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

2010-03-21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人才需求会展业

蒋 昕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 言

会展业(MICE Industry)以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大型节事活动为核心,隶属于服务业范畴,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会展业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联动效益,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助推器”。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能推动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还能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加举办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开始萌芽,并在全球会展经济发展中获得了较好的后发优势,进入21世纪,会展业更是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投入产出比达到1:9[1]。中国贸促会在浙江省国际商会会展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公布统计数字:我国展览业2007年的直接收入已达140亿元,举办展览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展览近4000个。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即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及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为中心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会展产业链已经纵向延伸到教育领域,会展教育不仅是会展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广义的会展教育包括了中高等学历教育、相关企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短期职业培训三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形式。其中普通高校是会展教育出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在整个会展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结合会展人才需求的特性来探讨普通高校在会展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人才培养策略。

1 会展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需求数量大

会展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仅就展览部分而言,截止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综合会议、奖励旅游、大型节事活动等其他会展经济活动,这一新兴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十分可观的。但行业内的人才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如我国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2],中部会展城市武汉每年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3]。

1.2 质量要求高

会展业涉及经济、管理、营销、旅游、物流、艺术、传播等行业、领域,因此需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多样化技术知识的人才队伍。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精通项目运作的规律,能有效地领导项目团队,需要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需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策划能力,对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要求极高。这部分人才是目前会展业内最为欠缺的高端人才,仅在武汉,10万年薪难求一位高素质的会展项目经理。会展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基础性人才来从事具体的组织接待工作。会展业要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批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会展服务人才应该具有将理论知识恰当地转化为实践指导的能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除此以外,会展人才还应具有高超的情商和笃定的工作信念,能够有效地与人共处,与人共事,从而有效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1.3 类型层次多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与其有效的行业分工密不可分,会展业大规模的从业人员也相应地区分出了不同的类型,并在整个行业发展中占据了高中低不同的层次。广义的会展人才包括了会展核心人才、会展业辅助性人才以及会展业支持型人才[4]。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在整个会展业中犹如金字塔尖,要求极高但需求量也极其有限。会展业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涉及到多个行业,既可以是会展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是会展的相关行业人才。因此,这部分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会展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互补来得到满足。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住宿旅游接待等人才,需求量大,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强,可以通过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发展来部分地满足人才需求。但在会展经济繁荣地区,会展业的支持型人才远未得到满足,应该筹划专门的人才需求解决方案。

1.4 分布不均匀

会展人才需求从分布的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特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发展分布是统一的。从空间上看,我国已经初显规模的五大会展经济带既是吸纳会展就业的重点区域,也是会展人才供应不足,局限行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从时间上看,会展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高峰效应,即会展活动现场进行期间服务供应集中、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是主要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期。会展人才需求的不均匀,尤其是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客观上限制了会展人才培养、输送的区域性,也相应限定了会展教育的空间分布。

2 普通高校在会展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关键地位

根据需求分析,会展人才供应不足是目前局限我国会展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展人才培养亟需加强,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兼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在会展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中具有关键性地位,是会展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阵地,其中又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2.1 普通高校的教育保障会展综合人才的供给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肩负着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行各业提供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各种新兴的高等教育专业本身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导向”,为新兴产业保障人力资源供给。普通高校的会展教育应该定位于推动会展行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既要为会展企业输送人才,也要为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与此同时还要为行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输送人才。这些会展人才的输送保障了行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奠定了我国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基础。

2.2 普通高校的科研保障会展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持

普通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肩负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会展业是我国新兴的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科体系和行业发展理论还很不健全。普通高校是我国人才、知识、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自身优势,普通高校将教育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总结和发展会展专业理论和学科体系,同时也可保障会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2.3 普通高校的社会服务保障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普通高校肩负着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任务。除了上述的教育服务社会、科研服务社会以外,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信息优势,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展开咨询服务,或者是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交流、运用等展开信息服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社会服务,都将立足于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为会展业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 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大学专业设置的一般规律,社会对某一行业领域的人才形成紧迫的需求,同时该新兴行业具备各种明显的条件且有长期发展的可能,就有必要设置这一新专业,以集中培养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5]。我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会展高等教育,起步于2000年,我国会展高等教育经过短期的酝酿,在2004年后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尽管涉足会展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并不太多,目前大约80%的会展高等教育由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招收专科学生,约20%由普通高校提供,招收本科学生[6]。但是由于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资源拥有量、办学规模、办学历史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会展人才培养在普通高校中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如下。

3.1 会展人才培养“布点”安排

作为国家教育部确立的试点新办专业,在2003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在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本科会展专业的高校共有14所,所办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7],2009年又新增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等12所高校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办会展专业的普通高校逐渐增加,但总体上依然属于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和布局的专业,呈现出宏观“布点”的分布状态。一方面,会展本科专业办学主要集中在五大会展产业带的中心城市,专业“布点”与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相协调,同时也体现了普通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另一方面,会展本科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毕竟还属于新兴专业,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尚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专业布点”使当前普通高校培养会展人才带有“试验田”的性质,承担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以求尽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推广意义和价值的会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战略任务。

3.2 会展人才培养多学科嫁接

目前开办会展教育的普通高校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整体上呈现出会展人才培养多学科嫁接的态势,体现出会展经济活动综合性强,会展学科边缘性、交叉性强的特点。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有6大类:第一,旅游管理类,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第二,工商管理类,如北京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国际贸易类,如厦门国际会展学院、宁波万里学院等;第四,广告学类,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上海大学成教学院等;第五,艺术设计类,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第六,外语类,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等[8]。

3.3 会展人才培养分类进行

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多样,缺口巨大。普通高校的会展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接,借助传统的学科专业平台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区分。目前普通高校开办的本科专业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为主,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学生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这类人才培养主要提供会议、展览的策划和日常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是会展业内急需的策划人才。但是目前这类人才可替代性较强,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其他具有辅助意义的本科相关专业是“会展艺术与技术”,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这类人才培养主要提供展示设计、广告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是会展业内的支撑型人才,专业技术突出,适用性较强。

其次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层次区分。随着会展行业的纵深发展,高层次应用型、研究型的人才也处于急需的状态之中,呼唤普通高校积极开办较高层次的会展教育,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与保障。目前个别普通高校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发展了会展研究生教育,虽然数量很少,但总体上代表了会展业高端人才、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也体现了高等学校结合社会行业实践开展研究、完善、发展学科理论的重要价值。

4 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思路

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普通高校在加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下为笔者对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提出的几点思路。

4.1 紧握人才需求脉搏,稳步推进会展人才培养战略

会展人才需求分析是普通高校开办会展教育的先期课题。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纵向延伸进产业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决定了教育具有一定产业化的特征,需要重视供需平衡的客观规律。会展人才总量需求大,但分类分层明显,具有“金字塔”分布特性;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分布不均匀,具有带状分布特性。因此普通高校既要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会展综合人才培养的重任,又要谨慎筹划会展教育的办学规模,避免会展人才供给的结构性过剩。普通高校在会展人力资源战略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综合性专门化人才的供给,也不能简单地以扩大人才输送规模来表现,更多地是表现为智力成果的转化、专门人才进入社会后对社会化会展教育的推进。

4.2 分析人才应用空间,树立人才培养的胜任力导向

会展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大型节事活动都是会展人才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也对会展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目前会展人力资源的有关分析中比较看重展览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与其他行业的界限相对清晰,比较容易统计,但也不能忽视会展业其他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通高校在培养会展人才时需要根据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布局、趋势和业内分工来把握人才培养要求,确保会展专业学生能够获得进入该行业的胜任力。从学生个体角度看,职业意识、知识、技能是个人胜任力的显性构成要素。在职业意识培养方面,高等学校要赋予学生完整的行业认识,充分认识会展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知识习得方面,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来赋予学生多样化的知识背景,使其适应会展业务综合性特点;在能力培养方面,高等学校可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化教育来培养学生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使其适应会展业务专门化特点。除此外,胜任力的获得还受到若干隐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普通高校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展开隐形因素的自我培养,关注会展人才的健康成长,培养真正具有行业胜任力的会展综合性人才。

4.3 拓宽校企合作领域,锻炼会展师资队伍

会展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阶段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会展业的历史不过百年,会展教育的历史只有30多年,会展业的理论研究总体比较薄弱[8]。我国普通高校会展教育起步虽晚,但凭借自身资源的整合获得了跨学科嫁接的优势,较好地启动了会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工作。但后续发展中依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材不足等问题,其中又以师资不足为根本。作为国内最有知识、信息优势的领域,普通高校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还需要强化内部建设,鼓励教师自身的培养和提高。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学科理论的总结和延伸、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普通高校建立师资培养锻炼的激励机制,拓宽校企合作领域,为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锻炼提高创造条件,会展师资整体力量将得到极大地提高,会展人才培养中的根本问题将得到解决[9]。

4.4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会展人才培养后发优势

会展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科学的管理经验。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经验借鉴、科技文化成果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我们会展业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改变后发地位,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人力资源战略高度考虑,普通高校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求发展”,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吸收国外优秀的学科理论,为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节约教育资源。这一思路既可以确保人才培养方面获得后发优势,又可以为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顺勇,曾亚强.上海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61-262.

[2]王敬文.会展人才需求与日俱增[N].市场报,2008-05-14(19).

[3]王绍文.年薪10万难觅项目经理 武汉会展高层人才匮乏[EB/OL].[2008-06-17].http://news.sina.com.cn/s/2008-06-17/073114029471s.html.

[4]蒋昕.会展与商务人才培养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11):152-154.

[5]蓝星,詹朋朋,皮耐安.建立符合国情的会展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96-98.

[6]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5):81-84.

[7]刘炳辉.中国会展教育能否跳出“青黄不接”怪圈?[J].职业技术,2007(9):53-54.

[8]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4):249-251.

[9]蒋昕,曹流.会展人才供需分析与培养探索[N].中国旅游报,2006-12-15(7).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人才需求会展业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会展经济发展现状与风险管理分析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初探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对中外会展经济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