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的现实问题研究概述
2010-03-22李校利
李校利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随着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消费日益活跃,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激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力量,如何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任务,文化生产力随即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一、提出文化生产力战略是对生产力原理的创新和发展
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目标,既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又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文化生产力作为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充分说明了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因素不是一般的生产力要素,而是关键的因素。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使精神文化因素由间接转为直接、由潜在变为显在,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社会生产力从来不是绝对单一的、纯粹的物质生产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一切活动无不渗透着精神文化因素,只是这种渗透经历了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由间接到直接、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二)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与文化生产活动虽然都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但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而文化生产活动则属于生产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物质生产活动。从人类一般的精神生产力发展到文化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又一次提升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其理论意义在于文化不仅是发展手段和动力,更是人自身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整体素质依托之根,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在要求与内在要素。
(三)文化生产力的提出,表明了它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必将在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不断创造可观的物质价值,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它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1]
作为生产力的必然阶段,文化生产力契合了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在整个生产力诸多因素系统中居于决定性的地位。第一,文化生产力的认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理论建设的丰富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表现出比精神生产力更强的涵盖力和解释力。它来源于精神生产力的理论概括,但显然又比精神生产力有更多的科学内涵与分量,标志着这一理论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第二,强调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反映了许多传统行业在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大潮中性质上所产生的重大变化,更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文化生产力的认定,更是将当前知识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因素给予了科学的反映。它既是对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现实总体属性的一种理论概括,又对其今后总体走向趋势有最切实的指导意义。第三,现代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它正以日益增进的规模和深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力中,文化是生产力之魂。迄今为止,生产力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劳动生产力”阶段——“机器生产力”阶段——“文化生产力”阶段。文化生产力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力中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第二阶段的“机器生产力”中也存在),而且意味着社会生产力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或者是从环境看,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以至于文化成了左右社会生产力档次和品位的决定性力量,这就使生产力成为“文化型”的生产力。[2]
总之,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点
研究文化生产力,必须涉及它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点,就主要的方面讲,一是文化内容主导。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文化资源等。更为关键的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力。二是包蕴人文精神。文化生产力的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三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及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必须强调它在整个市场上的独特性,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求得不同文化所蕴涵的生产力的最大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四是显示出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力中文化要素(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人的精神需要的不断提升;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重大进步。因此,文化生产力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3]另有论者认为,文化生产力不仅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直接的、独立的生产力因素,在社会经济商业视角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凸显。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科技文化因素在社会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新技术、知识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有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2.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的骨干产业。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已成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3.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融合趋势增强。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和信息技术发展,经济与文化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出现了世界性的历史趋势——经济与文化一体化。[4]
三、中国实施文化生产力战略的现实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力模式。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下发展方向:1.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是首要条件,也是保证我国文化领域稳定的必要条件。在文化发展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2.坚持儒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东方儒学文化是我国习俗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中国的发展上,对传统儒学文化理性的扬弃,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价值观,抵御西方的价值输出,是我国稳定发展也是保持我国文化自身健康发展的必须。3.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发展与改革教育培训事业已成为国家第一位任务。4.实践正义原则。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个首要原则是正义原则,而非功利主义,即使在要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时也是如此,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社会正义原则包括公平原则和补偿原则。我国当前文化生产力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正义原则的科学理解和实践上,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树立整个社会正义的文化价值观,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和生产力发展原动力的重要要求。5.倡行世界主义的外部交流原则。[5]
关于实施文化生产力战略的措施,可以归纳为:一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出路。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积极利用一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二是进一步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文化生产力结构。文化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集中体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紧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人文关怀、价值导向和心理状况,不断创新出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四是完善文化生产力的流通体制,培育健康、良性、成熟的市场体系。五是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人才工程。六是弘扬主旋律,提供多样化,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6]
最后,有学者强调,研究文化生产力发展问题,需要确定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逻辑层面上,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语境如何;二是实践层面上,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境遇怎样。前者规定了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路径,后者则制约其在实践上的理念设计与模式选择。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境遇就全球范围内而言,文化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当代形态,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当前中国依然处于“现代”这一历史区间,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现代性语境不容改变;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又面临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力量的挤压。因此,对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而言,一方面必须坚守现代性的路径,确立符合“共时性”场景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吸收后现代因素,探索建立一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模式,也非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模式的一种综合型新模式。[7]
[1] 徐惠.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
[2] 任宪友.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 .生态经济,2001,(4).
[3] 曹保刚,郑恩兵.文化作为要素的理论宣示[J] .河北学刊,2007,(12).
[4] 陈依元.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J] .江浙学刊,2006,(2).
[5] 刘文俭,崔晓雁.文化生产力的理论意义与发展策略[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1).
[6] 李昌森.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考[J] .现代经济探讨,2006,(11).
[7] 唐志龙.略论文化生产力的价值特征[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