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瓷工艺的历史发展

2010-03-21周思敏丁新更叶宏明

陶瓷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越窑官窑釉色

周思敏 丁新更 叶宏明

(浙江大学,杭州:310000)

1 前言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被称为“瓷器之花”。瓷器的鼻祖是青瓷,青瓷的鼻祖是原始青瓷。青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已历经3000年,在某种意义上传承着中国传统美学,承载着华夏5000年深厚文化积淀。

2 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起源及发展

商朝原始青瓷虽历经改朝换代,但烧制工艺不断发展改进,历经1000多年,到东汉时期形成了成熟的青瓷工艺。原始青瓷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印纹硬陶、釉陶和白陶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原始青瓷的胎体是瓷石,其中包括对瓷石的粉碎,淘洗与精选。白陶的胎体一般也是瓷石,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烧成温度不同;第二,窑炉技术的改进与提高,烧成温度达到1200℃左右,吸水率低;第三,对施釉工艺进行了改进与提高。原始青瓷一般有釉,此前的釉陶一部分已经是硬陶。如果不考虑有时加颗粒状的掺和料,最早的原始青瓷是一元配方的。我国南方盛产的瓷石高温焙烧到1200℃以上时,它不象用普通粘土制坯的陶器那样因熔融导致崩塌,而是玻璃化,即一元配方的瓷石就能制成瓷。原始青瓷在烧成温度、吸水率等方面与东汉以后的瓷器有质的差别。

商代前期,原始瓷器主要发现于河南偃师、商城、郑州二里冈、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和江西清江吴城等政治经济中心。吴城窑址一期原始瓷器以折肩圜凹底罐为代表,其他器形有高圈足浅盘豆、钵、带圈足的鼓腹尊与简形尊、鼓腹圜凹底罐等。胎为灰白或灰黄色,胎壁不厚。釉以黄绿或青绿色为主,釉层一般较薄,有剥釉现象,不少器物通体施釉。釉面下常见方格纹、篮纹、圆圈纹、S形纹、人字纹以及锯齿形纹。吴城文化的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釉陶和原始瓷约占陶器总数的20%,其中罐多数在肩部或器底刻文字或符号。这些文字或符号与商文化近似。口、肩部多施青灰釉,腹部挂酱、褐色陶衣,有的器表施黑釉,釉层大部份已脱落[2]。另外所发现的上海马桥夏商遗址出土我国最早的原始瓷,不仅有原始青釉瓷,还有原始黑釉瓷。其胎组成以含高硅(71.6~75.8%)、低铝(16.3~19.1%)为特征。与浙江、江苏商周原始瓷胎组成接近。胎中莫来石发育良好,釉层透明光亮,玻化程度好,有少量残留物和气泡,釉的RO-分子数为0.81~0.895,都属钙质釉[3]。

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南方贵族主要吸收了中原某些礼制的青铜器,北方贵族则把南方式原始瓷视为珍品。目前在浙江的上虞和湖州发现的商代原始瓷窑以及德清发现的西周时期原始瓷窑址可以证实,浙江的原始瓷工艺在这个时期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个时期原始瓷器的胎质、纹饰、釉色和商代前期相似,变化不大,但数量和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原有的圜凹底器已基本上被圈足器和小平底器所取代。这在造型上是一个进步。除了敞口高颈圆腹圈足尊,侈沿鼓腹小平底罐等外,新出现的器类主要有敛口豆、双系圈足晷、伞状器盖、小口垂腹矮圈足壶、双耳瓿形器等。一些器物特有流釉及釉面剥落现象。纹饰有方格纹、折线纹、弦纹等。一些豆的盘壁外侧有三个方块形附加堆纹。

绍兴、上虞、萧山等地又集中发现了与印纹硬陶合烧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原始窑遗址。《中国瓷器史》一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萧山窑”,经瓷器样品测试得知,战国原始瓷的吸水率普遍较低,最低达到0.16%,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东汉时期成熟青瓷的吸水率标准,可见当时的制瓷工艺已经接近成熟青瓷的工艺水平。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低谷期,这个时期的瓷窑遗址较少,但是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苏仪征出土的原始青瓷。这些原始瓷质地坚硬,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可见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从部分器物残破断口分析,胎质细密无气孔,含杂质少,胎色为灰白色、青灰白色,有的近似白色,少量的呈暗红色,经测试,胎中所含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氧化铁的含量则显著降低,烧成温度也较高,达到1200℃左右,胎壁烧结坚硬,不渗水,品质已接近于瓷器,说明已用瓷石做坯料。器物表面施釉,经化验,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达15%以上,属于灰釉,施釉采用刷釉法,釉层较厚,呈褐青、灰青或灰褐色。常见聚釉成蜡泪状现象。器物有的外部施釉,多不及底,有的则内外均施釉,上釉的部位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而有差别,鼎、盒、壶、瓿、罐、虎子、瓿、盂等容器一般是外壁施釉,内壁露胎不上釉,盆、洗、勺、豆、匝等都是内部施釉,外部施釉至腹部以下。普遍在施红褐色化妆土基础上涂釉料,使釉面光滑,色泽柔和,均匀透明。由于时代和技艺的局限,一些原始瓷胎釉结合不紧密,发生脱釉和剥釉现象[4]。

3 青瓷制作工艺的成熟

到东汉晚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萧山与浙东宁绍平原地区才逐步走向兴盛,原始瓷的历史也随之结束。对于成熟青瓷的起源,叶宏明认为“我国由陶向瓷的演变过程,是在汉代完成的,真正的青瓷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最早烧制青瓷的产地是浙江省上虞市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5]。这个青瓷产地也就是所说的中国名窑--越窑,它始于东汉晚期,盛于晚唐、五代,衰于北宋,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越窑的原料是浙东地区所产的瓷石,这是一种含石英一高岭-绢云母类的花岗岩类风化后的矿物。从上虞早期瓷器胎的化学分析得知,坯土中氧化硅的含量很高,氧化铝的含量较低,在15.65~18.06%之间。氧化铝的含量低,使瓷器容易发生变形现象,加上这时期的碗、盏、盘采用的装烧方法以明火单件烧为主,亦出现了较为原始的叠烧方法,胎体的底部都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坯壁比较厚。同时坯中含有2%左右的氧化铁和1%以内的氧化钛,在还原气氛中,高价铁(Fe2O3)还原为低价铁(FeO),低价铁比高价铁助熔作用强烈得多,能够在较低的烧成温度下烧结。另外铁与钛又是一种着色剂,使得浙东青瓷瓷胎呈现浅灰或灰白[6]。

青瓷的美丽釉色的形成,主要是釉料组成中铁的氧化物在还原过程中Fe2O3还原成FeO所致。在高温下釉料中如含铁量为0.8%-1%会出现浅绿色,在1%~3%左右呈美丽的青绿色,再提高3%~5%还原开始困难并渐呈褐色,到了5%以上则呈糖稀一样的米黄色或深褐色。[7]早期越窑是根据器物不同用途来施釉。大量标本证明,碗、盏、钵、盆内满釉,外半釉。壶、罐等容器一般口沿内外及外壁施釉,内壁露胎。浙东早期越窑的瓷釉属石灰釉,釉中含有16~20%的氧化钙,含量这么高的钙是靠加入草木灰而得到的。钙在釉料中是助熔剂,能在较低温度下玻化。铁是青釉的主要着色剂,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使釉呈现青、青黄等不同的颜色[8]。由于在釉的呈色上胎的颜色起着衬托作用,所以东吴时期,浙东早期越窑青瓷胎色淡灰,釉呈青色。西晋以后胎呈灰或深灰色,因此釉色作青灰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江南偏安,最具代表性的浙江越窑青瓷工艺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融入了佛教因素,而这个时期的北方出现了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历史格局。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通过对原料的进一步选择淘洗,并降低胎、釉中铁的含量,早期白瓷呈现出微微泛青的洁白。而在这个时期青瓷的制作水平,从釉的青绿色泽和胎的质地到成型技术和烧制工艺,都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化的只是它的器物种类、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

进入隋唐时期,社会稳定,青瓷与白瓷烧制工艺都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形成了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和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两大瓷系。素以青瓷刻花著称于世的陕西耀州窑青瓷诞生于唐朝前期,但青瓷制造工艺逊色于浙江的越窑青瓷。这个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致密,器形规整,釉层匀称,成色青黄或青绿,温润如玉,光洁似冰。

唐代越窑青瓷不但产量提高,而且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中晚期烧制工艺的改进即使用匣钵装烧。匣钵主要的装烧方法有:匣钵覆烧法、匣钵正烧法、二钵组合装烧法、盒状匣钵(即一钵一盖)装烧法和二钵一凹底匣钵组合装烧法。[9]这一时期的“秘色瓷”,制作工艺精致,代表了越窑烧制技术的最高成就,其窑具与装烧工艺主要是采用二钵组合装烧法与盒状匣钵装烧法烧制而成。

唐代前期继承了前代明火迭烧工艺,使用的间隔窑具硕大,所用的泥点分隔颗粒就粗大。唐代中后期,越窑发明了匣钵装烧工艺,用薄型间隔具,因此泥点分布为松子状,排列细密。使用匣钵装烧的青瓷产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早期青瓷制品器内的支烧印痕消失,器内光洁美观[10]。

五代时期,南方的吴越国偏安一隅,越窑青瓷继承了晚唐匣钵装烧工艺,并获得改进,产品远销海外。这个时期越窑生产器皿品种丰富,釉色青翠、湖绿。在间隔窑具制作上,极其规整,所留泥点、支烧痕迹与晚唐时期大不一样。除此之外,耀州窑青瓷利用雕塑艺术,成为青瓷的一个新的代表。耀州窑青瓷其器型周正科学,制作精湛,釉色肥厚滋润,几乎涵盖了它前后的各窑青瓷釉色,装饰上,采用签子签押、签划、刀子雕、刻、镂和小泥片纹样粘贴等技法[11]。

4 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一批彪炳千古的名窑名瓷产生,越窑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两宋时期除定窑外其它四大名窑均主要生产青瓷,其中又以汝窑和官窑最具代表性。

“汝窑”被称为宋五大名窑之首,始创于北宋初期,窑址在河南省临汝县,与“钧窑”隔山相望。汝窑器一般极少有花纹装饰,多为素瓷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即所谓的蟹爪纹或鱼子纹,也有的没有纹。汝窑器瓷质细腻,胎骨坚硬。釉面呈现出一种极其独特的结晶釉,其釉质稠如凝脂,溶而不流,含水欲滴,器表有玉石般的质感,被誉为“似玉、非玉、而胜玉”。这是因为汝窑器的釉料中加入了少量的玛瑙末,增加了游离态的石英,可以提高液相高温黏度,增加釉的机械强度、硬度、耐磨性和耐化学侵蚀性,其中含有的铁等着色元素,能使釉面莹润,光色多变。根据研究,汝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为1200℃左右,偏于熔融范围的下限温度,釉在此温度下处于正烧状态,而胎却属于生烧,气孔率处于10%~20%,胎中的气泡和釉中钙长石析出的微晶体结合形成主要散射源,使汝官窑青瓷具有很强的玉质感。由于釉面呈色是由于它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釉配方确定的情况下,釉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层的厚度,就像单块玻璃呈白色或无色,多层玻璃叠放时呈现绿色一样。从呈色讲,釉层越厚越好,至佳者甚至超过胎体的厚度。汝官窑的烧制工艺是采用两次烧成,釉色与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窑内气氛以及冷却阶段的工艺有关。同一种釉料,由于烧成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月白、淡粉青、粉青、卵青、天青、豆青、虾青等不同的釉色[12]。

官窑初创年代不详,北宋是否有官窑尚无定论。对于南宋官窑器的特征,明代有较多文献描述。比如明初曹仲明《格古要论》证载南宋官窑制品特征:“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粉红浓淡不一,有蓉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络”。明代高濂《遵生人笺》一书:“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万历年间高廉《遵生八笺》:“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官窑品格大致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及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浅,故微露紫痕。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之质隐纹如蟹爪,哥窑质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窑佳耳。”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极浅的蓝绿色,南宋官窑瓷的釉极厚,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有“原釉薄胎”之说。

南宋创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内窑制品以青瓷为主要产品,尚有汝窑、定窑风格的各种陶瓷品,胎骨厚重,呈灰白色,釉色为浅粉青色,施釉到足子根部,形成一些波纹状,露胎呈灰白或浅褐色,基本无蟹爪纹,有时仅有大裂纹。后建的郊坛窑烧制产品仅青瓷,胎薄、纤细精巧,Fe2O3含量较高,有的达6%左右,烧成后从釉层中透映出铁褐色。釉层很厚,约为胎的3~4倍,足子折脚以外部分都施满釉,釉色宛如碧玉,清澈优美,有厚重感,呈粉青色,有时为淡褐色,具半透明性,蕴有一层很深的秘色。制品口沿边缘的釉薄处,胎与青釉相互作用,呈浅紫色,足部折脚处露胎呈黑铁褐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独特风格。由于胎薄釉厚,烧成收缩不一,制品出现大裂纹及细密如网状的小碎纹。裂纹为二重状,上层裂纹粗,形状大,形成蟹爪纹,且染成黑褐色;下层裂纹细如网目,形状小,未被染成黑色,形成小蟹爪纹,大裂纹从右上方伸向左下方,小裂纹与大裂纹大体呈直角走向。郊坛窑另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米黄状的枇杷色珍品,裂纹呈鱼子状,并成网目形,系完全氧化焰烧成,紫口铁足,隐纹如蟹爪,不属于内窑烧制,而是郊坛窑制品的特征。

张海文等人在官瓷的研究中发现官瓷中共有36种元素,其中有30种着色元素。但铁是最主要的着色元素,即官瓷中的釉色主要由铁决定。并且发现釉中的铁并非以FeO或Fe2O3形式存在,而是以结构形铁(Fe2+、Fe3+)形式存在,釉的颜色随着Fe2+/Fe3+比值的增大由黄色向青色变化,即釉晶格中的Fe2+离子浓度增大时,釉色由黄色向青色变化,而且发现在各种釉中Fe2+/Fe3+均大于1。说明官窑的烧制气氛为还原气氛,并且因窑中不同部位气氛的不同,因而烧成不同的釉色:粉青釉(重还原气氛)、灰青釉(中等还原气氛)、米黄釉(氧化气氛)[13]。

宋代官窑瓷的器型设计由于受宋王朝倡导尊重儒术这种宋代理学当为拟古思想的影响,商、周、汉青铜礼器和玉器造型成了宋代官窑器型设计的典范,形成了宋代官窑瓷独特的器型设计风格。造型古朴,外观庄重,崇尚自然是宋代官窑器型的主要风格和特色。

5 青瓷衰落

青瓷走过了鼎盛的两宋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元代青瓷的制瓷水平从整体上看不及南宋,缺乏创新,但产量仍然很高。目前仅元龙泉青瓷窑址就已发现多达300余处并且分布范围广。龙泉窑此时只生产白胎青瓷,且器型较大,盛行花纹装饰。胎体厚重,胎质粗糙,由于改为一次上釉,所以釉层也明显变薄。虽然胎釉配方没有改变,但胎质中铁的含量有所降低,胎釉中钾、钠的含量又有所增加,所以釉面比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瓷厚润光亮。采用刻、划、印、点彩、镂雕、堆贴、模印、露胎等装饰技法,纹饰布局疏朗,刻划刀法活泼流畅,题材内容广泛。到了明朝前期,龙泉窑产量仍然很大,不仅供皇家御用,还是明初朝贡贸易的重要商品。明中期,龙泉青瓷远销海外,受到西方贵族阶层的欢迎,价格堪比黄金,“雪拉同”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但明中后期,青瓷失去了皇家和政府的支持,地位逐渐被青花瓷所取代,并且明朝政府在此时实行“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海禁政策,依赖外销而发展起来的龙泉青瓷海上贸易受阻,产量和质量下降,惨淡经营[14]。

6 现代青瓷的发展

对于现代的青瓷工艺,黄胜在《论现代青瓷的艺术表现》[15]一文中这样评价“现代青瓷不是传统青瓷的简单重复和延续,一方面,现代青瓷依然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现代青瓷更多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

1957年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恢复青瓷生产,让国宝复活”。紧接着浙江龙泉瓷厂,江苏省宜兴(古钧窑)青瓷厂等一批生产青瓷的窑口相继恢复生产。经过五十年的发展,龙泉青瓷又开始重现昔日辉煌。今天,在龙泉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家青瓷企业,年产值达二亿多元人民币,从业人员三千多人,还涌现出了一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如徐朝兴、毛正聪、夏候文,和像卢伟孙这样的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工艺美术师。现代的龙泉青瓷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末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在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青瓷恢复生产的50多年以来,各地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古代青瓷的研究、恢复以及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堪称杰出的是浙江树人大学叶宏明教授,他毕生致力于青瓷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不但恢复了官瓷和龙泉瓷的生产,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青瓷工艺加以创新,使得青瓷获得了新时代的特征。1959年国庆前夕,刚大学毕业的叶宏明所在的杭州轻工业厅在陶瓷界的许多老专家指导下,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龙泉弟窑青瓷成品,并且成功烧制出300多套龙泉青瓷茶具。接着叶宏明和他的团队着手研究并恢复哥窑,在没有任何关于哥窑制作和原料配方的文字资料的情况下,他们从古瓷片入手,通过化验揣摩配方进行试烧。他们将陶瓷专家陈万里贡献的一件宋瓷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用偏光显微镜分析胎釉内部结构,测定胎的烧成温度等,试验出青釉的大致配方,然后用这个配方点火试烧。经过上千次的失败,于1963年4月重新烧制成功哥窑青瓷,成品古朴典雅,晶莹滋润,釉色、纹片、造形与故宫藏品完全相同。之后他们又对宋代官窑进行恢复,而烧制官窑瓷器关键就是“紫金土”。他们成功地在杭州城南找到了紫金土。接下来他和叶国珍等专家又经过70多道工序的烧制,几千个数据的筛选,1978年春天成功仿制了官窑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特点。此后五年,叶宏明又把配方修改了100多次,还烧出了粉青釉,莹青金丝纹片釉等官窑中的上乘珍品[16]。在釉面改性方面,叶宏明教授同样获得了一些成就。他将纳米氧化铝粉体应用于薄胎厚釉青瓷瓷胎中,结果表明:干凝胶在980℃基本上转变成α-Al2O3,1250℃可与瓷土中SiO2形成增量莫来石,使薄胎在烧成冷却过程中抗厚釉拉裂性能得到提高,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失配使釉面形成开片,修饰美化了青瓷[17]。

在青瓷的恢复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如今龙泉青瓷的规模和地位远不及景德镇。对于青瓷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古代失传技艺的探索和还原中,创新的装饰技艺虽多,造型虽丰富多彩且颇具现代感,但因那些新技艺常为借鉴白瓷或其他传统工艺、造型,并没有和青瓷的釉色、釉质完美结合。除龙泉青瓷外,其它青瓷窑,如:耀州窑,汝窑和越窑等均暴露出规模小,人才少,创新不够等问题。

7 展望

虽然青瓷的研究和生产暴露出了这些问题,但是静穆精美的青釉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审美口味,所以青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青瓷的身份不再只是单纯的工艺品,它具有耐热、环保、易清洗、多次使用依然光亮如新等诸多优点,注定它会成为受百姓欢迎的日常用品。因为外表美丽,青瓷作为日用品的同时还富有工艺品的魅力。龙泉青瓷像玉一样细致莹润,却比玉器显得更贴近百姓。青瓷能以日用品姿态出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将变得更亲切实用。所以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开发设计日用青瓷,路会越走越开阔。

但是青瓷未来的发展并不能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口窑,十里焦”,青瓷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枯竭是各窑兴衰的症结。古代龙泉青瓷正是走这种产业化道路,使得瓯江两岸都是光秃秃的山。正如龙泉青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极力呼吁:“产业化不是青瓷的发展方向。如今,龙泉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把有限的矿产资源有序地利用起来,制止乱采滥伐现象,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因为现在的资源能用多少年,我们心里没有数,但我们也要给子孙留下演义青瓷的资源。”“小批量生产,走高、精、尖的市场路线,用高品质的原料、精湛的手工艺给青瓷融入精神内涵,增加她的文化附加值”成了徐朝兴等青瓷研究者们的一致观点。不过,一些研究者也建议为了传承古法松枝烧瓷的技艺恢复,对少量精品龙泉瓷进行古法烧制[18]。我们期待在全世界重新看到“雪拉同”的风采。

1孙天健.原始瓷器的发明及其里程碑意义.中国陶瓷,2003,39 (3):60~62

2同注1

3陈尧成,张福康,张筱薇,宋健,何继英,廉海萍.上海马桥夏商原始瓷的制作工艺研究.陶瓷学报,1996,17(3):25~31

4刘勤.论仪征出土的汉代原始瓷.文物研究,2005,2:(74~79)

5叶宏明,杨辉,叶培华,叶国珍,袁敏智,周绍达,夏侯辉,董建民,方晨鹏.中国瓷器起源的研究.陶瓷学报,2008,29(2):121~142

6余祖球.瓷石在浙江青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陶瓷工程, 1998,32(1):16~21,32

7高晟.谈青瓷工艺.浙江工艺美术,2006,32(3):28~31

8林士民.漫谈早期越窑青瓷.收藏家,2005,5:9~14

9李军.论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文物研究,2000,3:105~110

10林士民.越窑青瓷的鉴赏与鉴定.收藏家,2004,12:21~28

11雪枫.青瓷演义.中国收藏,2009,8:30~33

12许文骏,王萍.汝官窑青瓷釉工艺研究.中国陶瓷,2007,43(8): 73~75,65

13张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苏,张明.中国南宋修内司官窑斜开片青瓷的研究现状.中国陶瓷工业,2002,9(5)

14同注11

15黄胜,李明珂.论现代青瓷的艺术表现.艺术百家,2008,A01: 136~138

16王维友.恢复国宝名瓷的大师叶宏明.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3,52,(9):34~36

17叶宏明,杨辉,陆静娟.超细氧化铝粉制备及增强青瓷瓷胎的研究.陶瓷学报,2005.26(1):7~12

18同注17

猜你喜欢

越窑官窑釉色
铜官窑陶瓷
石湾窑釉色对石湾陶文化的影响
如意
越窑青釉直颈瓶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西夏官窑瓷器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青瓷出越窑
此“官窑”非彼官窑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