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过程促能力 提升课堂实效
——对“力的存在”案例反思

2010-03-21蒯少森

物理通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评价

蒯少森

(深圳市平冈中学 广东 深圳 518116)

1 背景问题

本学期笔者接触到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一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引起我的一些思考:第一,课堂中启发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也活跃起来了,但是学生思维的层次和效度如何控制?第二,在单节课堂中学生不需选择地就可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但在以后综合的环境中能否选择性地用这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第三,激励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如何合理使用,也能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科学的严谨?等等.

于是,笔者萌发了“重思课堂”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思考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和学习方式,联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系,结合课堂片断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实效展开讨论.

2 课例简录

首先展示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准备:自制的形变放大教具、课件.

学生分组准备:每人两个充气的气球.

2.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直接提出问题:“我们看得见风吗?如何知道是否有风?”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类比“利用风的作用效果来研究风”,进一

探究情境对物理问题的背景进行陈述、对物理规律成立的前提进行铺垫,并通过情境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探究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

3.2 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

(1)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通常教师的语言分“陈述性语言、提问式语言、肢体语言”等,好的教师一定善于运用自身的语言.教师生动地讲述、深入浅出地提问、富于魅力的肢体表现力等都能将学生不自觉地引入特定的物理情境之中.

(2)情境创设还可以通过互动来进行

互动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一旦参与互动即可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并引起学生的积极学习.一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进行,课堂上有趣的实验、学生之间热烈的讨论与合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都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并进行探究.

3.3 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体验

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境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情境必须关注学生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只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探究效率才能提高.

(2)优化情境创设过程的各环节,减少课堂的浪费现象

高效课堂一定避免浪费,所以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探究中,有些问题需要充分铺垫,有些问题也可直接揭示主题,各环节的优化还包括提问的优化、课堂生成的优化、教师评价的优化等.实现了过程的最优化,探究课堂才是高效的.

步引入课题:“我们看得见力吗?如何知道是否用了力?”教师强调此类方法的重要和应用.

2.2 讨论分类 引导归纳

力又有哪些作用效果呢?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分组记录、讨论、总结,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在黑板记录.学生的回答是没有规律的,但教师的记录是有意分成两类.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类,同时展示一些图片,进一步强化力的作用效果.

对于太多的结果我们是否可以归类?引导学生从“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形变”两个方面归类,使统计的结果有规律.

2.3 布置任务 设计方案

运动状态的改变可以看见,但形变的有无怎样确定?如“我们用力压桌面,它有作用效果(形变)吗?”如何看到微小的形变?学生可以讨论方案.

“放大”的方法.用放大镜或其他的方法均可把微小的形变让我们看到,如用手捏玻璃瓶的形变可以用很细管子中的水“放大”.

进一步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举例说明.

2.4 实际体验 理论升华

“你拍打别人身上的土,你自己的手有什么感觉?”“手压桌子的同时,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

学生领会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体验两个气球在互相挤压时,两个气球形状都改变了.还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展示图片来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是怎样产生的——(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

力改变了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受力物体.

力的产生有什么规律——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力的分类……

2.5 学以致用 拓展知识

“力看不见,如何鉴别力的大小?”可以用看得见的效果来鉴别力的大小.教师进而阐述测力计的原理,力的单位的规定等.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形变的规律性就可以测力的大小.

3 探讨分析

笔者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资料,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语言、实验的效果、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合作学习的效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等.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也提高对课堂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笔者认为整节课知识点非常简单,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应该是重点.授课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非常到位,学生在课堂上配合得十分积极,课堂气氛和效果较好.但笔者有几点疑问尚需进一步思考.

3.1 处理好了科学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吗

该案例中研究方法应是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解决有关问题,做题能力才能提高.既解决“素质”问题又解决了“应试”问题.

在案例中如何研究看不见的“力”时,教师强调了用“力”的效果来研究“力”本身的方法,科学研究中这是经常用到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研究磁场、电场、电流等物理量时经常使用到.教师这样强调我认为很有必要,这不仅对后续学习做一个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类时,如何按一定的标准归纳一些零乱的现象,是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应强调这方面的训练,教师没有重视,这是有所欠缺的.

在“微小的形变如何观察”的方案设计时,学生基本上只能想到用“放大镜”来完成任务.如何采用其他的方法来放大,教师也没有足够的引导.在展示完自制的教具——“气球沿细线的反冲运动,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后,没有让学生就此进行兴趣延伸,失去了一次好的机会.

3.2 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 真正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和激励,虽然公正合理,但给人特别是学生一种只有教师主导作用的感觉.如在设计如何观察微小形变的方案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再集体提出来,学生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相互评价和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别人的意见和生成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自己去评判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讨论实验操作上的可行性和严密性,以防在做实验时走入操作的误区.

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在评价时,为了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也要注意到自然科学的严谨.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强调是对受力物体而言的;在提到力的概念时要时刻关注力的施力体和受力体;在研究力作用的相互性时可以简单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我们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注重科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和精神.

4 改变观念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等,都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的;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4.1 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非常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成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重视前人研究科学知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分析为什么在这样条件下这样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不断分析别人的研究,才能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才能形成自己的方法,才能在具体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让学生参与评价 合理激励学生

教师在课堂交流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效,应注意:一是让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他人的评价等.评价的过程也是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只有对某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讲出所以然.在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学习较多,在学习的全过程既要重视对提出问题、成果的表达评价,也要重视对猜想与假设、实施探究、合作交流等探究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以及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甚至是那些被发现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等等的交流.所以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是激励评价时要慎用评价语言.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科学知识的严肃性要求我们评价时要有留有余地.仅一句 “好”或“真不错”很多时候会掐断学生的思想火花,错过了一些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总之,科学课程的教学就是尽可能地展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同时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时常反思课堂教学,不断调整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评价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