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临床意义重大
2010-03-20缪晓辉
缪晓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自1957年新西兰报道第1例手足口病,到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EV71)并很快确定其导致手足口病,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次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且每隔2~3年在人群中流行1次,无减弱趋势。遗憾的是,迄今尚没有预防EV71感染的疫苗。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型)逾20种,EV71是主要致病原之一。与其他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群16型)所致的手足口病相比,EV71更易侵犯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尤其是无菌性脑炎或脑膜脑炎和心肌炎的发生率比较高,病情相对较重,进展较快,同时在治疗上也缺乏特异性药物,因此病死率较高。另外,重症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后遗症比其他病毒多见且严重。由此可见,预防EV71感染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
下述原因使得非疫苗途径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第一,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传染源“基数”大,控制传染源的难度大。第二,EV71通过飞沫、接触和水源等多条途径传播,仅仅从切断传播途径来防范的难度很大。第三,人群普遍易感,而学龄前儿童,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该群体又有本身的特殊性,如大多在托幼机构过集体生活,容易造成局部暴发流行;幼童的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弱,特别是很难通过卫生教育实现自我卫生习惯的改善,并减少病毒的接触;3岁以内幼儿体内没有EV71的保护性抗体,新生儿至3岁年龄段的易感人群是动态的,却又是基本恒定的。因此,预防性疫苗是控制手足口病,尤其是EV71感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本期刊登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的感染动力学”一文,在我国首次证明EV71灭活疫苗能够在灵长类动物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保护作用还体现在恒河猴免疫接种后,其中枢神经系统和肺等重要器官可明显免除病毒的病理损害。上述研究结果让人们对该疫苗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完全有理由相信,EV71疫苗应用于人类已为时不远,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病死率、防止手足口病相关严重后遗症等目标可望在不久得以实现。临床医生期待着进一步研究成果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