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3-14李林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基督教

2010年10月21-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三方共同主办的“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北京、上海、江苏、重庆、山东、广东、云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及香港等地的百余位代表与嘉宾出席,是国内首次就这一主题召开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协会总干事阚保平、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阿地里江、金陵协和神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逸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吴云贵先后作开幕式致辞。卓新平所长在致辞中指出,“文明冲突论”代表了一种消极、负面的声音,只有对话才是人类生存“不同而和”、“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必然选择。中国社会中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和谐共处与对话,必将为世界和平和和谐做出重大的贡献。阚保平总干事强调,中国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对话,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中国的宗教对话是在中华文化的大文化中进行对话。阿地里江副会长开宗明义提出,不同信仰间的对话是伊斯兰的教义之一。应当发挥宗教界和学术界的各自优势促进两教之间的相互交流、平等对话。陈逸鲁副院长认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如同兄弟般亲密。中国处境中的宗教对话应该区别于西方的宗教对话,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宗教之间的和谐。吴云贵研究员在致辞中主张,同为亚伯拉罕系统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否可以尝试改变一下思路,赞同他者在真理和价值观各行其道,从而超越宗教思想和神学上的束缚。开幕式之后,此次会议历时两天的学术研讨部分正式开始,40余位知名学者、专家围绕七个议题展开发言。

第一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理论视域”,有六位学者作大会发言,其共同之处在于侧重从理论视角考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问题与前景。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的发言题为“究竟什么是中国信仰?: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为例”。他提出宗教对话应当不局限于哲学认知或神学对话层面,而是应通过分析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公共性特征,从而建构一种“宗教交往论”。对外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丁隆副教授以“宗教对话理论观照下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他认为当代两教对话的不利因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即宗教的“无政府状态”、宗教的“排斥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现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余之聪博士发言题为“伊斯兰教在多元文化社会的定位:Tariq Rarnadan的思想研究”。他希冀通过对西方伊斯兰教思想家Tariq Rarmdan如何回应宗教多元现象挑战的个案分析,探讨伊斯兰教在文明融和的大前提下所能扮演的角色。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丁俊教授在题为“宗教对话的历史启迪:历代先知的对话之道”的发言中,提醒我们在重视当代理论对话的时候,也不应忽视历代先知的对话之道。历代先知的对话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和平之道”、“宽容之道”、“博爱之道”与“和谐之道”。建道神学院圣经研究系资深教授甘汝诚先生在题为“大石馆内的生命树”的发言中,对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上大石馆内的各种以生命树为主题装饰进行了图文并茂的精彩解读,旨在从古代建筑的装饰中探求基督教和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对于这同一主题在表现形式上所存在的异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林博士的发言题为“晚虹:关于伊斯兰教宗教多元论的思考”。他以晚虹为喻代指“伊斯兰宗教多元论”,并提出关于伊斯兰宗教多元论的四项思考,旨在阐明伊斯兰教所拥有丰富的思想和历史资源决定了它足以发展出由诸多理论组成蔚为大观的“伊斯兰宗教多元论”体系。

第二节“经典与对话”集中了五位以《古兰经》或《圣经》为主要文本根据的学者对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思考。建道神学院蔡式平教授在“谁被献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亚伯拉罕献儿子故事的对淡”的发言中,通过分析亚伯拉罕献儿子事件中涉及的六个问题的比较,并试图从中为两教对话找到更多空间。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兼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的发言题为“《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兼与《圣经》汉译及基督教本土化比较”。他对《古兰经》汉译活动的历史加以考察,提出《古兰经》汉译既丰富了中华文化,也推动了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进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王新生教授的发言“试论《古兰经》降示时的一神宗教背景和社会张力背景”,从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人手,证明《古兰经》的降示不仅对于化解当时社会转型中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沙宗平副教授在其发言“《古兰经》的对话原则与对话实践:从《古兰经》和《圣经》若干经文看伊斯兰教的对话观”中提出发现《古兰经》不仅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话原则,而且也有与基督教经典进行主动对话的若干对话实践。本节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潘世杰博士。他的发言题为“从《古兰经》看早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和谐对话”。他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渊源关系和早期对话的历史经验人手,为两教对话总结出“四项基础”与“六大原则”。

第三节“宗教比较与文明对话”的特点在于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关思想的横向比较以及文明交往与对话的历史与前景的揭示。这一节是本次研讨会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场,共有七位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周燮藩的发言“穆斯林和基督徒:历史的相遇和当代的对话”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经验,意在结合当代对话实践,产生新的对话模式。播道神学院神学科李日堂副教授在其发言“交融的可能性:比较中国伊斯兰回族学者刘智及美国基督教清教派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滋”中,通过对刘智和爱德华兹这一中一西、一回一耶两位同时代思想家的比较,揭示出两者的共通之处则在于他们都成功地回应当时社会环境所提出的问题,建构了各自的哲学及神学系统,从而为后人开拓出新的宗教对话空间。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仇王军博士的发言“《希真正答》和《天主圣教实录》比较研究”对这两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文献进行了详细比较,指出两者的四点共同之处。建道神学院中国伊斯兰研究室副主任黄玉明博士的发言题为“宫廷答辩会:早期阿拔斯王朝的文化交融”。从社会背景、文学体裁、行为规章等方面盛行于阿巴斯王朝的宫廷答辩会(Majlis)详加考察,揭示出这种宫廷答辩会对当时的社会、宗教、学术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推动文化交融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亩文化系教授林丰民的发言“欧洲文学、文献中的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形象”回顾中世纪欧洲对穆罕默德和伊斯兰形象的“妖魔化”历史,并揭示其背后原因。“宗教文明对话的前提和基础”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连珩教授的发言题目。他认为,信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终极关怀,归根结底,宗教对话乃是人学对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钱

雪梅副教授“从国际政治视角看‘宗教对话”以国际政治研究者的眼光敏锐地发现宗教对话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和平,人类想要摆脱战争状态,宗教对话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宗教对话的成果若要转化为政治成效则需有赖国家层面的努力。

第四节题为“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现实思考”,旨在探讨当前两教对话中遭遇的现实困难与问题。五位代表的发言围绕两教对话的现实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段琦的发言题为“回宣(穆福)运动初探”。在梳理了“回宣”运动的历史演变、当代“回宣”运动国际化的成因、“回宣”运动的策略等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回宣”运动的前景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伟联博士的发言题目是:“真诚与交融:从国外的经验及中国多元处境探讨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致力宗教及社会融和的要点”。他总结了历史上两教和平共存的经验与近现代以来两教对话的努力,力图从这些已有经验中找到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致力宗教及社会融和的要点,以便为两教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新疆师范大学宗教与民族研究所所长李建生教授的发言是“基督教在新疆与伊斯兰教对话的困境和思考”旨在总结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相遇与冲突的历史经验冲突,进而揭示今天在新疆地区开展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话的困难所在。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就读的硕士研究生洪伟以“身份转化与对话文明:一个穆斯林与基督教徒通婚家庭的考察与思考”为题,通过对南京一位普通穆斯林及其家族的个案考察,呈现出多元信仰的冲击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影响。另一位同样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淑环的发言题为“虚拟空间中的真实对话:以‘中国穆斯林网中穆斯林与基督教徒对话的考察”通过搜集国内知名穆斯林网站“中穆网”今年出现的有关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言论,展示出一个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两教碰撞与对话的真实个案。

第五节题为“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历史经验”,此节宗旨在于总结中外历史上两教相遇与对话的经验,意在以史为鉴,为当前对话提供借鉴。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谢文郁教授的发言“先知论和基督论:公元7-8世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神学之争”试图解开一桩历史公案,即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安提阿教会的消亡之谜。他坚信安提阿教会在早期基督教内部持续二百余年之久的关于基督“神人二性”争论中败北,最终导致了原属安提阿教区的大量基督徒改宗为穆斯林,这才是安提阿教会消亡的真实原因。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何伟业博士的发言题为“从‘全球伦理到‘共同话语:寻找普世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对话平台”。他以两项基督教领袖积极参与普世性宗教对话为探讨个案,阐明了在不同宗教文明之间难免会有差异与矛盾,因此寻求共同对话与缔造和平就成为必要之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马丽蓉教授在题为“‘寺堂改建到‘寺堂共用: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基础及前景”的发言中,从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出发,探讨了清真寺在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所长丁克家研究员的发言“梅益盛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考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梅益盛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为追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穆斯林之相遇提供了历史个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刘继华的发言题为“阻力与助力:穆斯林与宣道会西北宣教事业的发展?”。他围绕19世纪上半叶宣道会与西北穆斯林之间的发生的复杂纠葛,得出结论认为穆斯林在宣道会西北宣教历史上曾经起着“阻力”与“助力”的双重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景博士以“传教士冯尚德与云南穆斯林马联元相遇”为题,回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冯尚德与云南穆斯林学者马联元之间发生的教理辩难,从而还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继传教士古若望与穆斯林学者马德新之后发生的又一次回耶对话场景。

第六节题为“伊斯兰的文明”。顾名思义,此节专为探讨伊斯兰教文明的种种表现而设立,既有历时性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也不乏共时性的制度与理念分析。本节首位发言的是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敏敬副教授,他的发言题为“认同与障碍:英国穆斯林问题的背景分析”。他提出,近年来在英国愈演愈烈的所谓“穆斯林问题”,实质是穆斯林与主流社会在基本价值观方面出现冲突。未来解决英国和欧洲穆斯林问题,必须依赖加强对话以及改变不平等的相关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宇洁副研究员以“阿萨辛派与山中老人:传说与历史”为发言题目,考察了在西方历史上被称为“阿萨辛派”的伊斯兰教什叶派支派之一尼扎里派的历史与现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社部邹小娟的发言“浅析‘乌玛的基本机理和机能:对麦地那公社的思考”提出“乌玛”的本初含义乃是“融合共存”。华东师范大学张来仪教授在题为“伊斯兰生态理念的特色与价值”的发言中,梳理了星散在《古兰经》和《圣训》中的伊斯兰生态观,并提出在伊斯兰教论述的安拉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中包含着极其深邃的生态智慧,值得认真探讨。北京市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铁国玺阿訇的发言“关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几点思考”从对话的基础、保证以及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近日两教对话中所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七节题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融”。旨在探究伊斯兰教在与中华文明交融,植根中国社会的进程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在一般人心目中,伊斯兰教的形象或许是一个外向、开放的宗教,而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研究员的发言“论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内敛性”却揭示出中国伊斯兰教特有的一面。即内敛性,表现为在顺境中保持低调,在逆境保守守势。来自香港的基督教文化学会会长李志刚牧师的发言题为“从《天下全舆总图》探析回回及回教之民所在的世界”。他以《天下全舆总图》为主轴,征引《瀛涯胜览》等文献,证明《天下全舆总图》堪称一幅世界宗教分布图。从中可见当时伊斯兰教的鼎盛以及当时中国人对伊斯兰教世界的认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萧霁虹研究员以“《清真月报》《清真铎报》:伊斯兰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的交融”为题作大会发言。她对民国时期云南穆斯林创办的两种刊物进行了详尽考察,旨在以点带面展示近代伊斯兰文化在云南的兴盛局面以及伊斯兰教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和谐交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纳文汇研究员在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云南伊斯兰文化的走势和发展”的发言中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系统的双重解构,云南伊斯兰文化应该如何进一步生存和发展。新疆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热依拉·达吾提教授的发言题为“浅谈新疆维吾尔族麻扎的功能职司及其演变”。通过田野调查所得一手资料,揭示出麻扎朝拜在维吾尔族宗教生活具有从文化娱乐到生育医病等多重社会功能。最后一位发言者是建道神学院中国伊斯兰研究室主任刘义章博士,他的发言题为“海纳百川:从香港回族社群看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共融性”,展现出一副香港社会各个宗教和谐共处、不同族群相互尊重的美好画面,并希望这种社会共融的积极经验能够对促进内地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话与和谐共处提供借鉴。

会议闭幕式由基督教文化学会会长李志刚牧师主持。连珩、马平、谢文郁、马明良、丁宏、段琦、郭伟联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开幕式上做嘉宾致辞,畅谈各自对于此次会议的感想以及与两教对话前景之展望。刘义章博士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推动此次研讨会圆满召开表示感谢。并提出为了和睦与和谐,希望学者、官员、宗教界人士一起来继续推动对话。卓新平所长在闭幕式致辞中殷切希望,这种以学术研讨会形式展开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能够形成系列,继续做下去,以实现不同信仰者之间接近你我,了解彼此,最终实现人类的共融和合。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研讨部分之外,还专设了为期一天的参观考察环节。10月23日,本次会议的主办方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市内的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海淀教堂、崇文门教堂等相关宗教场所。短短一天的参观活动,使与会代表感触颇深,对于彼此间的理解与对话的渴望更进一步。大家一致表示,希望以促进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共同对话为宗旨,早日迎来第三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会议的召开。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基督教
中国穆斯林与中国传统节日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