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

2010-03-22

文化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遗产工业旅游

陈 岩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工业遗产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TCCIH)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以及认定、记录和研究的重要性。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既是工业旅游,又是遗产文化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即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1]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文明进程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以及工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工业机器、生产设施等遗迹,成为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独特宝贵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将工业遗产文化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而且还将有效地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持续发展时期。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遗留下来了大量的工业旧址、工业机器、生产设备等工业生产遗迹。以辽宁为例,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工业化进程中遗留下宝贵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明。新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第一在沈阳诞生,这里曾经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奇迹,同时也形成了浓郁的工业文化。沈阳的铁西工业区被誉为“东方鲁尔”、“共和国装备部”。鼎盛时期,全市9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有90家在这里落户,工业遗存非常丰富,工业建筑摩肩接踵,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经过50年的开采,遗留下举世罕见的巨大矿坑。矿坑如果治理改造成功,将变成集工业景观、地质遗址、生态整治为一体的“聚宝盆”。同时如果煤矿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成功,这里也有望成为世界工业遗产,成为同英国、澳大利业并存的世界工业遗产第三极。[2]工业遗产遗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它们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文化发展的代表者和标志者。

(二)工业遗产资源保护初显成效。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纷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业遗产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逐步增加。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成为我国唯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同时也是全球34处世界工业遗产之一。目前,我国共有11处著名工业遗产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2001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和青海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首批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工业遗产。2006年4月,又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南通大生纱厂、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酒泉卫星发射场遗址。2007年,在国务院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工业遗产普查成果显著,各地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遗产。

(三)工业遗产景观开发初具规模。2001年将废弃的粤中造船厂旧址改建成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废弃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改建后成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体育休闲活动。北京798艺术区的改造前身是前民主德国于1954年施工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在对原有的文化历史进行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厂房的重新设计与改造,建成了以当代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展示中心,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此可见,我国工业遗产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二、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工业遗产资源丰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各省、市也纷纷启动工业遗产保护项目,进行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的筹备工作,但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发展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开发力度不够,同时人们对工业遗产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重视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开发重视不够。截至2006年底,全球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但我国只有一项——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从拥有工业遗产项目数与该国总遗产项目数的百分比看,我国排在第20位。[3]由此可见,我国工业遗产文化保护起步较晚,开发力度不够,重视不足。此外,工业遗产列入国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也较低,工业遗产文化的保护缺乏有力措施,对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足。

(二)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工业遗产文化保护规模和范围有限。同时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文物往往都是“古”、“老”、“旧”的东西。相对于文化遗存下来的古城、古建筑等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多为近现代的产物,有些甚至是当代的。由于其代表的是技术过时的产业,历经时代淘汰的机械设备,因而人们往往不将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保护联系在一起。不少人甚至对近代工业存有污染严重、技术落后、急需退出历史舞台的错误认识。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到位,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意识与发展理念的匮乏,致使一些珍贵的工业遗产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同时也使不少工业遗产文化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三)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欠缺法律保障体系。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涉及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时常出现。目前,只有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绝大多数省份尚未颁布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由于缺少法律体系的保障,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着被遗弃、拆除的命运。

(四)工业遗产的保护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工业遗产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要国家、地方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由于各地方思想认识、经济基础等不同,不少地方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投入更难以落实。

(五)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虽然目前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日益引起各方关注,相关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至今仍存在着不合理利用的现象,甚至有些在利用过程中完全改变了工业遗产的历史原貌,造成工业遗产资源的浪费或贬值。与巨大的工业遗产遗迹相比,尚需制定严格的保护条例,制定合理的开发举措。此外,已经开发的工业遗产文化旅游项目,其规模和水平尚且难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工业遗产资源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工业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中国各省份城市化的发展面貌。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的新时期,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切合实际地展开。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开展工业遗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认真普查、记录,加大工业遗产资源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力争使更多的工业遗产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二)加强宣传,培养人们的工业遗产文化意识。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携手联合,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展览中心等多种手段,通过组织工业遗产知识竞赛、出版地方特色工业遗产书籍、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工业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使工业遗产的文化保护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出保护工业遗产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快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加快推进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使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得到切实保护。同时各地方也要做好工业遗产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在编制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规划的同时注重增加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之中。

(四)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制定专项资金,将工业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遗产保护的基本资金需求。同时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土地等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提高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互动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良性格局与机制。

(五)维护工业遗产资源的原址原貌。对于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标志性的遗址遗迹要尽力修护,力争恢复其原址原貌,不得以旅游开发需要为理由对其加以改变、损毁。力争全面收集可体现当时历史形态的文物、书籍等物品资料,尽最大可能恢复或展现当时的人文精神风貌,以增强历史真实感和完整感。如,辽宁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内征集保存了许多机车、铁路上淘汰下的老物件,有老式的驼峰控制台、道口信号灯、机车汽笛等,甚至还包括由沈阳机务段工人捐献的上世纪50年代的铁路制服、路徽、棉鞋,每一个老物件都曾是中国铁路发展史的见证。可以帮助游客更多地了解铁路,了解过去的历史。国内其他工业遗产文化景点应加以效仿,广泛征集老物件,努力维护工业遗址的原貌。

(六)开发区域性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联动项目。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资源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宝贵特殊资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开发,可以结合各省、市、区良好的工业遗产文化资源优势,将工业旅游资源充分地进行组合,打造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联合品牌,形成特色的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线路。如,辽宁可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优势,将抚顺露天煤矿、阜新采煤工艺、鞍山钢铁、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沈阳铸造博物馆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打造“辽宁特色工业遗产文化之旅”,形成区域性联动效应项目,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开发体验观光式旅游。开发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不仅要满足游客参观、游览的基本需求,还要利用工业设备开发供游客消遣、娱乐的项目,使游客身临其境,亲自体验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乐趣。比如,让游客亲自体验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乘坐老式蒸汽机车等活动,使游客体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的心理,丰富旅游吸引力,扩大旅游需求满足面,增加工业旅游的趣味。

(八)设计多种类型的专题旅游线路。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在让游客获得知识、体验娱乐的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游客认识到工业遗产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应针对不同类型客源,设计专题旅游线路。如,在校学生可以开展以知识、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开展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对投资客商开展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与行业协会联合举行以促进交流观摩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及针对单纯游客的工艺流程展示等等,突出重点,满足不同游客所需,[4]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获得关于工业遗产文化的相关知识,弘扬工业建国的精神。

(九)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在开发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过程中,应设立旅游培训中心,对旅游从业人员实施职业培训,使之掌握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专业知识,从而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加深对工业遗址的兴趣。对于国外游客,应配备一支外语熟练的接待人员,提供高水准服务,进而扩大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1]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9).

[2]代钰,田红雨,郭舒.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辽宁工业遗产旅游 [J].振兴老工业基地,2007,(6).

[3]闾平贵,周章,魏向东.浅谈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9,(1).

[4]刘筏筏.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旅游
遗产怎么分
工业人
千万遗产
旅游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