辑者要始终发扬科学的进取精神,要既钻研专业理论,又探索编辑实践,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以保持编辑应有的超前意识。文化知识也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力,没有较高文化修养或不掌握最新文化知识的编辑者是不可能编辑出最具文化知识水平的出版物的。编辑者只有坚持不懈地钻研新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编辑出先进科学的出版物精神产品。

3.坚持公正,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编辑职业因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产生,所以编辑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编辑行业的延伸和具体体现。确保出版物对社会公众有益而不是有害,这是编辑应当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在现实当中编辑者最初面对的是熟悉或不熟悉的众多作者的作品,它们是水平不一、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信息的草创品。其中有有益的,也难免出现无益的。选择有益的当然对社会公众有利,但不一定能为编辑者产生多大经济效益;选择无益的对社会公众不利,但又有可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这些职业义务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冲突中,编辑者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在选择、再创造、编辑加工等过程中保持为前世、当今和后人负责的心态,做到见利不动,以文取稿,不断提高出版物质量,才能确保为社会公众提供最有益的健康向上的出版物精神产品,迎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4.追求卓越,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各种文化成果信息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当今探索的实践中发现创造的。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理解的偏差或疏漏,自身研究或实验的不全面,编辑过程中的粗心大意或不严谨,以及排印中存在的差错,都会影响文化成果信息的科学真实性。编辑者审稿不认真不仔细或不够负责,就有可能发现不了作者本身的差错,也难以防止自己在编辑过程中或校正中出现新的差错,最终导致出版物出现差错并误导读者,给广大社会公众造成损失。书报刊是最传统的出版物,其中一句话,一个符号或一幅图画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整篇文章观点的改变、公理推导的失真或技术设计的失败。这种失真的报道,不仅损害当代读者,也会影响后世读者。作为编辑者必须保持认真审稿、仔细编辑的严谨的工作态度。编辑者站在选择与被选择的位置,长期以往不严谨编辑出版物或出现差错,终究会被淘汰。

5.勤于奉献,弘扬无私的奉献精神。编辑者审稿改稿,查找资料进行核实,对原作进行提炼润色等都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但凡完美的出版物都渗透着编辑者的心血和汗水。然而,读者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首先记住的是作者及作者阐述的见解观点,很难有人还想着编辑者的贡献。如果编辑者因此而不去做那些为人作嫁的工作,读者又何以能找到令人倍受鼓舞的出版物作品呢?编辑职业的高尚与清苦决定,编辑者必须耐得住寂寞,甘守清贫,心地无私,终生奉献。

除了编辑个人自律外,社会他律也极其重要。从大的社会环境讲,要形成一种弘扬正气、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使编辑能够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中来。就出版单位而言,要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出版工作的操作规范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了编辑人员的行为,既是塑造编辑职业精神的机制,也是编辑成才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认真做好编辑职称评聘工作,结合年度考核,对每个编辑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把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挂钩。形成融洽、和谐、互助的编辑环境,使编辑能够身心愉快地进行工作,形成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编辑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促使其及时改进工作。

编辑的精神文化生产性质决定,编辑职业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工程的基础工程。构建新时期编辑精神文明的科学思想体系,不断塑造新时期的现代编辑职业精神,全面提高出版物质量,大力繁荣出版事业,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是历史赋予我国未来编辑者的光荣职责。

[1]陈汉英,王亨君,杨丽丽.编辑职业道德必须加强[J].编辑学报,2003,(6):463-464.

[2]陈山榜.编辑是谁[J].编辑学刊,2007,(1):71-72.

[3]樊希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编辑[J].中国编辑,2003,(2):42-43.

G237.5

A

1009-6566(2010)06-0116-03

2010-10-25

肖爱生(1971—),男,甘肃天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天水学刊》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

猜你喜欢

编辑者工作者精神
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爱工作者之歌
融媒体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提升研究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试论编辑与广播电台形象之间的关系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