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炼之教授国立暨南大学五年的学术和任职经历

2010-03-20

关键词:史地暨南大学建阳

夏 泉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沈炼之教授国立暨南大学五年的学术和任职经历

夏 泉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沈炼之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也是我国法国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世界史研究和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国立暨南大学的五年学术与任职经历,是其早年学术生涯的重要一页.其学术与任职经历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担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二是担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和史地系主任;三是积极指导国立暨南大学学生的学术与社团活动;四是担任国立暨南大学代校长.

沈炼之;国立暨南大学;学术与任职经历;法国史研究

沈炼之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1943 – 1948年),他曾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迁址闽北建阳及抗战胜利后复迁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先后任国立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史地系主任和代校长.本文拟根据上海档案馆所藏国立暨南大学档案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主要对沈炼之在国立暨南大学这五年的学术和任职经历进行梳理.

1 学术履历与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成就

沈炼之(1904 – 1992年),又名沈翔、味荔,浙江温州永嘉县人.1922年入燕京大学英语系学习.1926年7月毕业后赴法国留学,研习法语、西洋史、法国文化史和法国史.1933年获里昂大学人文博士学位.学成后回国工作,先后任教于广州、北平和南京的三所高校.1938年举家迁至福建永安,曾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进步刊物《改进》月刊第5卷第12期至第6卷第12期①参见: 抗战时期进步刊物: 永安出版的主要期刊杂志[N]. 永安报, 2004-02-09.,后在福建省教育厅先后任督学、秘书、科长和中学师资养成所所长.1943 – 1948年任教建阳国立暨南大学和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48年回温州一所中学任教.1949年温州解放后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温州市立中学校长.1951年底上调杭州,任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后改任杭州大学历史系主任.他还曾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和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代表作主要有:《法国革命史讲话》、《简明世界近代史》、《法国通史简编》、《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法国史》、《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盖得派》等.其中的《法国通史简编》与张芝联所著的《法国通史》,被誉为迄今中国人撰写的两部最为系统的法国通史著作.

在学术方面,沈炼之是我国法国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1978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筹备会议由沈炼之主持;次年在哈尔滨举行的成立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名誉会长.沈炼之在世界史尤其是法国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翻译了一大批有学术价值的法国史论著,如恩格斯的《1848年的六月起义》、法国著名史学家瑟诺博斯的《法国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史资料选编》(8期)、《法国工人党的诞生》和《盖得派》;二是撰写出版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法国史学术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革命史讲话》、《法国通史简编》;三是积极组建中国法国史研究机构,培育法国史研究人才,加强中法学术交流.

2 沈炼之在国立暨南大学的学术和任职经历

国立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1906年创校于南京,1927年在上海升格为国立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自1937年8月至1941年12月,学校在上海租界坚持办学,但面临日军与汪伪政权的双重压力.1941年6月,国立暨南大学在福建建阳设立分校;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立暨南大学于次年初整体南迁建阳.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闽中偏西的永安(现属福建省三明市所辖)长达7年之久,沈炼之与许多思想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从事抗战文艺学术活动.1941年9月,其《法国革命史讲话》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法国大革命史专著.此外,他还兼任福建省研究院教授,翻译了十余部学术论著,撰写了大量论文.国立暨南大学迁至建阳后办学举步维艰,师资尤其缺乏.1943年8月,经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方光焘教授推荐、何炳松校长同意,沈炼之应聘到建阳国立暨南大学任教,接盛叙功教授之后任史地系主任①参见: 王驾. 学会作熔炉, 马列育新人: 回忆暨大史地学会[C] // 福建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暨南大学在建阳. 福建: 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1991: 125-126.,任教国立暨南大学五年.在此期间,他的主要学术和任职经历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2.1 担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

当时文学院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12人,如方光焘、许杰、盛叙功和魏应麒等.作为一名历史学教授,沈炼之到国立暨南大学后,主要从事法国历史文化与西洋史的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他“首先开的一门课是‘西洋思想史’,深刻批判中世纪西欧封建神学思想,对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作了历史的肯定,又揭露其阶级实质,深受同学欢迎.”①沈炼之还“讲授法国史和西洋文化史,……继续研究法国历史和文化,翻译和出版了《罗曼·罗兰传》([英]威尔逊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47年初版)等多部著作,成为名扬海内的知名学者.”[1]战争时期生活极为艰苦,即使担任教授也住茅屋,经常跑警报.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暨南大学于 1946年复迁上海之后,沈炼之不再兼任行政职务,而是专为文学院外国语文系学生讲授法文等课程②.在1947 – 1948年期间,当时兼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的谭其骧在学校宿舍里曾与沈炼之有认识来往③参见: 刘新粦. 抗战胜利前后母校概况[C] // 广州暨南大学华侨所: 暨南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第二辑. 广州: 暨南大学华侨所, 1983: 13..李寿雍 1946年接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对何炳松主政大学期间所聘请的一些教授进行打击、排挤或解聘,1948年沈炼之愤然离开国立暨南大学返回家乡温州一所中学任教.

2.2 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史地系主任

当时文学院还下设有外国语文系、中文系和教育系,学校则还设有理学院、商学院.1944年9月至1946年夏,作为文学院院长、史地系主任,沈炼之被校长何炳松聘任为文学院主任导师兼史地系主任导师①参见: 国立暨南大学. 关于专科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聘任导师及导生分组原则等文件[R]. 上海: 上海档案馆, Q240-1-67.,负责指导16名本科生的操行②参见: 国立暨南大学. 关于导师导生名册及导师分组表等[R]. 上海: 上海档案馆, Q240-1-61.,包括指导学生的学习、品行与课外活动.当时学校在校学生1 069人,国立暨南大学实行的导师制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作为文学院院长、史地系主任,沈炼之还经常参加国立暨南大学的一些重要会议、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苦心谋划、建言献策.如:1944年10月20日,何炳松校长主持召开国立暨南大学第六次谈话会,沈炼之参加了会议,并被推荐为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特别委员.同年10月至12月期间,沈炼之参加了第七次至第十次谈话会.1945年初发生“驱逐盛叙功、许杰风潮”后,1月6日至2月间,沈炼之曾一度担任学校代教务长.在3月至5月间,他参加第十二次至第十七次谈话会.6月22日,他参加第十九次谈话会.7月27日,他参加第二十次谈话会[2]574-577.1945年1月3日,参加在何炳松校长公馆举行的国立暨南大学临时校务会议,讨论“驱逐盛叙功、许杰风潮”后的善后事宜.1945年6月28日,参加1944年度国立暨南大学第二次校务会议.1944年10月27日、1945年4月6日,参加何炳松校长主持的部分负责教学人员会议③参见: 国立暨南大学. 校务会议记录: 1942 – 1946[R]. 上海: 上海档案馆, Q240-1-32..上述谈话会、校务会议和教学会议均由何炳松校长主持,参加人员有教务长、训导长和总务长及文理商三学院院长等,是当时讨论决定国立暨南大学重要事项的会议,沈炼之是以文学院院长身份与会的.

2.3 积极指导学生的学术与社团活动

当时国立暨南大学学生的学术活动非常活跃,文学院史地系学生成立了国立暨南大学史地学会.由于沈炼之是院系领导与史学名家,学生对沈炼之推崇备至,沈炼之也认真履行其传道授业的职责.据史地学会会员王驾后来回忆,沈炼之非常关心他们的学术活动,“史地学会所有学术活动,他都准时到达,即使后来担任文学院院长时也是这样.他仔细听取各种不同观点的发言,有时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思考.平时,有些同学碰到问题登门请教,沈先生总是有求必应、详加指导.”④参见: 王驾. 学会作熔炉, 马列育新人: 回忆暨大史地学会[C] // 福建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暨南大学在建阳. 福建: 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1991: 126-127.

从抗日战争胜利至复迁上海之前,建阳国立暨南大学德学生成立了壁报联合会(简称壁联)等学生组织,当时兼任代校长的沈炼之被聘任为顾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积极地进行关心、支持与指导,如在1946年1月4日壁联举办的“招待顾问先生茶话会”上,沈炼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校壁报(壁联主办刊物——引者注)与社会刊物不同,学校壁报最大的目的在于表现学校的精神.”他希望“我们的壁报一方面能够代表同学的意见,一方面能够表现我们学校研究的风气.”⑤参见: 以白. 顾问们的话[C] // 福建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暨南大学在建阳. 福建: 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1991: 247.他倡导学术研究,关心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诚如他的学生戴敦复在其回忆文章中所称,沈炼之先生“学识渊博,而为人更是忠厚诚朴、毫无架子.他爱生如子,极孚众望,深受学生爱戴.”[3]

2.4 担任国立暨南大学代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以主要精力忙于赴沪筹划学校迁沪事宜.早在1945年3月21日,何炳松校长在第十三次谈话会上,就国立暨南大学复迁上海问题要求各学院院长拟具各学院计划①参见: 国立暨南大学. 关于校长何炳松同部分负责教职员谈话记录: 1943 – 1945 [R]. 上海: 上海档案馆, Q240-1-34..9月9日,何炳松校长主持1945年度国立暨南大学第一次谈话会,沈炼之等与会,考虑到沈炼之的人缘和学术威望,会议决定在何炳松赴渝期间由沈炼之任国立暨南大学代校长.因无飞机可乘,何炳松无法赴渝只得折返建阳.9月30日,何炳松校长召开第三次谈话会,指示组织国立暨南大学迁校委员会,由沈炼之任召集人,列席成员有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及三学院院长,三学院代表各一人及学生自治会代表两人[2]578.10月1日,何炳松离开建阳赴沪后,沈炼之受其委托主持学校工作.代校长是一件苦差事,当时学校工作处于动荡中,一方面,要从建阳复迁上海,工作千头万绪,人心思变;另一方面,受国共内争影响,校园内学生活动如火如荼,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之迁校工作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经费紧张,沈炼之代校长可谓步履维艰.

据国立暨南大学档案记载,1945年10月26日,沈炼之代校长主持国立暨南大学迁校筹备会议②参见: 国立暨南大学. 迁校筹备委员会会议记录[R]. 上海: 上海档案馆, Q240-1-37..12月21日,他主持第七次谈话会,报告理学院院长江之永奉何炳松校长电召赴沪协助办理迁校事宜[2]579.次年1月26日,沈炼之因身心疲惫请求辞去代校长一职,恳请何炳松校长早日返校主持工作,他的辞职理由有四:“(一)因事繁任重,心力交瘁,实难支持;(二)学校经济情绪日感困难;(三)受政局影响,处理不易;(四)本校在迁移前各种重要事项及下半年人事等各种问题均无法解决.”③参见: 国立暨南大学. 伪教育部派江锦荣为会计室主任及教职员工去留来往信件[R]. 上海: 上海档案馆Q240-1-39. 关于经费困难问题, 俞述翰亦称, 抗战胜利迁沪前, 沈炼之为代校长, “有些教师天天包围代理校长讨欠薪, ……在这样困难的形势下互相埋怨的情绪急剧增长.” 参见: 俞述翰. 何校长在建阳的日子[C] // 刘寅生, 谢巍, 何淑馨. 何炳松纪念文集.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 526.但辞职请求未获批准,他只得勉力维持.

1946年3月15日,沈炼之代校长召集部分教职员谈话会,出席者有章洪楣、戚叔含、方岳、王书凯和陆伦章,主要讨论迁校事宜[4].这时国立暨南大学正处于多事之秋.早在1946年2月2日,文学院福建籍教授魏应麒在解释“伧父”一词时,认为此二字之意就是上海人所讲的“江北佬”,引起苏北籍同学不满,他们遂捣毁其家什,这又引发福州籍同学的对立情绪(魏是福州人).以上事件导致全校师生情绪紧张、振撼不安.这一风潮持续了一段时间,弄得两派学生互不相让、势如水火.代行校务的沈炼之召开教员会议来解决这一纷争.由于教员的意见不能一致,护校委员会所提的解聘魏应麒与开除学生程力夫的方案无法推行,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商学院院长周宪文、教务长王勤堉首先离校.沈炼之等看到情况紧张,难以处理,也纷纷离校.这时学校领导无人,情况混乱.为结束这一纷乱局面,何炳松校长遂指派陆伦章代行校长职务④参见: 陆伦章. 对暨南的几点回忆[C] // 广州暨南大学华侨所. 暨南校史资料选辑: 第二辑. 广州: 暨南大学华侨所, 1983: 86..沈炼之自此不再担任国立暨南大学代校长一职,结束了不堪回首的几个月的代校长生涯,这对他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解脱.

3 余 论

自1943 – 1948年,沈炼之任教国立暨南大学五年.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尽力于文教工作,以其著述与教学科研工作贡献于社会.

同时,沈炼之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任教于国立暨南大学的,他除了担任专职教授外,还担任文学院院长及史地系主任与代校长等多种职务,可谓临危受命.在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高级人才,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他的学生事后回忆,在任国立暨南大学代校长和复迁上海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期间,他“不顾来自反动势力的压力,毅然站在绝大多数同学一边,通过‘教授会议’形式,揭穿了极少数倾向反动的师生的阴谋,基本上统一了教师的看法,平息了一场几乎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复员回上海后,当反动派军警宪特向暨南大学民主势力开刀时,他曾在自己的宿舍里冒着特务前来搜查的危险,保护过三位进步同学.”①参见: 王驾. 学会作熔炉, 马列育新人: 回忆暨大史地学会[C] // 福建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暨南大学在建阳. 福建中共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1991: 127.

他对国立暨南大学抱有浓厚的感情,且老而弥笃.1989年,他欣悉一批国立暨南大学学子在编写《暨南大学在建阳》一书,遂为该书题词:“闽北山区,峥嵘岁月.民主运动,震撼东南.”并与暨南校友张立、王正平共同撰写《追思何校长柏丞先生》一文刊于该书.他在文中深情地追忆道:“我们与何校长相处都不超过四年.但他的治学为人、高风亮节、音容笑貌,似在眼前.”1990年,国立暨南大学校友在上海举行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和编辑学家何炳松老校长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沈炼之又撰写了《忆柏丞先生》一文,在文中他深情回忆了在国立暨南大学任教的那些难忘岁月:“曾先后担任史地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并两度受柏丞先生(即何炳松—引者注)之托代理校长.……连毕业文凭都由我署名发给.我只能兢兢业业,依靠全校师生,努力做好工作.”[5]

总之,1943 – 1948年五年的国立暨南大学学术和任职生涯,既有欢愉和收益,也有无奈和苦闷,这些都已在沈炼之先生身上、在其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成为其早年学术与任职活动的重要一页.

[1] 楼均信. 沈炼之和中法文化交流[J]. 杭州大学学报, 1995, (4): 73-78.

[2] 房鑫亮. 何炳松年谱[C] // 刘寅生, 谢巍, 房鑫亮. 何炳松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3] 戴敦复. 何校长, 我们永远记住您[C] // 刘寅生, 谢巍, 何淑馨. 何炳松纪念文集[M].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 488.

[4] 刘方. 何炳松在暨南大学和东南联合大学校长任内的资料辑录[C] // 刘寅生, 谢巍, 何淑馨. 何炳松纪念文集.上海: 华东师范出版社, 434.

[5] 沈炼之. 忆柏丞先生[C] // 刘寅生, 谢巍, 何淑馨. 何炳松纪念文集. 上海: 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0: 445.

Five-year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Shen Lianzhi in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XIA Q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632)

Shen Lianzhi, a famous Chinese historian, educator and translator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the research on French history in China. He had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research on the world history and Sino-French cultural exchange. His five-year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in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in the mid and late 1940s was very importa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academic career. His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in this period included: working a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with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as head of the college and dean of the department; as tutor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and as acting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Shen Lianzhi;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Research on French History

K825.81

:A

:1674-3563(2010)04-0045-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4.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09-08-13

夏泉(1966- ),男,湖南临澧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猜你喜欢

史地暨南大学建阳
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述论(1940—1943)
《历史地理研究》推出“史地研究云讲堂”线上讲座
2016年“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暨吴越史地研究会成立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建阳:多措并举开展产业扶贫
建阳区革命遗址修建纪念碑(亭)
从夹山到余睹谷——辽天祚帝播迁史地考析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建阳浑头林:深山里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