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社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0-03-21罗应凡

外语与翻译 2010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公民

罗应凡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 410138)

公民社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罗应凡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 41013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渐兴起,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教育理念、内容及教育模式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传统伦理、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事业,如何在剧烈的变革中经受洗礼,反思成效得失,寻找新的理论和实效生长点,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以顺应、诠释并引领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如何对自身的价值取向作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调整、适应与创新,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表面上强化,但实效却不佳的两难困境,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社会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随着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式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封建制度“臣民社会”的长期影响和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国家”与“权威政府”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功能、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与现代公民社会相疏离的情况,这显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和要求,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第一、公民社会中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严重地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对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自我主体意识指的是人意识到了自己是主体,在做出决定时候是基于自己的理性思考,不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把自己依附于别人。自我主体意识与个性有关,自我意识强的人个性也强,在所有问题上都试图彰显我,发表自己的见解。自我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人与人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性,所以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强烈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自我意识强烈,在任何事情上都坚持己见,有的人自我主体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依附别人的见解。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自我意识非常强的人,也存在自我意识非常弱的人,社会发展状态越是低级,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就越少。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觉醒,换句话说,就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多了起来。过去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知识经验的差距,教育者把这种差距视为自己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教育者便成了指挥家、说教家。公民社会中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意味着他们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加上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更多,使受教育者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公民社会中教育者的这种权威地位被打破,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端正思想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着力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第二、公民社会中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品质的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公民社会能为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公民自由民主平等的品质得以增强。而公民社会中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品质的不断增强,就意味着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提高,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出了挑战。过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单向输出、单向影响、用权威来征服、改变受教育者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具有明显的霸权性、高位性、控制性和奴役性,在实践中严重损害了受教育者的权利,使受教育者成了“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德育之洞”(杜威语)。这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规律的方法,只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严重倾斜。

第三、公民社会赋予人们生活以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挑战,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意义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对单个人来说,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是工作的领域,只有公民社会才是休闲的领域。平时人们投入到繁忙紧张的工作当中,无暇太多顾及自己的业余生活。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时间相对来说增加了,人们的余暇也就增多了,人们应该怎样快乐地度过这些休闲时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一些人从繁忙的工作中闲下来,突然觉着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了,变得无聊、苦闷、痛苦、彷徨了,人们没有了寄托,生活没有了意义,以至出现“逃避自由”,只有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才觉着自己是充实的,快乐的。对于闲暇,人们有些“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了。哈贝马斯认为,当今世界的生活世界受到了经济领域的金钱逻辑和政治领域的权利逻辑的侵蚀,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和动机危机,生活世界本身是解释性的模式,是为人们提供意义的世界,经济世界的逻辑就是追求金钱,政治世界的逻辑就是追求权利,生活世界受到这两个领域的侵蚀,再加上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人们的生活世界枯萎了,人们的意义世界萎缩了。在这种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人不是全面健康发展的人,这样的社会也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挑战,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是为国家的政治需要而服务的,国家利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全部根据。公民社会的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完善每一子系统的体系,拓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领域。如在政治教育中充实人权观、权利观教育,在思想教育中充实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充实竞争意识、荣辱观教育,在心理教育中充实心理健康的内容。尤其是作为教育者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责任义务教育的观念,而应多在教育中渗透权利意识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不仅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而且告诉他们还有什么权利还可以做什么,达到对公民权利、义务和人生意义有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公民政治思想素养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调动其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活力,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挑战的对策思考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挑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新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获得与时代脉动相吻合的意蕴和品格,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从“以文为本”到“以人为本”。

“文本”一词原是指那些可被观察到的图形记录、文章和著述等,它可充当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中介。这里的“以文为本”是借“文本”一词泛指那种以政策文件和教科书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注重对纲领、文件和教科书的解读,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对于教育对象的多方面需求、专业特点、知识基础、理解水平则关注不够。它满足于对上级精神的照转、照传,沿袭传统的注解、注释方式,教育从本本、原则、语录出发,对新观点、新见解往往采取怀疑、设防的态度等等。这种教育理念导致了社会权威对个体的单向灌输,教育者不着力去“解冻”凝结在文本之中的理性智慧与情感体验的成分,不着力去将超越性的普遍要求与具体个体的生活特点相联系,于是文本蜕变成了标签化的教条,文本教育蜕变成了个体的简单社会化的手段。个人渐渐丧失掉了对社会的批判意识,丧失掉了主体的反思愿望,这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灌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即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手段等具体领域,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它是以人为核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创新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把满足和引导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从“单一独白”到“平等交往”。

“单一独白”模式,就是一种以“述谓性”的语言代替“交互性”的语言,排除他者的介入,否认不同意识在真理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并且执迷于主客二元、非此即彼的探究方式。“单一独白”模式的实质否认在它之外有另一种意识的存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将所有的事实都客体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先验主义、绝对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各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在“单一独白”模式那里,不仅主客关系紧张对峙,而且非此即彼、以一概全的思维取向也异常突出。现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单一独白”模式的基本表征尽管较多,但究其根本可归结为两类:工具顺从型和知识灌输型。工具顺从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考虑“社会需要”,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把自己变成了实现外界目标的工具,使我们的力量也从我们自身中远离而去,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功能。知识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机械、简单的方法向受教育者注人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上,强调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亦即忽略客体原有的文化负载,忽略客体的兴趣、需要及其现实生活,从而忽视社会提出的理想信念与受教育者实际愿望的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人的发展脱节的状况。而“平等交往”模式,就是在教育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规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受教育者广泛参与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受教育者间互动,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平等交往”模式的真正含义在于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要素间辨证统一的完整联系。其主要特征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同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二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间相互理解的交往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从“理想世界”到“生活世界”。

“理论世界”是依凭概念原理与规律范畴所构筑起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直觉与体验让位于逻辑与理性,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机械、刻板与僵化。单纯指向“理论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学意义失去创生的根基,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困境。而“生活世界”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其本质含义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成性,使受教育者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从中体验、感悟、经历生活的实际情境,寻找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从而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及人本认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生活世界”不是单向度的且由抽象符号所构筑起来的封闭世界,而是一个自然与文化交融并立的、开放的、主体间共有的、生动鲜活的动态世界,是听者和说者相会的超验场所,是我们内在理解、深层共有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能够克服其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疏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疏离;能够促成价值的回归与重建、意义的去蔽与呈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价值诉求与精神需求。因此,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自身困境的必由之路。

[1][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J].新华文摘, 2000,(5).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军良.从哲学的对话范式看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维度[J].青海社会科学,2007,(2).

[5]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2).

2009-12-28

罗应凡(1967-),女,湖南株洲人,教师。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公民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公民美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