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2010-03-21翦伯象白少玉
翦伯象,白少玉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529020)
论海外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翦伯象,白少玉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529020)
海外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有三层内涵:目的在于文化共享,内容是华文教学的必需,实施与华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培养域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能力是其基本策略,阅读感受、写作表现、课外迁移是其重要方法。为强化文化传播的实效,华文教师须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并不断提升文化才艺。
华文教育;文化传播;价值共享;角色定位
作为海外华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越来越强盛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神奇的文化魅力、汉语在国际上重要的交际地位,是当今世界汉语热现象的三维。海外华文教学工作被赋予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海外华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实质,采用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文化传播,则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一、华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实质
汉语是生长于中华文化范畴中的一种语言,在海外进行华文教学属于跨文化教学行为。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海外华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实质。
(一)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旨在文化共享
这里所说的文化共享,是指通过文化传播活动,使异域民族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为其所用,实现价值共享。这种价值共享具有三重内涵:一是奉献性,即中国乐意将中华文化奉献给全世界,甘愿为世界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二是自主性,即我方对文化传播的功能、方式有着清醒、自觉的认识,并主动、积极探索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途径;三是服务性,即要让中华文化为域外文化建设服务;四是互利性,即文化传播不仅具有利己性,更具利他性,是互利共赢的,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政治霸权意识、经济霸权意识混为一谈。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古老完备的汉字,名家辈出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崇德重礼的教育传统,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卓越绝伦的科技创造发明,以及丰富精湛的医术技能、别具一格的养生之道、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五光十色的民俗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系统,铸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世界地位。中华文化体现着“天人合一”理念,具有普世文化共享价值,对世界和谐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1988年,在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巴黎)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这一倡议其实是75位诺奖获得者的共识。可见中华智慧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全球化时代,更有必要推广、传播中华文化,使其充分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
从教育现状看,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有了飞速发展,中华文化共享已经成为现实。如今全世界有109个国家的3 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突破了4 000万。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美国有汉语学校1 000多所,学生10万人;英国有汉语学校500所,学生7万多人;俄罗斯有汉语学校150所,学生15 000人;德国有汉语学校200所,学生1万多人。[2]现状表明,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和肯定,文化共享的预期目标已经开始实现。
从教育对象看,海外华文教学的生源是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但文化传播的主体对象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华侨的后代由于长期生活在异域文化中,对中华文化比较陌生,其思想、思维和价值观在宗主国主流文化影响下更趋西方化,因此,帮助他们产生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理事长赵国刚说:“华文学校要力图帮助华人后代正确认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别,在比较中取舍,尽享两种文化的优势。”[3]当然,对于华裔学生来说,仅仅听华语课、看华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回到国内,置身于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他们才可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进而认同中华文化。
(二)文化传播是海外华文教师的分内工作
有人认为,海外华文教学就是教外国人学汉语,教好汉语就是称职的支教老师。其实这一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语言传播只是华文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文化传播也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分内工作。如果教师仅仅教学生识字看书,没有在课内外做好文化传播工作,那他一定不是优秀的华文教师。
华文教师在外国学生心目中,绝不仅只是一位语言老师。在更多情况下,他们会通过老师的性情涵养、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生活习惯以及教学活动,了解中国,感知中华文化。于是,华文教师自然而然走到了展示中华文化的最前沿,支教工作赋予教师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利条件和神圣使命。
华文教学作为跨文化教学,包括语言教学,包括交际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还须注重语言的文化功能,使学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按照不同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事件的文化背景、语言的文化含量、特殊用法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华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华文教师要将文化知识、文化信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很多华文教师都认识到: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在相关文化背景中学习语言效果会更好。美国语言学家萨培尔·爱德华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4]然而在跨文化教学中,文化背景的缺失却非常普遍,华文教学也不例外,这已成为严重阻碍华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当然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某个中国城市或者某一中国风俗搬往外国,也不可能把全部学生带到中国来,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图片、墙报、声像资料、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背景,使学生置身于中华文化氛围之中进行汉语学习。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文化信息越丰富,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就越好。
(三)海外华文教学与文化传播的辩证关系
要想深入把握海外华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实质,还应准确理解华文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以文化为生长背景,文化以语言为载体;语言是文化的皮肤,文化是语言的血脉。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推进。”[5]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
首先,华文教学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传播是华文教学的升华。在华文教学中可以传播中华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可以进一步学习汉语,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传播学角度讲,华文教学、文化传播都具有传播功能。相对而言,华文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文化传播,即技术层面的传播;文化传播属于观念层面的传播,即价值观念、美学意义上的传播,是较高层次的文化传播。二者互相依存、并行不悖,本质上毫不冲突。
其次,华文教学与文化传播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华文教学是文化传播的投影,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拓展华文教学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具体举措,华文教学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传播的推进,中华文化的勃兴当然也能推动华文教学的发展。余光中先生2009年9月在上海演讲时说:“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形,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这个圆的半径就是中文了。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6]在华文教学中加强文化传播,能帮助学生消除语言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文化缺位必然对华文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在海外华文教学中,如果缺少了与之相应的文化传播,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只能停滞在语言知识层面,不可能领悟汉语的精髓。例如,有位瑞典中学老师这样为学生讲解《西游记》:一个中国和尚去西方旅游。他骑着白马,带着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给他挑行李。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帮助扫除种种障碍。宠物猪很好玩,为他排解寂寞。13年后和尚到达印度,然后带了一些印度佛经回国。于是,瑞典中学生对《西游记》产生了两种印象:一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冒险旅行,二是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宠物猪了。[7]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文化缺位。正因为瑞典师生丢弃了中华文化去理解《西游记》,因此唐僧追求人生真谛的不懈努力被曲解为旅行,而目无王法、上天入地、一身正气的孙悟空被看作一只宠物猴。文化缺位造成了一个解构经典的笑话。由此可以反证文化传播在华文教学中的重要。
二、华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策略
在海外华文教学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语言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已成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是华文教学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策略。跨文化交流属于思想观念上的认识,它比所有具体策略都重要。有这种意识的规导,所有文化传播中的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教学活动中,要将跨文化交流意识贯彻到每个教学细节,使文化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华文教师应该注意,文化传播中学生不完全是被动接受者,如果能培养学生超强的跨文化交流自主意识,那么文化传播将会变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学习中华文化的力度、深度、精度就会大为改观,长此以往就能明显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力和洞察力。
(一)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
这种策略可以简称为“阅读感受法”。阅读教学是海外华文教学的基本课程,其课文是精心编选的、凝聚着浓郁中华文化的典范文章。因此,通过阅读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策略。
阅读教学要将语言教学与语词文化、知识文化、观念文化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学生准确领会中华文化的内涵。比如讲授《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第35课《练气功》[8]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与气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由气功的圆转流畅、刚柔变换,讲到中华民族坚韧友善、柔中带刚的性格;由气功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热情鼓励,讲到中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由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讲到中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习俗。再如第31课提到“四合院”,教师在讲解四合院的私密性、封闭性特征后,还可上升到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的高度,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介绍文化背景外,还可通过文化比较、模仿练习、多媒体应用等方法来强化文化传播工作。
自行选编文化含量较高的补充阅读范文,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好办法。编选时那些介绍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文化景观、文化名人、文化活动的名作,当为首选;此外,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幽默小品也可选入。需要注意的是,选文不能太长太难,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选文缺乏趣味性,将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篇幅太长,超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便难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如果生词过多,文句太雅,需要学生费力疏通字句,那么文化传播的重心将会发生偏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其文化的感悟力。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华文教师要考虑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有较大差异,大至社会体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小至约会请客、电话短信、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甚至明显区别。因此,文化传播必然会因民族思维、母语思维、文化习惯的不同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当出现冲突时教师要采取措施加以修正,使学生回到华语的思维轨道、中华文化的氛围中来。如果忽视了语言文化环境,尤其是语言文化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准确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表达上也会出现违背文化习俗的低级错误。
(二)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
这种策略可以简称为“写作表现法”。首先是利用示范作文的机会传播中华文化。教师示范作文,一般不要撇开教材,应在教材范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删修改,要注意适应学生的汉语水平,以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比如《汉语阅读教程》中选用的文章一般简单短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写、扩写,增加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增加细节,变换自然段,标识题目,完善结构,使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有中心。文化内涵增强了,知识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文化体悟力也会增长。
其次,结合民族节日拟定作文题目,在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可以选择文化内涵深厚的中秋节、教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拟题,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绝好的资源和切入点。华文教师要及时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组织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拟定写作题目,让学生写文章、记日记、作诗歌,再指导修改、进行讲评。笔者在印尼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支教期间曾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汉语桥比赛为题,组织学生开展了四次写作活动,共指导课外写作96人次,批改习作92篇,并积极向当地华文报纸推荐,其中有50多篇刊发在棉兰华文报纸上。通过训练,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对中华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这种策略可以简称为“课外迁移法”。华文教学如果仅只局限于课堂,传播中华文化的路子必然不够开阔。华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拜会老一代华侨,访问华人社团,调查华人的生活习俗,了解华人的思想性格,将课堂扩展至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活动来传播中华文化。在印尼支教期间,笔者牢记文化使者的身份与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部分学生走访了苏北华联、苏北印华总会等20多家华人社团,搜集研究资料,传播中华文化。同时,与学生一道采访了众多苏北华社领导人,对苏北华人的历史功绩、中华情结以及艰难处境有了深入了解,并向他们介绍了侨乡江门市、侨胞捐资修建的五邑大学,欢迎他们访问江门。通过交流,棉兰华人了解了广东五邑侨乡的基本情况,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师生也了解了印尼棉兰的历史与今天,领悟了棉兰精神。笔者为此撰写了一篇文章《与文友说棉兰精神》,发表在当地华文报纸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在印尼活跃着一大批华文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印华作协”。笔者带领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参与印华作协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棉兰文友交流创作经验和体会,了解棉兰文学的发展状况,开展诗文唱和活动。同时,指导棉兰文友进行写作,为他们修改文章,为其佳作撰写评论,为其书籍撰写书评,刊发在当地报纸上,深受好评。这些活动始终有学生参与其中,虽然他们还不能投入文学写作,但亲临现场感受华文写作的氛围,阅读文友们的作品,用华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对于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大有裨益。
三、文化传播应注意的问题
华文教师在开展海外教学工作时,还应清醒认识以下几个敏感问题,避免出现工作偏差。
(一)文化传播并非文化输出,更非文化侵略
文化传播与文化侵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于文化共享,其中包含着双方均乐意为之的态度;文化输出、文化侵略则是一种霸权行为,接受方是不情愿的,是迫不得已的。文化传播强调的是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活动的渐趋性、融合性、互利性,同时还意味着这种文化活动具有艰巨性、阶段性。截止到2009年10月,中国汉办与87个国家的高校联合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学堂;向109个国家派出了2 500名汉语教师,向71个国家派出了2 200名志愿者教师;仅2009年,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课程8 000多班次,举办文化活动6 000多场次,参加人数250多万。[9]这种情形说明,中华文化已为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乐意接受。有西方媒体称“软实力”增强的中国,正在通过孔子学院等渠道,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对此,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孔子学院无意输出中国价值观,只想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增进中外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10]中华文化从来讲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孔子学院的设立以及华文教师所从事的文化传播工作,没有任何输出价值观的企图,更没有强迫他人接受中华文化观念的目的。对于文化传播与文化侵略的区分,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诋毁中华文化的言行,华文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
(二)华文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转换工作
华文教师既是语言教师,又是文化使者。首先,华文教师是语言的传授者,其核心工作是教外国人学汉语,目的是帮助外国人以汉语为媒介,实现情感、信息的交流沟通,或者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华文教师的角色定位,首先应当是语言传授者、语言教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他们并不一定要全面掌握汉语知识系统或汉语文化系统,实用的语言技能是他们学习的关键。其次,华文教师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师,其工作并不只是教授语言知识,他们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文化使者。在海外学生看来,华文教师所代表的远远不是个人,而是国家、民族、中华文化。因此华文教师形象往往会抽象成一枚文化符号,甚至提升成一种文化象征。同时,华文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利用支教的机会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华文教师要随机由语言的传授者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自如地实现角色的转换,是衡量华文教师水平的重要尺度。
上述两种角色中,“语言教师”是主体角色、工作角色、定位角色,“文化使者”是附属角色、使命角色、转向角色。前者处于支教工作的核心位置,后者要服从于前者,当然前者也要适时地向后者转换。两种身份各尽其用、各司其职,又可自如转换、相得益彰。不能因为“语言教师”的定位,而淡忘了“文化使者”的使命,忽视了文化传播;也不能因“文化使者”的身份,而把海外汉语课上成中国文化课、历史课、地理课。
(三)提高华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时代课题
随着海外汉语运用能力要求的提高,随着汉语交际范围的扩大、频率的增加,时代对华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华文教师跨文化交际素质的高低对于海外华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想在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华文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华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才能在教学中顺利地将它们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意识、能力并服务于语言运用。如果教师自己的文化修养有所欠缺,必然难以胜任文化传播工作。因此,华文教师应该全面研习中华文化,虽不一定样样精通,却需做到门门知晓,使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杂家”。还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文化才艺,比如书法、围棋、武术、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朗诵、演讲、主持、烹调、手工编织等等,多才多艺的教师在海外华文教学的文化传播工作中将会大显身手。
[1]汉内斯·阿尔文.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N].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1988-01-24.
[2]中新网.教育部、国家汉办等有关负责同志谈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EB/OL].(2009-03-11)[2010-01-23]http://www.chinanew s.com.cn/313/2009/0311/24.htm l.
[3]张冬冬.薪火相传海外华文教育如何维系民族文化之根?[EB/OL].(2009-10-15)[2010-01-11]http:// big 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10/15/content-18707245.htm.
[4]爱德华·萨培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11.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6.
[6]余光中.爱护我们的母语[EB/OL].解放日报:电子版(2009 -10-09)[2010-01-20].http://epaper.jfdaily. com/jfdaily/html/2009-10/09/content-258693.htm.
[7]大庆.老外解读《西游记》[J].传奇文学选刊,2008(3):69.
[8]彭志平.汉语阅读教程(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151.
[9]李江涛.280所孔子学院2500名汉语教师汉文化推广成效显著[EB/OL].(2009-10-30)[2010-01-15]http://www.chinanew s.com.cn/hw jy/new s/ 2009/10-30/1939986.htm l.
[10]余东晖.中国汉办驳文化渗透论:孔子学院不输出价值观[EB/OL].(2009-04-20)[2009-12-20]hpp t:// new 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4/20/content-11219763.htm.
[责任编辑朱 涛]
G125;G642
A
1009-1513(2010)02-0080-05
2010-02-27
翦伯象(1963-),男,湖南桃源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