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奎那创世形而上学的三个层面
2010-03-14吴广成
阿奎那在形而上学基础上建构创世信仰,确立创世形而上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则,其本质与存在同一,即纯粹的现实活动;创造作为上帝的本质体现和神圣活动就是存在的给予;世界万物,既绝对受造于上帝,又自有其分有之在,表现为存在论上的依存性和自在性。阿奎那的创世形而上学正是对《圣经》“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信仰告白的哲学表达,代表了新的神学范式。
关键词:阿奎那上帝创世世界形而上学
作者:吴广成,1976年生,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院讲师。
13世纪是基督教经院哲学的鼎盛时代,同时也是各种思想学说纷至沓来、纷繁呈现的时代,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种文化圈相互影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创世问题引起关注,成为各种宗教学说争论不休的一个理论焦点。为了应对所谓异端和异教思想的挑战,捍卫基督教正统信仰,托马斯·阿奎那融汇百家,构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神哲学大厦。在这座大厦的底部,正是他的创世理论。阿奎那的创世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他的创世论建构于神学与哲学的双重话语中,既坚持信仰立场,又强调理性原则。创世论不仅表现为一个圣经问题,也成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在阿奎那看来,上帝是万物的唯一的创造者,是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万物受造于它又复归于它。上帝的神圣本质就是其自身的存在,即纯粹的现实活动。创造就是存在的给予,世界万物受造而在。万物的受造性体现一种存在论上的依存性。创世论聚焦万物受造的超越之维,而形而上学寻求万物存在之内在原则,阿奎那将二者结合:“不仅信仰肯定创世,理性也同样证明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奎那创世论乃是一种创世形而上学,而上帝、创造和世界,构成了这一体系的三个层面。
一
在阿奎那创世形而上学中,上帝论处于优先地位。作为万物之起点和终点,上帝是一切言语思辨的中心。阿奎那坚持双重真理说,认为理性和信仰在认识上帝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因此,阿奎那的上帝论具有强烈的形而上学品质。
《(箴言四书)评注》虽然只是阿奎那神学生涯的起步,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以及形成的结论影响了阿奎那一生的思想。在这部早期著作中,阿奎那已经较为完整地表达了他的创世观念。要捍卫基督教创世论,首先就要坚持造物主上帝的唯一性,强调上帝是世界唯一的第一原则。为此,阿奎那把矛头对准了摩尼教和希腊哲学以及伊斯兰教。他说:“存在本性可见于万物之中,或多或少,或高或低。因此,万物自身的本性就不是他们所拥有的存在。否则的话,存在就属于某物的实质概念了,而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事物之实质,即便不知其是否存在。所以,本性必定从他者那里获得存在,也必然最终有一个与自身存在同一的本性,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一个无限的倒退。这就是予万物以在者,这样的存在必定只有一个,因为从类比的角度说,存在本性在万物之中意思相同。结果为一,其本质因也为一。”②这里,阿奎那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并从万物之在人手展开论证,形上意味浓厚。万物之在构成了一个等级不同的存在之链,其中必然有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其存在与本质同一,这就是上帝。或者认为,对于上帝的种种依赖性并不是万物之本质,有些事物可以存在而不受造。若此,则万物并非全都受造于上帝,世界上存在着某些必然存在者。这显然有悖于基督教的创世观念。阿奎那说:“任何事物,无论以什么方式存在,都是受造于上帝。因为事物之内所发现的任何依分有而得者,必定缘于它本质上所从属者,正如铁因火而热。……上帝乃是自存的存在本身,并且持存的存在只能是一;这就好比,假如白是自存的,那它就会是一,因为白由于接受者而成为复多。除了上帝之外,所有存在者都不是它们自己的存在,而是分有的存在。……所有事物都来自一个第一存在者。而这个第一存在者最完满地拥有存在。”上帝存在自足,而万物依他而在,二者之间构成必然的联系。万物既然都是经由上帝的创造而得以存在,上帝就必然地是第一原则;因为除了上帝,无物自有其在。这种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待万物之第一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归之于上帝,正是阿奎那的独特的贡献。
原初质料这一棘手问题也是阿奎那必须直面的。在古希腊哲学的背景下,原初质料被认为是一切变化、运动、生成和毁灭的载体和基质,是永恒存在的。为了捍卫基督教一元世界观,确立上帝作为世界万物第一原则的唯一性,就要否定原初质料的非受造性和“第一性”。阿奎那强调,原初质料和上帝之间并不仅仅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更是一个受造者与创造者的关系;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能是平等的原则。希腊哲学家最初只看到原初质料的存在,进而又从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来看待万物及其原因,强调形式因的重要,否认质料的受造性。“另外一些人更进一步,思考存在之为存在,他们赋予事物以原因,不仅是根据这种或那种事物,而是根据他们是存在者。因此,只要是把事物视为存在者,则他们的原因就是所有属于他们存在的东西的原因,而不仅仅只是由于偶然形式或者实体形式而成为这样或那样事物的原因。这样的话,我们就必然要说,即便是原初质料也是被万物的普遍原因所创造。”阿奎那显然与这些人的思路是一致的。根据阿奎那的形而上学,作为万物之因的第一原则,绝不是使事物成为这样那样状态的形式因或者质料因,而是一种存在因。原初质料作为万物构成中的一个部分,其存在显然不是自存的,而是受造于上帝的,不论他是被动的,潜在的,还是接近于虚无。在这个问题上,阿奎那深化了奥古斯丁的立场,因为他借助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同时也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因为上帝不是相对于质料的形式,而是相对于万物之创造者。
阿奎那的上帝论立足于他的形而上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存在与本质学说。在阿奎那看来,存在(esse)首先意味着一种纯粹活动。“‘是(est)本身的意义并不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它首先表示被感知的现实性的绝对状态,因为‘是的纯粹意义是‘在行动,因而才表现出动词形态。‘是动词主要意义表示的现实性是任何形式的共同现实性,不管它们是本质的、还是偶性的。”把现实性与纯粹活动等同,视存在为一种活动,这一点为吉尔松等人所赞赏。阿奎那显然认为,存在乃是那种使一件事物成为一个存在者的现实性。一件事物的存在是它的最高的完满性,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个事物将什么也不是。这也就是说,“存在乃是形式的现实化”。“存在即是活动的名称,因为一件事物之被说成是存在,并不是因为它处于潜在状态之中,而是因为它处于活动之中。”既然存在是活动,那么存在者就是活动的承受者。这也就是说,存在者是存在或具有存在的东西,包含了存在和本质两个要素。
阿奎那认为,存在者的意义是复合的,因为它指示一事物具有存在。而所谓本质,“哲学家常常称之为一件事物藉以成为该物的东西,即那种使一件事物成为其所是的东西”。在阿奎那看来,本质回答的是事物之“所是”、“是什么”等问题,而不是“在不在”、“是不是”这样的问题。所以,存在有别于本质。他说:“凡不存在于本质或实质概念的都是来自本质之外的,都是
同本质一起形成复合物的。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本质是能够在没有作为其各个部分的诸多事物的情况下得到理解的。但是,每一种本质或实质却都是能够在对有关它的存在的任何事物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得到理解的。例如,我们能够理解一个人之所是以及一只不死鸟之所是,然而却不知道其究竟是否实际存在。所以,很显然,存在是某种并非本质或实质的东西,除非或许有某种东西,其实质即是它自身的存在。而这种东西如果不是单一的和原初的便不可能存在。”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存在的时候,它必然包含着它的本质,否则,它就不能成其所是。但是我们说一个事物的本质的时候,并不必然的包含着存在。金银山和不死鸟等都可以说有各自的本质,但这个本质中却没有存在。当然,无论有无存在,其本质都是一致的。所以说,本质虽然可以说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但它却是潜在的,表示一种可能性。它需要通过存在而获得现实性。存在不是某种本质或实质的东西,这显然和阿维森那视存在为本质的一个偶性是不同的。阿奎那把本质和存在联系在一起,用以言说实体。但他的本质学说强调了本质的实存性,体现了存在对于本质的优先性。阿奎那不仅从万物的运动、动力因、必然性、完善性和目的性等五个方面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还进一步指出上帝的存在就是一种纯粹的现实活动。他还从上帝的单纯性着手,论证了上帝的神圣本质。上帝不是一个复合物,不是由于质料和形式复合而成的,所以也就不是一个形体。没有质料,也就没有潜在性,只有纯粹的现实性。上帝的本质和他的存在是同一的,上帝没有本质和存在的区别,也没有属相和种差的复合,没有主体和偶性的复合。作为第一原则的上帝,他是存在与本质,至善与完满的统一,是万物之存在和善的第一原则。这样的上帝观念,正是圣经上“我是我所是”之上帝之名的一种哲学表达。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上帝观,体现了强烈的理性诉求和哲学意蕴,也奠定了他的创造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二
既然上帝是世界万物唯一的第一原则,这个所谓的第一原则乃是一种存在原则,万物皆出自于它,那么创造的本质就是一种存在的给予。创造与存在这两个概念在阿奎那神学中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阿奎那认为,所谓创造就是“按照一物之整全实体把它造出,使之存在。”他进而说到:“创造的意思包含两个要点。第一就是对于受造物而言,创造没有任何预设前提。……生产者或改变者之因并不施与事物自身所有的全部,而仅仅施与形式,形式被从潜在引到现实。然而,造物主之因则施与事物自身中的全部。因此,创造被说成是自虚无中造有,因为非受造的虚无先于创造而在。第二,在受造物中,非存在优先于存在。这不是时间上的或者延续上的优先性,而是一种本性上的优先性。一物自身而有、不假外求者本性上就优先于自他而有者。……因为以上这两点,创造就在两个意义上被说成是‘自虚无中(ex nihilo)。一方面,虚无(nihilo)否定了由介词‘自(ex)所暗含的与某种先存的东西的联系。这样,受造物被说成是受造‘自虚无中,正是因为他不是受造‘自某种先存的东西。另一方面,创造和一个先存的虚无之间的秩序关系,是本质上确定的,如此,则创造就被说成是‘自虚无中,因为受造物本性上是先有虚无后有存在。如果这两点足以说明创造的意思。创造就能被证明了,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家已经坚持了创造教义。然而,我们应该再给创造加上第三个要点,即对于受造物来说,即便是在延续期间,其非存在也应该是先于存在的,这样,因为受造物的存在时间上后于虚无,我们说创造是‘自虚无中;在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是不能证明的,也不是哲学家们能确证的,而是来自信仰。”很显然,对阿奎那来说,创造有着哲学上的和神学上的双重含义。哲学意义上的创造仅仅是指上帝无需任何条件就可以创造万物,使万物均以实体形式存在;而万物根本上不同于上帝的存在,且完全依赖于上帝的存在。这里有两点值得强调:除了上帝外,没有任何先在的原初质料作为前提;万物本性上就是非存在,在它整个的延续过程中都依赖于上帝。所谓万物本性上就是非存在,并不是说万物就是虚无,没有自性,而是说万物的存在不是自有的,而是受造而有的。阿奎那此时的创造观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论上看,都受到了阿拉伯哲学的深刻影响。例如,阿维森那说:“所谓一物之被造,就是从他者那里接受自己的存在。……所以,除了原初的一(上帝),每一个别事物在存在之前,依其自身来说都没有存在。”他继而又说:“哲学家们所说的‘创造的含义,即把某物从绝对的非存在带入存在。……假如存在来自于非存在,那么它从原因那里流溢而出就叫做创造(绝对的开端)。这是最好形式的存在赠予。”抛开阿奎那和阿维森那的形而上学差异,仅就创造意味着万物对于上帝的绝对依存性,创造意味着存在的给予这两点来看,阿奎那和阿维森那的看法基本一致。
阿奎那还从关系范畴来阐释创世观念。他认为,创造这个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看待。创造一方面指向上帝神圣活动和本质,另一方面指向万物的被造。“创造仅以关系的方式进入受造物中,因为任何受造物不是通过运动或变化而受造,通过运动或是通过变化而受造者是通过某种先存的东西受造的。事实上,这种情况发生在某些存在者的特殊的制造上,但是绝不可能发生在万物的受造上,万物是受造于作为万有之普遍因的上帝的。因此,上帝在创造活动中创造了万物,创造中是没有运动的。正如前文所说,当运动被从这种主动和被动的情境中排除,剩下的就只有关系。因此创造在受造物中所留存的就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受造物与作为其存在原则的造物主间的关系。”这里,创造所表现的关系不同于变化关系,乃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或者是万物之于上帝,或者是上帝之于万物。进而言之,这种关系不是相互的,上帝之于万物的关系,显然不同于万物之于上帝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有指向性的关系。万物相关联上帝,因为它们是受造而有,而上帝无需关联受造物,他无所依待。换句话说,这种关系对于上帝来说是虚假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我们理智的产物;但对于万物来说,则是一种真实的关系,即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并不是上帝单独创造的,而是上帝在创造过程中就实实在在的给予了受造物的。
有关创造观念,《神学大全》中也有一次相对完整的论述,体现出阿奎那对这一问题长久的关注。“相反,《创世记》经文上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而注释者说‘创造就是从虚无中造出万有。我的回答是,如前所述,我们切不可仅仅思考一特别存在者之流溢于一个特别的动因,而要思考所有存在者之流溢于那普遍之因,这个普遍之因就是上帝;这种流溢我们就名之日‘创造。现在,由特殊的流溢而出现的东西,不会被假定为这个流溢的前提条件……。因此,如果考虑到宇宙万物全部流溢于第一原则,那么,假定在这种流溢之前有某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虚无等同于非存在。因此正如一个人的产生是从‘非存在即‘非人中产生,创造,即万物之流溢而出,是自‘非存在即‘虚无中而造的。”这里,阿奎那虽然借用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名词——流溢,但是却反其义而用之,认为万物之流溢于第一原则就是创造,它没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