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风论》析疑五则

2010-03-20王志鹏矫正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王冰内风百病

王志鹏,矫正强

《内经》乃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而成。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历代医家莫不刻意精研,探微索隐。笔者亦从师读之,以期识契真要。《素问·风论》讨论了因风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多种病变。因其前后失伦,加之文辞古奥,油生疑窦若干,不揣谫陋,笔之如下,望求正诸医林长者。

1 “偏枯”疑当作“偏风”

《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继而下文依次解释了“寒热”、“热中”、“寒中”、“疠风”、“风”,惟独未释“偏枯”。而在后文:“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于此处则提及了“偏风”。下文又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分别描述了各种“偏风”的病机。故疑此处之“或为偏枯”当作“或为偏风”。“偏风”和“偏枯”同乎异乎?对于“偏风”,唐代王冰认为:“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杨上善释道:“门户,空穴也。邪气所中之处,即偏为病,故名偏风。”今之学者王洪图将“偏风”指为半身不遂,即为“偏枯”。为证。

2 “或为风也”当为“或为贼风也”

《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句中“或为风也”颇不易解。“风”字病因乎?病机乎?病状乎?注家无不缄口以对。考之下文,列出了一系列“风”对应的病证,即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等。可见,此“风”字乃是类概念,即上述诸风的总统。由于这些风证多为不经意间外受邪风,即中贼风之邪而致病。为何?经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对于“漏风”,王冰曰:“热郁腠疏,中风汗出,多如液漏,故曰漏风,经具名曰酒风。”为饮酒时未及防而中贼风之邪所发。对于“内风”,王冰曰:“内耗其精,外开腠理,因内风袭,故曰内风,经具名曰劳风。”为行房时猝然中风邪而致病。对于“首风”,王冰曰:“沐发中风,舍于头,故曰首风。”亦为没有任何预防措施之下而中风邪。《灵枢·岁露论》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张介宾曰:“此则发无定期,亦无定位,故曰不得以时也。”总之,诸风多为不经意中风,故为中贼风之邪而发病。

3 “百病之长”与“百病之始”迥异

《素问·风论》所言“风者,百病之长也”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必引经文,而教材对句中“长”的解释却是:“始也,首也。”又《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百病之长”与“百病之始”确同乎?关于“百病之长”。王冰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杨上善曰:“百病因风而生,故为长也。以因于风,变为万病,非惟一途,故风气以为病长也。”张介宾道:“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风为百病之长。”诸说皆未中的。两句文字相近,然实则非同。细言之,“风者,百病之长也”,即言风邪常率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说文解字》释“始”为“女之初也。”对于“百病之始”,历代注家也有注解。王冰曰:“始,初也。”张介宾云:“风之中人,必先皮毛而后及于经络脏腑,由浅入深,自微而甚,善行数变,所以为百病之始。”“风者,百病之始也”,即讲风是许多病的初起阶段,是其最初症状。仔细推究,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笔者认为,将风为百病之长的“长”解释为“始也,首也”,显然是欠妥的。

4 “善怒吓”与“善悲”之理

《素问·风论》曰:“心风之状……焦绝,善怒吓……”初读此句,不免生疑。怒为肝之志,吓为肾之志。心风之状,何以呈现“善怒吓”情志?张介宾释曰:“风化木,心属火,风薄于心,则木火合邪,神志溃乱,故或为善怒,或为惊吓。”肝木之与心火系母子关系,风中于心,则心有疾于先,子病及母,肝木实而善怒。而肾水与心火系相克关系,风中于心则致心病,致使肾水克心火太过,出现吓的症状。《素问·风论》又曰:“肝风之状……善悲……嗌干善怒……”以常理言,悲应的是肺,今肝风之状何以出现既“善悲”又“善怒”的情志表现呢?此为金克木也。悲为肺志,今肝受风袭,肝木不足,遂致木虚金乘,于是凸显肺志之“悲”。

5 “肌上”疑当作“颐上”

《素问·风论》曰:“肺风……诊在眉上。”“心风……诊在口。“”肝风……诊在目下。“”脾风……诊在鼻上。“”肾风……诊在肌上。”前四者所诊之部位皆为面部某处,而独肾风为诊在肌上,与前不相呼应。何以如此?历代诸家各有见解。王冰以为:“‘气归精,精食气’。今精不足,则气内归精,气不注皮,故肌皮上黑也。”张介宾这样理解,他认为“:肌肉本主于脾,今其风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诊在肌上,色当黑也。”杨上善认为“: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考之《释名》,书中《释形体》曰“:颐,养也,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或曰颊车,亦所以载物也。”颐之部位在面部。故笔者认为,杨上善的理解最为贴切。如此,肺风诊在眉上,心风诊在口,肝风诊在目下,脾风诊在鼻上,肾风诊在颐上,五脏风皆可通过望其面部而诊出,合情合理,成一体系。

猜你喜欢

王冰内风百病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包”治百病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多喝水能治百病?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
错在哪 ?
名落孙山
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