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3

2010-03-21田旭明沈其新

关键词:时代性民族性理论体系

田旭明,沈其新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3

田旭明,沈其新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任何理论的发展,只有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才能成为实践发展的科学指南,而当两者出现不和谐甚至有所偏废的时候,理论的发展就会陷于停滞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具有民族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具有时代性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性;时代性

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其作出科学阐释。这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从文化思想渊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意蕴,体现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许多重要的精神。与此同时,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要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一言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一、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其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生活语境中以何种姿态,何种面貌,何种角色出场的问题。它必须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开文明对话,获得民族性表述,否则将无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民族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来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血脉,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尤其是本质、核心、原则要求和主要内容等不仅与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契合,而且体现和反映了从这些文化观念中所能抽象和表达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不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以来,始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振兴中华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在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的建设时代,振兴中华始终成为党和中华儿女最沉重,最伟大的使命。这种着眼于全体中华民族儿女利益的振兴中华精神和行为,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爱国主义”无论从内涵,还是从意义上都要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深刻,但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从其诞生开始就始终以爱国主义为其政治诉求。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从横向角度来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理论决策,这些理论决策都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服务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受尽磨难的民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因而具有民族性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

“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和”字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和合”精神给予了充分的阐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遵循“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自然法则。如,儒家提倡“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主张天人和谐,要合理利用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142他提倡“钓而不网,戈不射宿”[2]39。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伦和谐。如庄子把“与人和”称为“人乐”,孔子主张“和为贵”等。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博大精深。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文明对话的结晶。它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元素。邓小平很早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突出表现在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他多次强调要“更合理地利用我们的丰富的资源”[3],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绿水,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4]27,“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4]39。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注意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他曾强调:“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对如何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6]301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真精神就是“和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因子,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民惟邦本”和“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早有发端,并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盘庚的“重民”说到周公的“保民”论,从孔子提出“养民也惠、使民也义。”[2]21,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到汉代贾谊提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8],再到宋明时期的“恤民”、“惠民”思想,它们无不透露着以民为本的社会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人本伦理观和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始至终都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强调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办事情的出发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共产党员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299。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虽然这种“人本精神”与传统“人本精神”有着区别,但毕竟是在合理吸收,继承传统人本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发生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变革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不开它所要反映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依托经济社会的发展来推动,同时也要要依托并取决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历史进程。作为“继续解放思想”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它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比较典型的两个发展主题,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和结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6]293经过多年的演进,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已经演变为当今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在战争年代,社会矛盾的解决需要靠阶级斗争来解决,而在和平发展的时代,社会矛盾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另外,与时俱进与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动力源泉。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实践,敢于创新,与时代并肩,把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和创新,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内在诉求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6]293。改革开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要求上诞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使之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引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294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逐渐推进和展开,它需要新的理论为其指导,为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下产生的。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和先进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它反过来又更加明确地指引改革开放的方向,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更高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国家主流文化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巩固一般都无法回避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这一重要环节。至于市场经济与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内在的关联,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对于有限资源的竞争将逐步地塑造一个利益关系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局面,人们社会意识、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的日渐多样化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出现了诸如理想信念异化,思想道德滑坡,诚实信用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放任自由,不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引起社会思想的混乱和人们道德的缺失,势必会造成社会整体的混乱。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社会共同体都认可的先进思想对其加以引导和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凝聚、教化和引导功能。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元化思潮,主流文化意识具有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功能,能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的正确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文化环境。

三、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不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都不是静止封闭的,都是动态开放的。它有着清醒文化自觉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他人的先进理论,赋予自己更深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6]295。这个重要论断从时空两个视角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质,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动态开放性特征。时代在发展,国情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出新的结论,创造出新的理论。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典型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集中体现为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由于中国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现实国情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自然也要相应呈现出本民族的特色,坚持民族性。具体来说,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对自身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社会尚未完成第一次现代化,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相对落后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也是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因此,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要根据现实国情,不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因时因地获得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体系中独具一格的文化类型。它内涵丰富,包含许多积极的、普适性的和恒久有价值的内容。虽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积极因素,但是,相比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党仍要继续理性地审视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内涵不断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更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富有更深刻的民族意蕴。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时代性

时代性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特征。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的标志,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创新。无论是什么理论,只要其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后,全体中华儿女对其表示了高度的价值认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其抓住了“时代精神”,并以“时代精神”为基本的问题意识与旨归。作为发生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变革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它所要反映的时代任务的变迁。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依托时代问题和主题的发展来推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依托并取决于时代主题的基本性质和历史进程。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因理论体系的发展要紧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调节等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根据这些时代新问题,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加强的理论支撑。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就是要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当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进行侵略时,许多仁人志士都纷纷提出策略,以期救亡图存。如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驱使中国一部分上层精英开始了引进西方制度文化的尝试。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是好景不长,变法的火苗仅仅百日即被扑灭,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维新政策没有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维新思想家们的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但当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太慢,社会经济条件无法支撑这些政策的实施,最终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国家管理、政治民主理论体系被简单移入中国,但其没有很好地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也没有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导致最终无法抵抗军阀政治的倒算,宣告破产。

以史为鉴,一个新的理论既要具有民族特色,又要具有时代风貌,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国情还将继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须跟随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具有民族性而没有时代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将会变成僵死的思想、精神,没有活力和生命力。这意味着其就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在民族的时代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最终将被时代淘汰。如果只顾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逐渐失去民族文化的底蕴,只能是浮光掠影,昙花一现,“既不能转化为人们所喜乐闻见的形式,深入人心,掌握群众,也不能成为人们行动的不竭动力”[9]。说到底,如果缺乏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会无法完成。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不断吸纳和融合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元素,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内容进行创新,不断融入时代新元素,保证其新鲜活力。

总之,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典型特征。只有努力将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走自己的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1] 子 思.中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

[2] 孔 子.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5.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 孟 子.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89.

[8] 贾 谊.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432.

[9]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学术论坛,2007(1):1262130.

(责任编辑 高文盛)

Abstract:Only w hen the unity of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is achieved can a theo ry develop into a scien2 tific guide for p ractice.However,w hen there is inharmony or overemphasis on one of them,the devel2 opment of any theory w ill be at a standstill.A case in point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ince it ha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of nationality,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at of the times,from the angle of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 unity of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is integrant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2 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istics.

Key words: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nationality;the tim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IAN Xu2m ing,SHEN Qi2xin
(College of M ax ism,H 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H unan,China)

D61

A

10.3963/j.issn.167126477.2010.01.022

2009-09-21

田旭明(1984-),男,安徽省潜山县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沈其新(1950-),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华廉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09YJC710020)

猜你喜欢

时代性民族性理论体系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