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碉楼与开平碉楼比较研究
2010-08-29梅伟强
梅伟强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凤岗碉楼与开平碉楼比较研究
梅伟强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东莞市凤岗镇现存碉楼(当地人习称“炮楼”,专家建议改称“排屋楼”)120座。凤岗碉楼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在历史、数量、形制、风格等诸多方面各有异同,具有鲜明的客家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特色。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凤岗碉楼成为“客侨文化”的典型代表。
凤岗碉楼;排屋楼;客侨文化;开平碉楼
最近,笔者见到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编写的多种资料,以及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文化组和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关于东莞市凤岗镇古今文化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参加了2009年12月10~11日在凤岗镇举行的“中国首届客侨文化论坛”,聆听了来自内地及香港地区多位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述,实地考察了凤岗镇的代表性碉楼及民居建筑,对原有常住人口仅2万余人的小镇凤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120余座颇具特色的碉楼有了深切的认识。同时觉得,将凤岗碉楼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作一比较研究,很有意义。
一、凤岗碉楼的特色
碉楼,凤岗人习称为“炮楼”,是凤岗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凤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侨情和凤岗人艰苦奋斗、保家卫国、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凤岗碉楼特色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一)凤岗碉楼历史悠久
据《凤岗历史博物馆》一书记载,凤岗最早的碉楼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名为“忠义堂碉楼”,坐落在天堂围炸房,楼高5层,约15米。[1]34另据《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凤岗篇)》(以下简称“凤岗文物图册”——笔者注)记载,位于天堂围炸房的“玉树堂碉楼”,也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由谢姓族人集体兴建,楼高5层,15.5米,为三合土夯筑结构,顶层东北、西南对角建有铳斗。[2]52“忠义堂碉楼”、“玉树堂碉楼”建于同一年份,同在天堂围炸房,都有5层,二者是否为具有不同名称的同一座碉楼?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凤岗文物图册”还记载:三联村排沙的“翠林堂碉楼”,系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村民兴办私塾“斯论学校”时为加强防御,在华侨资助下修建的。[2]40从行文看,斯论学校先建,翠林堂碉楼后建,它是否也建于1825年,还是在1825年之后?或是1898年之后?也还有待考证。
虽然存在上述一些疑问,但凤岗最早的碉楼出现在清朝中后期,则是肯定的。这样算来,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
开平市最早建造的碉楼是赤坎镇三门里的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距今440多年[3]87,比凤岗碉楼的历史更加久远。
(二)凤岗碉楼数量较多
据称,新中国成立前凤岗曾有160多座碉楼,后经自然灾害破坏和人为拆毁,现仅存120余座。[1]34不过,其数量之多具东莞市之冠。
开平市共15个镇,镇镇有碉楼,其中有5个镇的碉楼数超过120座,最多的塘口镇达536座,最少的长沙镇也有145座。[3]127作为一个小镇,凤岗镇的碉楼数虽然比不上开平市的几个镇,但其密集度却不亚于开平市。
(三)凤岗碉楼分布均衡
凤岗镇共有12个大村(村委会、居委会),除雁田村外,其他11个大村(居委会)都有碉楼,分布比较平衡。据“凤岗文物图册”的资料,其 116座碉楼[2]18-72分布如下表:
表1 凤岗碉楼分布统计
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和塘口镇自力村各有15座碉楼(含碉楼式居庐),为开平之最,但仍没有凤岗镇油甘浦村(18座)、三联村(16座)的碉楼多。
(四)凤岗碉楼类型单一
凤岗120座碉楼中,只有黄洞村的观合楼是钢筋水泥结构碉楼[1]35,其余的碉楼均用三合土(用沙、石灰、黄泥加黄糖、桔水等混合搅拌而成)夯筑建造,类型比较单一。
开平市的碉楼按建筑材料分类,有石楼、砖楼、夯土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石楼共10座;砖楼249座;夯土楼100座,仅占碉楼总数(1833座)的5.5%;钢筋混凝土楼最多,共1474座,占碉楼总数的80.4%。[4]
(五)凤岗碉楼造型统一
从外观看,凤岗碉楼的造型比较统一:1.平面均为长方形,最低2层,最高9层(永升楼),多为3—6层,每层高度都是3米;2.四面墙体开窗和枪眼,窗户均用麻石砌建,外窄里宽,利于防守射击,枪眼多为十字形;3.顶层(天台)四周建有护墙,多装饰黑色带,也有装饰红色带、黑红相间、红白相间、红黄相间色带的,四角多装饰黑色如意纹悬鱼、鱼形、鸟形或蝙蝠形灰塑吐水,以增强美感;4.顶层(天台)正中或四边中心或对角建有铳斗(“铳”是旧时一种火器。“铳斗”是供瞭望、射击的构建物,类似开平碉楼顶层的“燕子窝”式角楼构建——笔者注),铳斗中间有十字形枪眼,铳斗的造型多为壁龛式,也有钟表型壁龛式,既为碉楼增加了美感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防守威慑力,使贼匪望而生畏;5.楼名题匾多在顶层正中,私人建造的碉楼一般以楼主名字命名,村民集资建造的碉楼多称“大众楼”,楼名书法刚劲,富有艺术感染力。
(六)碉楼排屋相互连接
排屋又称排屋楼,是客家的传统民居之一,它成排排列,统一规划,布局整齐,四通八达,便于生活和防卫。凤岗碉楼多与排屋相连接,其布局有左(右)排屋右(左)碉楼、前排屋后碉楼等样式,排屋最少的1间,最多的有10间。如竹塘村张碧兰楼,与民居10间连排,通面宽47米,进深11米,气势恢弘。排屋多为单层,黑色硬山顶,砖木结构,门楣及檐墙彩绘传统花鸟瑞兽等图案;也有两层骑楼式民居,西式造型,有立柱、拱劵、阳台等;碉楼与排屋相通,有木梯从底层通往顶层;有的碉楼与排屋、门楼、围墙组成院落式布局,多为富人家建造。
开平碉楼多建在民居的后面或村子两头,极少与民居相连接。
(七)凤岗碉楼中西合璧
凤岗镇是华侨之乡,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凤岗碉楼也融入了西方的一些建筑元素。如塘沥伦昌泰楼,二、三层建有西式阳台,分别以两根仿西方混凝土立柱支撑,山花及女儿墙呈曲线型,庄重典雅。塘沥的六桂头碉楼、黄才楼,三联的禄晋楼、耀芳楼、洋稠尾古楼岭碉楼,五联的锦泰楼,竹塘的仁芳楼、张润玉楼、张碧兰楼等,顶层的装饰也很华丽,四角或正面有立柱,有巴洛克式山花、拱劵形窗楣等。凤岗最具西洋风格的碉楼是汉彰楼[1]35,该楼位于凤岗镇原华侨中学内,由华侨黄汉彰建造,高5层,楼顶四角有立柱、山花装饰花篮等灰塑,楼右侧的民居高二层,二楼拱劵廊柱,楼顶有围墙,上有宝塔形构件,西方建筑艺术风格非常鲜明。
从总体看,凤岗碉楼也是下身“穿”唐装,上身“着”西装,但“土”气更重,同为数众多、“洋”气十足的开平碉楼相比,要逊色得多。在研究开平碉楼的专家们眼中,“更有价值的是,开平碉楼的上部具有浓郁的外国建筑风格。在这里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各种柱式、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圆柱体岗塔、罗马或伊斯兰的拱券和穹窿、哥特色尖拱、巴洛克风格的山花、洛可可特征的图案、西式的卷草涡卷缨络等等,大到造型及其构件,小到细部装饰手法,不一而足,国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宗教的建筑艺术被主人随心所欲地荟萃于碉楼一体”[5]。有的专家更形象地把开平碉楼视为各种外国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是“不三不四”的建筑艺术风格。[3]91-92这是凤岗碉楼无法与之相比的。
二、凤岗碉楼的价值
凤岗碉楼在建造年代(清末民初)、动因(防贼匪)、建筑艺术(中西合璧)、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同开平碉楼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其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也有很多是相同的。
首先,凤岗碉楼以物化形式真实记录了清末至民国年间凤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状况,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又一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国家对中国的入侵日益加深,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出现了不少由西方人建造的“洋”建筑。广东侨乡也出现了由华侨按西方风格建造的“洋楼”,开平碉楼、凤岗碉楼就是明证。
凤岗碉楼同开平碉楼一样,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尤以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为多。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清廷和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只顾鱼肉百姓,却不管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致使匪患猖獗,百姓唯有建碉楼以自保。华侨的汇款(侨汇)为碉楼建造提供了资金保障,碉楼便接二连三地拔地而起,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历史见证,也是后人解读这段历史的重要活资料。
其次,凤岗碉楼及排屋构建是客家文化同华侨文化相融合的成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据史料记载,凤岗人的始祖原居住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其中广州话语系人迁入较早,他们多从江西迁到粤北南雄珠玑巷,再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于元明两朝迁入凤岗立村,至今有近800年的历史。客家话语系人,多在唐宋两朝迁到福建和江西,于元明两朝迁至梅县、惠阳地区,明末清初再迁入凤岗立村定居,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1]3建于元末明初的黄洞村迴龙庵,至今尚存碑文,记述了凤岗人在这里繁衍发展的情况,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凤岗人出洋谋生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他们以契约华工(俗称“猪仔华工”)的身份,先是被卖到东南亚的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等地,从事开采锡矿、种植橡胶等劳役;以后,不少凤岗人被贩运到南美洲的苏里南、加勒比海地区的牙买加等地,在种植园里劳役;一些人赎得自由身后转而经商,才逐步富裕起来。经过一二百年的历史沧桑,现今凤岗华侨分布在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侨15 828人,港澳台同胞15 782人,合计旅外乡亲31 610人,[1]23-25比凤岗当地人口21 182人[1]78(2006年统计)还要多。凤岗华侨在侨居国长期生活,对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外国先进文化加以吸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带回家乡。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劵、西班牙式阳台、欧洲巴洛克山花装饰等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便展现于凤岗碉楼,中西合璧式的碉楼建筑便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为研究华侨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凤岗碉楼及排屋构建,既与开平等广府民系地区的碉楼及民居不同,也与梅州及福建永定等客家民系地区的围龙屋、土楼有异,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源自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同华侨传入的西方文化相融合、相吸收的成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岭南地区所罕见。
再次,凤岗碉楼与排屋是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协调发展的“范例”。
凤岗人对居住环境十分讲究。建于元末明初的迴龙庵碑文记述,“以云绕禅林狮岭之嶂天生胜迹龙蟠成大地之形”[1]15,凤岗客家民居就是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建造起来的。至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凤岗已有近40个族姓30多个自然村,数百户客家人“烟火相连,禾麻互映,游太平之宇耕”[1]16,当时的凤岗农耕自然环境得到了和谐发展。为了传承儒家文化思想,营造人文环境,凤岗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迴龙庵左侧“构堂”建造了“文庙”,说明凤岗人历来有重教崇文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村落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
现存的凤岗客家村落群,如黄洞村、黄洞新围场、油甘浦江屋村的客家排屋建筑群等,都是坐北向南、依水而建的,建筑群规划有序,布局整齐,碉楼与民居错落有致,既方便生活,又利于防卫,较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我国古代哲学先贤—贯倡导的“天人合一”法则,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三、凤岗的“客侨文化”
如前所述,从古至今,凤岗镇居民虽有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之分,但都是从北方中原地区的南下移民,且以客家民系移民居多,其民居排屋和碉楼,更多地具有客家文化的建筑特色,其民俗民风也富有浓厚的客家文化气息。
凤岗镇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主要也是客家民系的后裔,可称为“客侨”。“客侨”在世界上的分布较广泛,由华侨出资建造的碉楼和排屋,很多被融入了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使建筑带上一点“洋”气,但浓重的客家色彩却挥之不去,即“土”中有“洋”,“洋”中有“土”,“土”气更重,“洋”味稍逊。这“土”气就是客家文化。所谓“客侨文化”就是客家文化同华侨文化的结合。在“客侨文化”中,“客”是文化的主体、本质,“侨”是其文化的补充、点缀。
把凤岗文化定名为“客侨文化”,还可以同其他民系文化(如江门五邑的“侨乡文化”、梅州的“客家文化”、潮州汕头的“潮汕文化”、河源的“客家古邑文化”等)区别开来。此外,用一种新的定性称谓将凤岗文化作为新的文化领域去挖掘、研究,也具有新的创意。这样做,既打造了凤岗文化的独特品牌,又能为广泛团结海内外客属及其后裔发挥积极作用,对在学术上将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研究引向深入,也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1]任焕林.凤岗历史博物馆[M].广州:南方出版社, 2008.
[2]任焕林.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凤岗篇[M].内部印刷本,2008.
[3]黄继烨,张国雄.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4]张国雄.开平碉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16.
[5]张国雄,李玉祥.开平碉楼与民居[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15-19.
[责任编辑朱 涛]
K928
A
1009-1513(2010)02-0001-04
2010-02-27
梅伟强(1939-),男,广东台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五邑华侨史和侨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