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管理:管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2010-03-21王永明

关键词:管理学个体主体

王永明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自我管理:管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王永明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在现代社会,人的权利、尊严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个人与组织、与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主体性管理的自我管理,是推进管理民主化的现实基础、深化自我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和拓展管理学理论空间的内在需要,由此构成管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管理;自我管理;管理哲学

自我管理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事实,但自我管理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自我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一种主体性管理实践,自我管理是推进管理民主化的现实基础、深化自我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和拓展管理学理论空间的内在需要,由此构成管理哲学研究的理论新视野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自我管理及其研究现状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管理历史。人们对于什么是管理的研究与分析,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从科学管理产生至今,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对人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趋于全面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至今主流的管理思想基本上仍然把组织中的人作为管理的客体,把人看作是达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人自身并未被置于管理的主体地位进行研究,人也未被作为组织管理目的本身的一部分看待。”[1]由此导致人们对管理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就是把管理等同于组织行为,或对他人及事物的管理,忽视了人的自我管理。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个人的自我管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此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综观国内外现有的理论成果,自我管理研究的当代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个人品质管理和道德建设视角研究自我管理。思元在《自我管理学》中认为,自我管理学应是从社会管理学派生出的新的管理学科,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以社会学为源泉,以人性道德规范为标准,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通过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为人们创造和谐的社会生存环境。作者从个人品质和道德建设视角比较系统地探讨自我管理。

第二,从组织创新视角研究自我管理。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个体的行为越来越突出,自我管理对于组织创新和个人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发展的趋势将是注重人对自身的管理,个人的自我管理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第三,从人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自我管理。齐善鸿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考察了管理范式演进中人的主体性生成发展的历史,通过对组织管理范式下人的主体性与传统组织博弈的内容、方式和后果及其历史演化趋向的研究,揭示了传统组织主导型的管理范式将被新的自我管理范式取代,并提出了自我管理范式的理论构想。[2]

第四,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研究自我管理。王永明、潘惠香认为,自我管理凸显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回归的管理哲学,本质上是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化管理,能够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人的自由个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途径。[3]

第五,从现代化的视角研究自我管理。郭海龙在《现代化与自我管理问题研究》中从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运动中寻找自我管理的根源和价值归属,在阐发自我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自我管理对社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价值。

国内外现有关于自我管理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当前对自我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自我管理的本质及其内容、规范等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学界虽然对自我管理问题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上,没有能够很好地对自我管理的本质内涵、价值目的及具体规范等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没有系统地探讨自我管理的“元问题”,因此没有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国内外关于自我管理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但绝大部分只是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人们如何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属于经验层面的探讨,因而研究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狭小,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性层面,对于自我管理问题没有作系统性探讨,对自我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缺乏深入研究。其次,研究视角偏向于微观的、实践的层面,宏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不足。虽然众多学者关注自我管理问题,但往往局限于某一单一学科领域,没有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研究自我管理,造成研究方法的学科单一,特别是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自我管理的时代意义,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我管理的本质问题,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自我管理的价值意义。

二、自我管理研究的当代价值

(一)自我管理是推进管理民主化的现实基础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主管理已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管理的基本走向。因为在今天的知识经济和复杂化时代条件下,“组织行为的哲学正在发生显而易见的巨大变化,呼唤一种人性化的新概念。这种新概念的基础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自身复杂的、正在变化的需要。它取代人们关于人性的过于简单的、无知的、程式化的理念。这种哲学上的变化呼唤着一种以人道主义-民主思想为基础的组织价值观,并以之来取代非人性化的、机械的官僚价值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以合作和理性为基础的新权力观,它将取代以胁迫和威胁为基础的旧模式。”[4]序言在传统工业组织模式中,管理者通常趋向于对下属采取教导的方式,领导者被看作是特殊及杰出的人物,他们设定方向、作重大决策、激励下属人员;而组织员工习惯于执行上级的命令,被告知结果及完成作业的方式,依赖于一种经过实验而证明是正确的知识。这种组织模式是传统官僚化时代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等民主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因为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只将管理者作为主体,把管理对象作为客体,这样就出现了对象主体的闲置,忽略了管理对象的主体性,从而造成组织系统中民主观念的淡化和消失。“理想的管理应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既要打破管理者的绝对权威,也要打破被管理者的失语状态”[5],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模式总体上呼唤着人的自由、平等等权利的实现,要求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管理人的假设实际上就是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6]民主管理应该建立在人的个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应该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充分释放人的个性、创造性为核心,所以民主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模式。由此,“在管理理论与历史中,我们所看到的最重要的趋势是:等级、官僚主义、独裁管理的式微和合作性自我管理、组织民主的扩张。创造性、智慧、风险承担、发明、动力、领导,这些不能通过等级式的、官僚主义的或独裁的管理被自上而下地强迫产生。它们必须被一个平等、民主环境里的同事所引发、协导、鼓励、支持、解放、挑战和批评,为自我管理的团队和相互联系的领导者所协调”[4]38。“如果组织能够让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管理,在社会性本能上形成共识,在工作技能上不断提高,组织才能不断走向成功”[7],从而才能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民主环境。

(二)自我管理是深化自我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管理从根本上说乃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体现为人类在创造世界和改造自我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追求。“管理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不仅涉及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手段、途径等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关涉人的价值、价值观念、人生意义、对人的认识与理解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哲学问题,更是关涉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生存、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8]一切价值实现的理论最现实的前提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自我管理作为一种主体性的管理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价值意义的根本方式,因为“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实现,还是个人的价值实现,都不可忘记人的主体性,不可忘记个体和群体都是价值实现的主体。因为在社会领域里,全是有欲望、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全是凭着某种文化价值意识活动的主体,不管这种主体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着,还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着。”[9]

知识经济和复杂化时代条件不仅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而且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经济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以整体取代个体、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逐渐确立了高扬个体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崭新的现代社会的人生价值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人生态度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同时,知识经济和复杂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突破陈规、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新型主体观念。因此,寻求个体发展、实现主体价值,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自我管理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管理实践,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向传统管理观提出挑战,把管理的重心从“物”转向“人”,从“监督”转向“激发”,从“独裁”转向“民主”,从“控制”转向“参与”,从而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此外,自我管理作为一种主体性的管理实践,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个体潜能、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发展,其本质是对主体性精神的弘扬,内在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价值实现的伦理规则和根本要求,也由此成为深化人的自我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三)自我管理是拓展管理学理论的内在需要

人生活在管理之中,管理是人的管理,离开了人,离开了具体的个体,就谈不上管理。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着人们在创造历史中的自觉能动性。而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基本前提,因此,管理作为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社会活动必须依赖人而存在,特别是依赖个人而存在。个体的存在是管理存在的基本条件。“每一个个体只要存活着,就要接受他人的管理和进行自我的管理,不接受社会管理,不进行自我管理的个体是不存在的。”[10]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他人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管理。管理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科学管理的使命在于:一是借助于协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来完成组织管理目标;二是借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促进员工个人主体性发展、主体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和体现;三是自我管理是管理科学成功的基础和管理目标达成的前提。”[11]由此可以看出,自我管理学是一切管理学之根,没有研究透彻自我管理学,其他管理学也不可能真正深入。因为任何管理都涉及人的自我管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实质上明确了自我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即欲对外部、对社会进行管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必须先做好自我管理(修身)。尽管人们未必有意识地认识到自我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但它却潜藏或隐蔽在社会管理中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文化管理中都广泛渗透着个人的自我管理。任何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任何对人的管理都必须建立在个人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所以说,自我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根基,离开这个根本,一切管理都会流于肤浅。[12]

自我管理之所以构成管理学研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物。管理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因此,人是主体性的存在物。主体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主体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从而逐步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同时也要同自身发生关系,因而人也是自我的主体。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每一管理主体,为了确立和加强自己的主体地位,实现和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都必须经常地把自己当作客体加以对待,对自己的思想、举止行为进行管理。人管理自己本身时,他便因之而成为‘自我’本身所管理的主体。人受自我本身管理时,他的‘自我’本身则成为管理的客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实质上就在于他能够把自己当作客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世界上只有人才是主体,就是因为只有人才能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分解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在管理中,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不了解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觉察不出他给下属人员什么印象,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就很难在管理工作中做出成绩,很难巩固和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甚至可以说,凡不能把自己当作管理客体,他就不成其为管理主体。”[13]因此,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的自我管理的必然性;人的自我管理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彰显出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物的价值与意义。

由此看来,管理以个体为起点。把个体作为管理的起点,探索人的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关系,应该引起管理学界的重视。把人的自我管理纳入到对管理的理解之中,是拓展管理学理论空间的内在需要,对于进一步真实地揭示管理概念的本质,深化管理问题的研究,指导管理实践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齐善鸿,贺立.组织主导型管理模式向自我管理模式的转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7(2):15.

[2]齐善鸿,等.组织管理到自我管理──主体性视角的管理范式演化趋向[J].科技管理研究,2008(7):272.

[3]王永明,潘惠香.自我管理的哲学审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6(5):21.

[4]肯尼斯·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管理的终结[M].王宏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孙鹤娟.论文化管理中人的主体性重建[J].社会科学战线,2005(2):280.

[6]崔德华.论人本管理的意蕴[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5):105.

[7]齐善鸿.精神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70.

[8]冯军.管理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

[9]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175.

[10]傅长吉,丛大川.论管理与人的生活需要[J].广东社会科学,2006(1):65.

[11]刘勇,周琳.现代企业心理与行为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2.

[12]郭海龙.现代化与自我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

[13]齐振海,等.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7-98.

[责任编辑朱 涛]

C93-03

A

1009-1513(2010)02-0068-04

2009-12-01

王永明(1974-),男,安徽六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管理学个体主体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浅谈管理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