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

2010-03-22

文化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经济带辽宁文化

王 焯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一、问题提出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认为文化与环境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为因果。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必将促进沿海乡镇都市化的进程。世界工业化历史和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都证明,都市化的进程势必加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处于非主流文化的地域文化同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冲击,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尤其是对于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是个存与亡的考验。中国又是个文化生态的大熔炉,岭南文化、海派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衍生出了庞大的文化集群。因此,面对外在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如何凝练自身文化并发展特色文化是时代的提问,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面对的一个全新而又紧迫的命题。

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是近几年人文社会科学最瞩目的焦点之一,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身份识别、规范求同和确立归属感的符号与意义的赋予过程,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同层面、范畴中有着不同的性质、方式和功能。语言、地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认同能促进沟通、理解,是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内在源泉与动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域文化既具有辽宁文化的共同点,也具备了沿海沿江沿边区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又是辽西辽南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因此,基于文化认同的内在需求,统筹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势必离不开区域文化的整体重构与统筹规划。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美国的三大都会区、日本的三大都市圈GDP均占国家份额的近七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将区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支撑点,沿海地区一直引领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从最初的4个沿海经济特区,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先试先行的珠三角、长三角,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三大主体经济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推出是我国区域宏观发展格局的一个需求,将助推东北振兴,加速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与崛起。我国三大经济圈的竞争力各有侧重。最初以京津塘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其政治文化角色优势突出,长三角的加工制造力是其强项,而珠三角则立足于对外开放前沿创新方面。从文化角度解析,三大经济圈背后所承接的也是三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岭南文化。因此,除了硬件的竞争优势以外,文化含量也是引领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力量。这里的文化含量包括“新型机制、创新能力、以及培育这些能力和机制的法制化、国际化程度和人口质素”,既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有创意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内涵。[2]可见,发掘并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文化资源及其服务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其特点

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布局,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旨在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6.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大连港、锦州港、营口港、葫芦岛港、丹东港等优良港口云集于此,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东北亚面向亚太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文化生态学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着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辽宁沿海经济带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滋生出丰富的文化含量,既有辽宁乃至东北文化的共性,又有沿海沿边沿江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主要集中体现在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四大方面。

(一)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

世界上植被类型保护完好的最大芦苇沼泽地、数量和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的百年生银杏树街道……生态资源的纯净、丰厚、优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骄人之处。现拥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城山头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辽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大连长海海洋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锦州义县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营口玉石岭自然保护区、葫芦岛白狼山自然保护区、葫芦岛虹螺山自然保护区),占陆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温泉资源丰富,丹东东汤、营口鲅鱼圈、葫芦岛兴城的温泉久负盛名。

(二)历史文化悠久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历史文化资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8万年的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此外还有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兴城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上仅有的一段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宫遗址、抗美援朝纪念馆、大连旅顺博物馆、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等。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该区域是一块人口融合的土地,从秦汉时的政府驻军到明清时的民族迁徙,居民大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而自古就繁衍生息于此的居民很少。因此移民文化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特色文化。

(三)民俗文化丰富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民俗文化既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又有辽西辽南地域文化的特性。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域内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约30多种,其中满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蒙古族比例较多。各少数民族虽然普遍汉化,但在仪礼、饮食习惯和语言方面还保留着民族特色。比如生活在丹东的朝鲜族,族内交流基本都是朝鲜语,结婚仪式也具有浓郁的朝鲜族特色,打糕、拌菜等朝鲜族特色饮食还占据着日常饮食的主要方面。除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以外,辽宁沿海经济带又因其地域特点分为辽西、辽南两个区域文化特色。比如大连、丹东、营口多操辽南口音,民间俗语称为“海蛎子味”。盘锦、锦州、葫芦岛人口多操辽西口音。

据统计,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有19项,约占全省总数的36%。主要为复州的皮影戏、双管乐、凌源皮影戏、辽西的木偶戏和高跷、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锦州满族刺绣、丹东朝鲜族花甲礼、营口的评书、盘锦的上口子高跷、锦州和瓦房店的东北大鼓等。

(四)特色海洋文化

内陆与沿海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起源并形成于地中海周边国家,尽管这些国家在海洋文化构成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方式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新地区的开发和海外贸易。”[3]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文化既具有历史特点,也具备新时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开放创新的意识形态和发达先进的物流技术条件等方面。其中在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尤为突出。辽宁沿海经济带集城、泉、海、山、岛五大景观于一体,因自然和人文景观衍生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滨海、边境、湿地、人文、森林、红色、农业观光等,虽数量众多,但优劣不均,经营分散。经营较好的有以海洋文化为体验的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温泉主题的营口鲅鱼圈天沐温泉集团、红海滩湿地公园等。海洋休闲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辽宁沿海地区的支柱文化产业。“2004年,辽宁沿海6市旅游业总收入占沿海6市年总产值的71.73%,到2008年已占到总产值的101.77%,连续5年平稳上升。”[4]大连即将建设的常江湾国际运动中心,将成为滨海景观、激情海域、体育运动、康体养生、影视文化融为一体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中心”的新亮点。

除了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特色以外,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域文化特点还体现在产业和创意层面。

首先,新兴文化主题节日或活动种类繁多。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已经举办了20届、“中国国际啤酒节”举办了12届;营口有全国十大地方节庆活动之一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中韩‘王中王’歌咏节”也举办了9届;丹东有“鸭绿江国际旅游节”、“中国·丹东桃花节”、“杜鹃花节”和“东方丝绸节”;葫芦岛有“国际葫芦文化节”;盘锦有“中国盘锦河蟹节”、“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锦州有“笔架山海洋音乐节”、“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业已举办4届、“中国·锦州京剧票友节”举办过6届。每个主题节日都由政府牵头主办,通过文化搭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集中发展。但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文化主题活动尚处于空白。

其次,城市文化品牌及定位基本明确。“浪漫之都,时尚大连”是大连的旅游形象品牌;“遗忘时间的地方——鸭绿江畔,美丽丹东”是丹东的最新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葫芦岛市立足打造“中国筝岛”的城市品牌。

最后,颇具影响的文化资源或文化企业数量较少。锦州的杂技,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了脚跟,大连大青文化产业集团也是声名赫赫。大连发现王国、动漫走廊、旅顺文化产业园区等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方文化整体发展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不高,结构和配套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模式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讲,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个完全无中生有的杜撰过程,而是对原生的器物、制度、精神文化形态和符号的创新与产业化进程。现代意义的文化品牌是蕴涵新型机制、创新能力以及培育这些能力和机制的法制化、国际化程度和人口质素的文化含量。文化品牌可以包括自然景观衍生的人文景观(包括旅游目的地,民俗活动,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主题活动和文化产品服务体系四种类型。发掘和构建文化品牌应该基于原生条件、技术和人才因素,以群众的喜闻乐见为前提,遵循文化多样性规律和市场规律,并具备地域优势和特色。进入辽宁沿海经济带视阈,首先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

其一,文化的原生与现代化创新关系

对传统原生文化的保护是源,创新是流。“冯友兰先生作为20世纪老一辈爱国的哲学家,他一生追求的理念是振兴中华,希望古老的文明之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旧邦新命’。他尊重传统并以弘扬传统为己任,但并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新的诠释,推陈以致其新,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5]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转变,谁也不愿意与现代文明相剥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也无法切断其适应时代的渴望与需求,而应该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背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精华基础上的创新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将传统的民族文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朝着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在文化的价值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文化价值附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不容忽视。文化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其社会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为此,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构建必须具有现代意识,敢于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

其二,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品牌的同一性关系

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个民族、区域的文化都沿承着本民族、区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历史沿袭衍生和时代诉求的双层根源。本源的文化比如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戏剧等可以通过博物馆式保护和生产式保护两种方式构建,保证文化生态的平衡性。具有时代诉求的新生文化比如动漫、主题节庆等则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对于区域文化的发掘与构建,还需要具备区域特性和共性,满足群众的审美情趣,符合文化认同的心理。

处理好文化原生与现代、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就把握了发掘和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操作层面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整体规划、分期分批分区域发展,保证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

围绕工业文化、生态文化、创意文化、民俗文化四大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着力发展旅游业、会展业、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五大业态。近期内做大做强“滨海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生态旅游文化”、“边境旅游文化”为代表的主导、精品文化品牌。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现代传媒手段,推动沿海经济带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对外交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加强会展、博览、信息服务等设施的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逐步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工业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乡镇、村庄的人文环境的延续,重视保护整体风貌,形成具有辽宁沿海经济带特色的立体化文化空间。积极保护濒危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个别项目实施未立项先保护。继续发掘潜在的文化资源,包括少数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历史文化、老字号等。推动沿海地区教育、人才、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区域创新文化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培育。

(二)通过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文化资源的横向跨越式发展

努力降低文化资源保护准入门槛,通过实施财政扶持、税收扶持、金融服务扶持、房租补贴扶持等政策,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增加精品文化产品的引入和交流,鼓励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的输出管理服务,通过打造一流的演艺品牌增强对外宣传交流的主体和引进外资的优势项目。可以借鉴西安曲江新区的发展模式,曲江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和产业集聚作用,为了鼓励文化企业入区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扶持、金融服务扶持、房租补贴扶持等。例如,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上的新办文化企业或为区内文化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经曲江新区相关部门认定后,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给予相当于企业3年营业税额的财政补贴。经认定的国内外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演出,由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三)整合资源,形成品牌和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营销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可持续性文化产业链条,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依托大连动漫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产业集聚区。还可以建设工业文化品牌示范区。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完全可能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成为未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承载地。辽宁的“工业文化”由来已久,特色明显。以沿海经济带的“工业文化”走廊为示范,壮大辽宁整体“工业文化”的规模和竞争力。

打造沿海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带品牌。整合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加强滨海、边境、湿地、人文、森林等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海洋、工业、农业观光、生态等特色旅游,通过政府、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高一条龙服务和管理水平,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

积极扶持会展、动漫、演艺、主题节活动、工业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国内首个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基地——“深圳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目前已经正式获批为“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深圳)”。[6]使得“深圳沙滩音乐节”这个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得以山海为优势的深圳盐田区在沿海区域文化发展方面独辟蹊径,占据优势。可以借鉴深圳盐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整合现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的众多分散式主题节庆活动,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服装节、旅游节、啤酒节、音乐节四大主题活动,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统筹、各市轮流承办的方式,引进相关行业人才或集团,逐步构建出若干区域文化品牌,带动沿海经济带的联动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把握消费新势力,创新文化产业品牌

私人飞机、游艇、房车,属于高端消费,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些看似只属于少数人享受的消费品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美国通用航空(即私人飞机)产业一年的产值为1500亿美元;包括整车生产、营地俱乐部、零部件、房车用品、营地设施及器材在内的整个大房车产业,年营业额超过1400亿美元的规模;全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带动周边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就业和产业产生的收益。目前,国内已有16个省、市推出或正在制定与游艇产业相关的水上景观开发项目,深圳已将游艇业列为滨海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并将其作为深圳市建设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的重点发展战略。以“私人飞机、房车、私人游艇”为代表的“海陆空”消费市场成为一个蕴涵着巨大潜力的消费新领域。作为拥有沿海沿江突出优势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应该在相关文化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突破性,通过游艇、帆船航海、海上垂钓、滑浪、冲浪、潜水等为主要项目的现代海上运动,为滨海经济的发展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商机。

(五)培育强有力的经营团队和强势企业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的跨国公司,形成了产业集中的优势,比如美国好莱坞的索尼、环球、派拉蒙、迪士尼、时代华纳,英国索斯比拍卖行,法国最大的德鲁奥国家艺术品拍卖行等。这些强势企业不但是国际文化投资的领头羊,也是引导文化消费趋势的风向标。[7]他们的文化产品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链丰厚完善,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据悉,仅美国奥兰多迪士尼动画公司就拥有400多名签约画家,这些画家均是迪士尼公司高薪从世界各地“挖”来的顶尖人才。可见,通过强势的文化产业的人才和企业,建立起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平台,是形成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目前国内许多文化企业尤其是主题公园都意识到资源是基础,经营和管理才是关键,纷纷聘请外来有经验的团队进行输入式管理,从而通过深入式交流掌握核心管理技巧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高校33所、独立科研机构88所,还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这些人力资源都是发掘和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文化的保障因素。可以大力培养旅游、规划、设计、演艺等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品牌创新型人才和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可以引进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的先进管理人才和团队,进而培育一批辽宁本土骨干文化传承人、运营团队和企业。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大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最终形成构建多文化共同发展,多产业协力经营文化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连续性的发展辽宁文化品牌的战略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亮点。

[1] [2] 于爱成.岭南新文化的构建[A] .田根胜,黄忠顺.城市文化评论[C]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103-104.

[3] 靳维柏.论沿海文化——兼论以郑成功为代表的郑氏政权的文化特征[J] .东南文化,2004,(1).

[4] 林宪生,邓薇,卢丽君.建设海洋特色文化产业群拉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

[5] 传统与创新——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N] .光明日报,2000-12-19.

[6] 王宗民,欧阳进雄.时尚盐田蔚蓝梦想[N] .中国文化报,2010-05-15.

[7] 叶辛,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3.

猜你喜欢

经济带辽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辽宁之光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谁远谁近?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