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
2010-03-13田惠敏
○田惠敏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金属矿产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国内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缺口却在不断加大,急需对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现状进行研究,以便采取合适措施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一、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建国60多年来,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现已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现有矿产储量中只有60%可开发利用,仅有35%可采出,实际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继续保持旺盛需求,尽管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的利用经验,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量将依然十分巨大。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第一,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量少;第二,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和难选矿多,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第三,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第四,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资源安全管理的范畴,包括资源安全政策、资源安全评价、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资源安全应急反应等。由于资源安全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这里仅仅分析我国资源安全的现状趋势、保障体系的大致框架和现阶段我国资源安全的政策要点。
1、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市场指标。价格、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贸易供应方集中度(即生产集中度)、消费集中度、消费增长、市场控制力(含境外资源控制力)、储备量。这类指标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直接作用于资源国际和国内市场,通常是通过资源的交易量与交易价格的变动显示其作用的。这类指标的作用显现出其直接性的一面。
(2)战略指标。储量份额、储采比、消费强度、资源量/储量(资源勘查潜力)、勘查投入强度、境外运输距离。这一类型的指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来实现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的。这类指标短期作用不显著,但它们却是资源安全的基础性指标,决定着资源安全的长期走向。
2、指标使用范畴
事实上,对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以上的两组指标在战略与市场层面都起一定的作用,只是相对而言,某些指标在战略方面所起的作用强,而另一些指标在市场方面表现活跃。但是在初期,在两个层面的安全值进行运算的过程中,都将这些指标纳入,经过运算,确定了这些指标的权重之后,在最终的安全值评价运算中再将那些在本层面中作用微小的指标剔除。
通过对影响资源安全主要因素的分析,剔除掉一些与其他因素存在较强相互关联的次要因素和偶发的非市场因素。本文选取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中4大类12个指标。
(1)资源因素。储量份额:指某种矿产品的我国储量与世界储量的比值,说明我国资源的自然丰富程度。储采比:某年度矿产品国内储量与产量的比率。储量/资源量:年度资源量与储量的比值,表明资源勘查潜力。
(2)技术因素。勘查投资强度:勘查业投资占财政支出(或行业收入)的比值,表明我国勘查业投资的力度,也是资源安全政策的重要表现。
(3)经济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依据国际市场矿产品年度价格(个别矿种选取有代表性的价格)。供应方集中度:即生产集中度,指国际前十位或前五位生产商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进口集中度:指进口国别或地区的集中程度。消费集中度:指前五位消费国的消费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例。消费增长:指国内对该矿产品消费的增长变化率。
(4)政策因素。市场控制力(含境外资源控制力)指参与世界资源市场控制和开发的能力。战略储备量主要指国家战略储备量,包括商业储备能力。运输线路安全包括境外产品运输的距离、方式及路径安全保障能力。
3、评价方法
研究选取了储量、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价格、消费强度、供应方集中度和境外运输距离等8个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产生9个指标:消费量与产量之比(Cl)、对外依存度(C2)、供应方集中度(C3)、进口价格(C4)、消费量(C5)、世界储量与我国储量之比(C6)、我国产量与储量之比(C7)、消费强度(C8)和境外运输距离(C9)等为评价指标。以上指标数据值与安全程度成反向相关关系。评价方法主要采取了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为了进一步判定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级别,采用SPSS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Q型分层聚类分析。
三、评价结果
经过对1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铁矿石、铜、铝、镍的多指标安全程度变化趋势定量分析表明,我国金属矿产供应的安全程度逐步变低。以2002年安全值为基准(数值为l),近十年来,主要金属矿产的不安全程度几乎加剧,普遍的资源不安全程度上升近一倍,个别的矿种资源不安全程度提高一倍以上。从1997年的0.7到0.8提升到2007年的1.3到1.5。最为突出的是金属镍资源的不安全程度从0.7上升为2.7,十年间不安全程度上涨四倍。
以铁矿石为例,计算铁矿石的安全度。以Q型聚类分析对H年的铁矿石数据相互关联情况进行分析,采用Maximulnmagnitude确定各数据的标准化方法,以SquaredEuelideanDistance测算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采用Between-groupLinkage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以下为剔除铁矿石产量指标后的Q型聚类。
首先得出各年份间的不相关性矩阵,纵向和横向交叉处为两年的不相关系数。对近10年来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全程度变化大致分为2002年前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我国金属矿产消费增速和消费量还不是很大,进口依存度也不高,世界矿产品市场相对低迷,价格基本延续过去20年来的走低趋势。2002年之后,随着中国等国家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世界矿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开始加剧,兼并造成世界矿业集中度(垄断程度)不断提高,垄断与供需失衡的共同作用使矿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金属矿产对外依存的种类与数量全面攀升,主要矿产保障程度急速降低。这种刚性需求与保障手段缺位使得大型垄断矿业公司哄抬价格,以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这一现象构成了我国资源供应危机的显著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1997—2007年间,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在不断下降。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得出:造成资源安全程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即是储量保证程度和国内相对供应能力不断降低,消费量、对外依存度、价格和境外供应集中度不断升高。
表1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变化
在金属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和经济发挥战队金属矿产资源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及国际的持续发展。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自己的金属矿产资源安全:首先,建立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金属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安全供应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安全运行的矿产资源保障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务之急是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从改革开放的角度、从利用全球资源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问题;从战略储备的需要、经济安全保障储备的需要和市场安全储备的需要出发建立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和管理体系。其次,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必须实现国际化,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今后15—20年内,世界矿产资源市场将呈现新一轮调整和再分配的格局,这对我国参与世界矿产勘查与开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勘查与开发国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自我储备的需要。国家应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
[1]赵振华: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矿产资源基础研究思考[J].地质与勘探,2002(2).
[2]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2(7).
[3]孙永波、汪云甲: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2005(4).
[4]张大超等: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5).
[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