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意义观下对传统忠实论的梳理与阐释
2010-03-20张文斐
张文斐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动态意义观下对传统忠实论的梳理与阐释
张文斐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传统忠实论作为一项翻译标准历来在指导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译者仍把忠实于原文句式当作最高的忠实标准,原因在于对忠实论两种用法的混淆,即对忠实作为策略的第一义及作为伦理概念的第二义不加区分。而动态意义观中意义的拾取、理解和传达有助于为忠实的第一义和第二义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阐释。
翻译;忠实;伦理;动态意义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许多译者对忠实的概念界定不清,对其用法不加区分,亦受到硬译论和异化论的影响,尽管明白忠实是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及原作者的意图,但在翻译实践中仍会出现唯原文句式是从等一系列违背翻译标准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翻译意义观作指导,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传统忠实论的用法不加区分,以致走进传统忠实论的误区。笔者认为,以动态意义观为理论基础,讨论意义在交流环境中的开放性、不稳定性、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忠实论的用法加以区分,对引导译者如何实践忠实论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对传统忠实论的误读及误解
1 鲁迅的硬译论
鲁迅是传统忠实论的忠实代表,但在 1909年之前他还是意译的代表。在以“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为背景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由于语言、文化的限制及服务于翻译的功利性目的等,译者都非常重视译本的接受情况。鲁迅此时的译作,如《斯巴达之魂》、《月界旅新》也以意译和改写为主。自 1909年以来,本着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宗旨,以《域外小说集》为里程碑,鲁迅在译介异域文术新宗的过程中逐步摆脱意译风气的影响,向直译转变。
1929年鲁迅明确提出硬译的概念:“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甚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由此看来,鲁迅提出硬译的真正原因在于去除中国文本的痼疾要靠多吸收外来的异质,以新的表现法来再现新的内容,尽可能多地保存原作的形式和口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鲁迅硬译论的动态性,而照搬其模式。硬译论不仅是单纯的翻译策略,还涉及到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等问题,并具有中间物的特点。他将适宜硬译的文本选择局限于弱小国家的作品,文本类型以现实主义小说、文艺理论为主,针对受过教育的读者。鲁迅本人将硬译定位为从无到较好的空间过渡物。
2 异化论的误区
在经历了文化封冻之后,中国学者在 20世纪 70年代本着对国外学术思想的渴望,进行了对归化论的反拨和对异化论的倡导。刘英凯针对傅东华用归化法译的《飘》提出质疑,指出归化是翻译的歧路。20世纪 90年代法语界的《红与黑》译本讨论将异化与归化之争推向高潮。以许钧先生为首的南京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在《文汇读书周报》上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异化的译文更受欢迎。2002-2003年《中国翻译》登载了关于异化与归化的文章十多篇。
在这种贬归化、赞异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异化论的发起背景进行分析。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在著作《译者的隐形》(1995)中首次提出异化与归化的概念。他认为,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存在着文化霸权主义,提倡以异化策略体现文本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抵制文化侵略。异化论的提出是为了反抗文化霸权和在后殖民语境中呼吁差异性,而在国内外高唱异化论的情形下,许多译者完全没有意识到理论所产生的背景,认为英译汉时应一概用异化策略,生搬硬套,照搬原文的句式,采取硬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许多译者没有分析异化策略使用的语境和鲁迅的硬译论使用的语境、文本选择的特殊性、对文本类型和读者层面的要求,对忠实论不加分析和选择,对外文亦步亦趋,译出令人半懂不懂的蹩脚译文。中国的译者还需要对忠实的概念进行认真思考。
三、规定与描写翻译研究
规定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指按主观意志提出的涉及到应该 /不应该的原则,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这里的规定性理论就是忠实论。多数人只是将忠实看作翻译策略,认为翻译标准是普遍的,忠实作为一种翻译策略也成了普遍的,不分文本范围、文本类型及读者层次,一律使用忠实原则。中国的翻译研究历来重内容、轻形式,对内容的忠实也仅体现在文本上,并没有把忠实放在交际的层面。而传统上的忠实还是一个伦理概念,常用的词是“译者责任”或“职责”等。在实践中很多人抬高了忠实作为翻译策略的用法,并没有真正把它划入含有伦理概念及价值判断的规定性研究。
描写研究指客观表述搜集到的数据,描述什么人、什么事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方式 (who,what,when,where,how),不含有价值判断。描写研究重实证,例如,我们可以研究译者的背景、读者的接受情况、翻译策略的选择等,因为不含有价值判断,所以不会得出应该怎样去翻译的结论。在描写翻译研究中也会谈及忠实,作为对文本或翻译策略客观的描写方式,不涉及价值的问题,只有谁更忠实于原文,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尽管如此,描写研究和价值判断还是有一定间接的关系。图里 (Toury,1991)认为,描写的结果能够强化应该怎么做的说法,因此,对忠实作为一种策略的描写性研究可以强化有关价值判断即伦理的说法。
综上所述,传统忠实论在实践中的混淆是造成忠实误区的本质原因。对其两种用法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忠实的概念,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忠实的第一义策略常被归为描写翻译研究,第二义伦理则是规定翻译研究。分清其用法还要根据作品的意义,因为文本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意义,而意义的拾取、理解和传达就得益于译者不断地协调和对话。这种对意义的讨论有助于为忠实的第一义和第二义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阐释。
四、动态意义观对意义的多元阐释
当代解释学把对意义的理解及传达的讨论转向了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因为对意义的理解和传达不但是主体的认识方式,更是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活动的发生建立在个体对世界的先期认识的基础上。由于人存在的历史有限性和思维发展的特性,任何对意义的理解和传达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此,意义便具有了一种开放性及不确定性,产生于译者或读者与隐含的作者不断地对话和交流中,从而使源语的意义由一个人创作后又经若干人的传承而得到逐渐扩大,进而在对话关系中不断被理解、商讨、深化。伽达默尔提出了视域融合的概念,即当读者的前理解和作者的前理解相融合,作品的意义才得以产生,理解才会产生结果。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破除了语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原作独自式话语,否认了意义的确定性,从而将意义推向多元化的理解与阐释。
刘宓庆先生进一步提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持有动态意义观,并对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多元性作了详尽的诠释。他认为,尽管意义具有非稳定性及多样性,但文本的意义毕竟受制于特定的交流环境,因此强调译者要在交流中把握意义。“就翻译而言,交流使语言词库中的词语从静态被激活为动态,并被置于特定的交流环境中。”每个词都有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词语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同一历史时期,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它们,又赋予它们新的内涵。意义与使用的环境及使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动态意义观的视角下把握忠实的相对性会更具现实性及可操作性。
五、动态意义观与传统忠实论的契合
动态意义观否认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翻译对单一的、明晰的意义的追求,忠实也不再只是建立在自足统一的原文意义基础上,而是立足于文本语言的不稳定性和开放性。翻译的主体、语言及阅读都处在游移不定中,译者在动态意义观下所关注的应该是作品内容以及与作品的对话关系,而不同的译者在与同一作品的隐含作者对话时所生成的意义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实践中应把握文本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者,把忠实从文本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走向意义的交流,在交流中把握相对的忠实,并在意义的差异中挖掘伦理带给我们的思考。
1 动态意义观与忠实的第一义
忠实的第一种用法往往被视为一种翻译策略,在这项描写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到文本意义除了来源于文本的语义、句法外,还应来源于译者与原作及原作者的对话交流。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语言的使用者是译者把握文本意义的根本依据所在。刘宓庆把语言的使用环境进一步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语言环境也称微观环境,指从词组、分句、句、句段、文本或篇章直至题材。非语言语境也称宏观语境,包括广泛的非语言因素,即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知识的客观性问题是一切理解活动的基础。在阐释文本意义这一类精神活动中不仅有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客观性的问题,因为这些客观性的问题正是作者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反映。译者的前理解中也包括这种知识的客观性,在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两个视域的碰撞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知识的自然客观性为评判尺度。因此,忠实作为一种策略时,在实践中首先要考虑到译文的自然客观性。
在定夺文本的词汇意义时,译者还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志趣爱好、文风等。刘宓庆指出:“文本作者是诠释文本意义极重要的参照系。”他又引证了法国 19世纪自然主义文论家布封的观点:“风格即人”,即文之所以可以用人来参照,是因为唯文能体现人的独创性和表现法。因此,在实践中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形式,只追求文本层面的确定意义,而要挖掘作者的意谓,并试图引起读者的同样感受。当然,在个人理解和解释中还应以社会理解为参照,注意人类之间解释的共性与普遍性,做到对作者情感系统相对的忠实。
刘宓庆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受地缘社会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等的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可以赋予一个词、一个词组和句子完全超指称的意义。许多看似平常的词及其有关的指称,却蕴含着非常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译文要符合文本的定向性,强调文本对译者的制约性。读者才是翻译活动的终端,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应尊重原文文本的框架结构及文本的定向性。
由此可见,翻译活动是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的,译者在实践中要把原文文本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用他的前理解在原作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下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动态解读,以把握文本中相对稳定的意义。在动态意义观的指导下,译者需要把握住文本的动态意义,以此达到对译文相对的忠实。
2 动态意义观与忠实的第二义
任何人在理解之前就已存在于世界,理解活动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基于一种对世界的先有、先见、先识的前理解结构。这种结构参与了我们对世界新的理解,从而使理解活动变成一种创作性活动。这种理解活动在翻译活动中尤为突出,因为存在者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存在,译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两者的前理解结构发生碰撞和融合,所以在对话中所生成的意义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及多元性。不同的译者面对同一文本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差异的出现是必然的。意义通过相互的差别而存在着,这种差异性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忠实的第二义。
传统忠实论是一项含有价值判断的规定性翻译研究,涉及到翻译的伦理问题。翻译相当于把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移植到另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去,必然会改变文本最初的意义。因为一个文化在需要吸收外来他者补充的同时,也会抵制外来的异质,以确保本族文化的纯粹性、完整性。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所产生的意义差异带给我们如何对待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或他者的问题。翻译伦理的目的是反对以本族文化为中心,是“开放、对话、杂合、去中心”,在翻译中寻求差异,尊重差异。切斯特曼为此提出五种伦理模式:再现 (原文)、服务 (用户)、传意 (译者促成作者和读者间的了解与交流)、规范 (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赢得读者的信任)及专业责任 (诚实、清晰、理解、可靠)。因此,差异的存在给我们带来的交际层面上的伦理思考也正是忠实论的本质所在。
六、结语
综上所述,很多译者在文化转向中对忠实概念的误读、误解源于鲁迅的硬译和异化论的影响,根源在于传统忠实论将意义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认为意义产生于文本间,未涉及到翻译的交流层面。走出忠实论的误区关键在于分清忠实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和规定性伦理。动态意义观从意义的非稳定性、多元性、差异性出发,分析并阐释了忠实的两种用法:一是忠实作为一种策略的描写性研究,二是忠实作为翻译伦理的规定性研究,从而对译者如何实践忠实提出一些看法,以适应文化转向中的翻译研究与实践。
[1]Chesterm an,A.M em es of Transla tion[M].Am sterdam: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高玉.论“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的伦理性[J].外国文学,2004,(2):89-95.
[3]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3):13-17.
[4]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于德英.鲁迅“硬译”论的旅行:历史转移与启示[A].胡开宝.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曾记.“忠实”的嬗变——翻译伦理的多元定位[J].中国翻译,2009,(6):79-83.
[7]张道振.意义阐释和文学翻译的伦理[J].中国翻译,2009,(3):18-22.
[8]朱一凡.翻译误区与汉语的畸形欧化[A].胡开宝.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朱志瑜.翻译研究:规定、描写、伦理[J].中国翻译,2009,(3):5-12.
Fidelity,as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andard,hasp layed an important ro l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 ractice.However,m any translatorsare still faithful to the form atof the original textdue to their confusion about the two concep tsof fidelity,i.e.the concep tsof translation strategy aswellasethics.In the perspec tive of dynam icm eaning,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veyance ofm eaning can help elucidate the two concep tsof fidelity.
translation;fidelity;ethics;dynam icm eaning
H31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665x(2010)06-0034-04
2010-06-21
张文斐 (1985-),女,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