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社会学专业简介
2010-08-01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社会学可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其诞生标志是1921年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公元1864—1920年)的未完成遗稿《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在我国,音乐社会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第一本国外音乐社会学译著是1985年由杨洸教授翻译的前苏联音乐学家索霍尔著的《音乐社会学》(中文名);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音乐社会学翻译、编译工作,并创刊《音乐学术情报通讯》(双月刊,1986年改名为《音乐学术信息》,2001年12月息刊,共出版100期)。该刊物刊登有关国外音乐社会学文论译文和编译文章近八十篇。1992年,音乐社会学作为国家“八五”青年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正式立项(课题负责人曾遂今),1996年课题研究定稿,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社会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曾遂今先生的《音乐社会学概论》,该书对当代中国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进行了总体研究,集中反映了我国音乐社会学的宏观构架和实践操作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沈阳音乐学院于2003年建立了国内高校首个音乐社会学学科研究基地,其学科带头人白玮教授。几年来,在白玮教授的潜心研究下,该院的音乐社会学学科不断成熟,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白玮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研究以《音乐社会学概论》的研究视角为蓝本,对当今社会的音乐社会学现象与问题进行探讨;对“鲁艺音乐”、“红色经典音乐”等历史音乐现象从社会学角度予以新的更深层次地探索;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对音乐家群体从不同角度进行社会学分析等等。几年来,白玮教授培养了音乐社会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余名,撰写的多篇论文及科研课题获得众多国家、省市奖项。2005年其指导的硕士毕业论文《满族音乐文化走向融合与衰落的社会学视角研究》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论文,并引起热烈反响。相信在白玮教授的带领下,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会结出更多累累硕果,为我国的音乐社会学研究填充更丰厚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