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成因*
2010-03-21蒋学东
蒋学东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75)
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成因*
蒋学东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75)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伴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强烈的期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应,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已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尤其在马家爵杀人事件、刘海洋伤熊事件和不时报出的研究生自杀事件等出现后,社会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人格;缺陷;成因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繁荣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人格发展必然要受到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具体的生存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存在着关键的影响。社会环境从大范围来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境。
(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组织,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家庭环境包括家庭风气、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家庭风气指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甚至在世代繁衍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处事原则、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家庭风气对大学生人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综合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人格。家庭文化素质指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和家庭活动的文化水准。家庭文化素质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庭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素质,对大学生的性格、心理、思想品德、生活态度有较大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密切相关。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很容易萌发自卑、消极乃至厌学的情绪;在父母婚姻不良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或离婚的过程,都会对子女心灵带来痛苦和抑郁,使子女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这种不安全感使得他们长大以后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做事畏首畏尾,并且易形成自卑心理;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显著性相关,民主型的父母使子女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合群自信,容易使个体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友善的性格,而教养方式专断型父母容易使子女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以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其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思想意识问题则关注不够,放任自流。
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等。家庭环境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学校环境主要包括校风、学风、师德三个方面。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和调节、约束作用。优良的校风能够激人向上,陶冶高尚的品质,培育高尚的人格,不良的校风则会消磨人的斗志,腐蚀人的灵魂,塑造不良的人格。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优良的学风,可以使人扬帆远航,抵达成功的彼岸,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师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教师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有以身示范的作用。
对大学教育本身而言,其一,大学生从高中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向大学相对宽松状态过渡中,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部分学生出现无所适从感到茫然,失去努力方向。其二,高校心理咨询力量不足,或缺少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而使心理指导、咨询工作起不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正面的宣传和教育,不少学生存在“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看心理医生”的错误认识,一些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愿主动咨询,导致人格缺陷的形成。其三,高校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又将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道德人格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弄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教育被严重忽视。其四,由于受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在高校的广大教师中,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能真正深入到学生装中去,以自身的专业威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师并不多,尚未形成一种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本应对青少年学生装人格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总的来看,学校环境因素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以强有力的宏观作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文化是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工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培养和造就人格,是对人格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风气是社会风尚和习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社会风气好,则乐观进取、精神振奋、道德高尚;社会风气不好,则消极悲观、道德败坏。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民族的盛衰。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极不相同。他们不是在社会关系稳定、价值标准单一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成长发展的,而是在社会关系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形势下,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内在素质矛盾中萌动、碰撞及振荡中发展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分享不同的文化,又处在不同文化的冲突旋涡中,被迫在传统文化中呼吸,在落后于时代的教育理论熏陶下成长,同时,也经受全球现代化意识的冲击。面对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大学生对如何塑造及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是迷惘、困惑的。这种人格的特定环境,加之中小学忽视学生人格成熟的教育与培养,决定了大学生自我机能得不到迅速成熟,导致大学生自我分化力量增大,自我综合力量薄弱,主体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不能统一起来,自身的统一被自身分离,从而显现出双重人格。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为志远才疏、眼高手低、自立与依赖等矛盾;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开放与封闭、追奇求异与抵制教育的逆反心理矛盾。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上,则表现出深刻与肤浅、客观与偏激、积极与消极等矛盾。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0-05-18
蒋学东(1969-),男,湖南安化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