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赏析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二三例

2010-03-21郭玉英

物理教师 2010年10期
关键词:感应电流物体教学效果

乔 婷 刘 珑 郭玉英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模式,整体操作是以“问题”为中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推动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寻找规律.因而在探究性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它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需要.提出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我们所分析的2005年全国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课堂大赛的视频中,每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中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以各种方式给学生设置问题.在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将问题的设置恰到好处,有些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非常巧妙,可是也有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显得赘余,或者不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没有考虑问题本身的价值,使得提出的问题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本文从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方式2个方面探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技巧.

1 用问题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能力中的一部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提问,有可能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多数教师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例如,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的运动速度会减慢是为什么呢?也有些教师常常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例如,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桥都是拱形的,那为什么不建成凹形的呢?还有些教师运用学生们熟悉的文学形象,以历史人物或者明星偶像为素材,编设情境故事,从而引出问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案例: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周毅剑

这节课的主题是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已经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以及感应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活动:播放视频)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动画.有一天孙悟空拿着金箍棒,来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洞,发现这个洞是金属丝做的洞,他就想“俺老孙,倒要看个究竟,这是什么洞”,于是就冲进了这个洞,可是孙悟空费了好大的劲才穿过这个洞,觉得很奇怪!

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穿过呢?好,这个问题就交给我们的同学,谁能分析一下是什么给了他阻力,孙悟空穿过盘丝洞,受到了谁给他的阻力?

生:孙悟空拿着金箍棒穿过盘丝洞的时候可能是使金属线圈产生了电流,电流又产生了磁场,从而给了他阻力.

师:好,可能是.那么金属线圈产生了什么电流呢?生:感应电流.

师:那么感应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生:那个金箍棒可能是一个磁体.

师:原来孙悟空拿的金箍棒不是普通的钢棒,而是一个磁体.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教师设置的情境和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引人深思,既不是完全陌生的,又不是学生完全认识理解的.教师从学生们都很熟悉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穿过盘丝洞受到阻力”这一情景中引出自己的问题.这种有趣的情境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应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时,遇到了困难,要想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明白一个新的知识点——感应电流的方向.其实,该问题的实质是知识回忆,而这位教师能把握时机,应用逻辑发展的特点,引出了本节课将要探究的新问题——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见,这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回忆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也实现了课堂主题的自然呈现,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2 用问题引导思维、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的最佳教学效果所采用的共同方法.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点是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研究知识的起点,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辨别物理过程的条件与原因,洞悉物理规律的本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超重和失重

教师:胡燕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及实质.在课堂教学开始,展示了3个实验演示,让学生从中讨论、归纳什么是超重和失重问题.

师:大家都讨论好了吧?有谁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超重就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情况就称为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就称为失重.

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变化了吗?

生:没有.因为物体的重力等于 mg,物体的质量不变化,因而重力不会变化.

师: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由物体的加速度决定的.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可由刚才的3个实验总结出来,物体的加速度向上的时候会发生超重现象,物体的加速度向下的时候会发生失重现象.

师:谢谢这位同学.

接下来教师做了对重点、难点的进一步的讲解.

师:在超重失重的理解中,我们要注意区分2个概念,一个是实重,一个是示重.实重就是实际重力,示重就是显示的重力.实重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示重则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巧妙地破解疑点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分析出重点难点,选取在教学的疑难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理解规律背后的本质.在开始的表述中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这位教师通过步步设问,层层剥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超重、失重现象的物理实质,从而构建知识、变难为易、变深为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的实质是对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应用提问的方式,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表面上看是对一个学生提问,实际上是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就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讲解教学为探讨性的引导和帮助,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和谐、自由了.

3 用问题评价学习效果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教学提问,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用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灵活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

课堂是属于每一位学生的,而学生是有差异的,因而问题的设置也要多样,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是针对一个班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设置的层次明显,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这样就能实现促进不同学生积极思维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知识,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学习,此外还能让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

案例:超重与失重

教师:张庆红

这节课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究,已经得出了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下一个展示的环节为课堂评价部分.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水瓶底部橡皮膜的变化.(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有自制的实验器具)

师:要想让橡皮膜的形变变得更大,怎么办?

全体:想让形变变得更大,就向上运动;

师:想让它的形变变小,怎么办?

全体:想让它的形变变小,就向下运动;

师:想让它的形变几乎为零,怎么办?

全体:想让它没有形变就应松开手.

师:那么大家来计算一下,这时候它的加速度是多少.

生1:g.

师:来,给大家讲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1:没有形变就应是不受支持力,因而 F=0,所以物体只受重力,因而加速度为g.

师:非常好.当对物体所受的支持力等于0的时候,我们就叫做完全失重.

教师活动:展示完全失重的定义.

师:还是刚才的那个瓶子,现在水对橡皮膜有压力,使得橡皮膜发生形变,想想怎么让水对橡皮膜没有压力?

生:让它完全失重.

师:设计一个实验,我们现场做一下.

生:从高处扔下来.

师:没有那么高,可是我们还是想看.怎么办?

生:把水瓶先扔向高处.

师:对先扔出去,让他做抛体运动.

教师活动:在教室的过道中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验证学生刚才的分析.

这段谈话式的提问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关键问题突出、准确,且与其他的辅助性问题形成了恰当的结构.在第1段问答中,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完全失重”,前面的提问作为铺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知识;同时也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考察类的问题也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的问题设置巧妙而有效.

在第2段的问答中,当学生有所发现、兴奋、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创造性的想象,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这位教师真的就应学生的要求,找个学生站在高处把水瓶扔下来,而没有鼓励学生进一步反思,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得到更深的发展.看似简简单单地加了一笔,先把瓶子往高处仍,然而这实际上是对抛体运动的综合应用.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效的提问不仅是优秀课堂教学的必要,也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有效的提问,能够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课堂方向,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形式,有效的提问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工作,它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怎样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怎样让有效的提问推动探究性教学过程,启迪学生的潜能?许多教师都在进行探索实践,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总之我们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求,灵活多样地应用各种技巧设置和表征物理问题,以得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感应电流物体教学效果
金属轨道的形状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吗
第23和24太阳活动周高纬地磁感应电流分布特性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异频法线路参数测试中工频感应电流的影响分析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