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社会功能之心理学阐释

2010-03-21朱长征乔君梅

文化学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态度个体

朱长征 乔君梅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一、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这一概念源于拉丁文Culrura,原意是根源于植物的驯化和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的培养。中国古代也有文化这个词,但意义和欧洲的不完全一样。中国讲文化,主要是文治与教化,当然教化也包含对人的培养方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代科技、社会制度、法规,都是从文化衍生而来的,有的已经物化为物质财富,有的则以精神和制度的形式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实际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调控和保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的功能;继承知识和社会经验,维护社会稳定性的信息功能;构建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的教化培育功能。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其对人的影响来实现。因此,弄清楚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文化对于人的心理影响的内在机制,以期为先进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人类学理论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很多论述。人类学理论的不同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影响的性质和形式进行了论述。文化决定论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塑造人的心智的力量,极端的文化决定论者甚至认为全体人类的行为都是由文化传统的各种特点所决定的。文化相对论者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作为一种哲学,文化相对论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即是说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维果茨基从批判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要求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的掌握。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而文化自身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这里,我们把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

(一)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

这一层次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外在的、可直接观察到的方面。如在服饰方面,中华民族和欧洲民族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比喻:同欧洲相比,汉民族似乎带有更多的阴柔的特征。这种特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民族在世界历史的早期阶段便步入了成熟期,这种早熟使她没有能够在少年时代得到充分的发育。她不像阳刚的民族那么虚荣、野心勃勃,因此也不好奢华,不爱炫耀,不喜欢哗众取宠,但她也爱面子,很羞涩。羞涩感往往使人变得内向含蓄,把内心包裹得严严实实,内心尽管也丰富多彩,但外表却是平静恬淡。另一方面,农业民族长期同土地打交道,务实是她的一大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讲究实际的朴实风度。中国服饰含蓄端庄、朴素大方的基本风格由此得到了确立。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又确实对服饰表现出一种异常的兴趣,一种似乎与其本性不相符合的豪华奢靡。因为汉民族不仅是一个朴素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礼仪之邦,对礼节特别重视。所以尽管他们平时节衣素食,临到逢年过节,或是在婚丧嫁娶等特别的场合却又万万不可忽视衣、食的规格。

(二)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所谓价值观就是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其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或通过成人讲授、强化、自居作用和观察学习等方式,经过标准选择、赞赏和行动等加工环节将社会的价值意识逐步内化而形成的。因此,它受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知识水平两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形成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比如,由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不同,表现在婚姻观及其价值观取向上也就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远在古希腊时代,商业竞争和长期海外殖民铸就了希腊人注重个人权益与勇于冒险进取的意识。这种意识在西方人身上具体表现为:爱独立自主,喜欢探究新奇,富于冒险进取。这就使得西方人在择偶时往往不管对方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也不管是否结过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目的就无所顾忌。比如在中世纪欧洲流行的所谓浪漫的爱,起初的目标并不是那些和他可以发生合法的或非法的性关系的女人,而是与那些浪漫的情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道德和风俗上的障碍的极有尊严的贵妇人。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把这种爱的对象视为一种极难得到而且十分珍贵的东西,认为只要得到她,使探究心态得到满足,就是最大的快乐与幸福。相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人们世世代代以家族为单位的农耕生活铸就了相互关心、相互依存的心理和从整体的存在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中国人从不把男女两性关系当作探究的过程,而是视作相依为命的问题。在对待男女关系问题上一般都采取非常严肃而谨慎的态度。而今,男女婚嫁虽不必取得父母的同意,但仍认为是关系终身的大事。所以,当男女相识进入相互爱幕的时候,总不免对对方产生同情与关怀,了解对方的身世、处境,关心对方的生活、健康、学业、前途等等,直至相依为命,互许终身,白头偕老。

(三)对人们潜在假设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所谓潜在假设是指人们在思考、处理问题时自然而然地、想当然地采取的逻辑推理程序,它不需要论证,各种文化中的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潜在假设好比科恩在其名著《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所讲的“范式”。心理学新近关于态度的研究证实了潜在假设的存在,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研究者只关注意识状态下人们的外显态度,无意识状态下内隐的态度最近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态度传统上被看作是一种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并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对客体的评价。如Sherif和Cantril提出:“态度一旦形成,就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持久的准备状态。”Allport也曾指出:“态度总是以在童年或青年时就已经固定下来的方式持续整个一生。”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这种储存式的态度评价具有另一个重要特性:它经常自动地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态度可以被非常迅速地从记忆中提取,而且很少受到人们意识的控制。态度的自动激活现象被证实是一种高速应答现象,它是一个自动化的、内隐的方式。上述关于婚姻价值观的例子中的“个人为本位”、“群体为本位”的观念也是一种自动化的、内隐方式发生作用的。处于各种文化中的个体往往把这些观念当作天经地义的东西不加分析地接受,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从上述文化对人影响的三个层次的分析来看,文化对人的影响包含了从外在的服饰、语言、生活方式到人的价值观以至于到人的心理的最深层的内容。那么,文化是以何种形式来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呢?

三、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内部机制

许多学科都在试图解释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的。这里,我们试图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化”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和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每个人从来到这个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必须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个体的成长过程也正是一个逐步接受这些社会文化熏染,掌握相应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也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情感上的联系,进行正常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的发生不以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情愿不情愿,它都会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发生作用。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可见,个体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社会化。否则,它就只能停留在刚出生时的新生儿状态,谈不上任何发展。

(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分析

个体刚出生时,就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包围之中,而此时的个体犹如洛克在其白板说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的内容。个体通过“我看”、“我听”来不断地感受着这个世界,通过它的各种活动来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将环境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内容进行内化,变成他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一部分。这时的个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拿来主义者,一个没有分析、辨别能力的纯粹的拿来主义者。正是在不断的拿来中个体发展着自己,壮大着自己。逐渐地,个体有了自己的分析、辨别能力,它开始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但是,这种最初的分析与辨别的能力是植根于他最初接受的文化习染的土壤之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是带着特定的社会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这时不但仍然是一个社会化的客体进行社会化,而且,它自身也开始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在自觉不自觉中充当社会化的主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延续、发展。

上述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部机制的分析仅仅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其间还有很多的关键性的细节没有能够解决。但是,这并不能够否定心理学在文化的社会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面对不可抗拒的全球化趋势,要想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而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文化是通过人这个载体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习染并不断成熟,而一个成熟的个体会在实践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反思。这种反思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有了它,一种文化才有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大力提倡发扬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切记不能将创设宽松的文化环境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作口号,而应将其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化态度个体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