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9年青岛风暴潮灾害及其赈救述论

2010-03-11蔡勤禹刘莎莎孙翰

东方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救灾台风青岛

蔡勤禹 刘莎莎 孙翰

(中国海洋大学 社科部,山东 青岛 266003)

1939年青岛风暴潮灾害及其赈救述论

蔡勤禹 刘莎莎 孙翰

(中国海洋大学 社科部,山东 青岛 266003)

1939年8月底9月初,生成于太平洋的台风从正面登陆青岛,给青岛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台风过后,青岛救灾委员会联合青岛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展开了灾后救援行动,募集赈款赈济,通过对乡村灾民蠲缓赋税减少灾民损失。这场风暴潮灾害和灾后赈救,也暴露了青岛在灾害预防方面薄弱和灾后赈救的一些不足,为后世以借鉴。

1939年;青岛;风暴潮;台风;救济

青岛是一个濒海城市,容易受到海洋灾害影响。其中,台风是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影响青岛地区的风暴潮(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从空间上看大多形成于菲律宾以东和关岛附近洋面上;从时间上看一般发生在5—10月,其中7—9月最为活跃。1939年的台风是青岛历史上遭遇最为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对青岛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本文通过对原始档案的发掘和梳理,对1939年青岛风暴潮灾害及其赈救行动进行论述,以还原这段历史。

一、台风发生经过

1939年8月22日,太平洋上生成台风,以后以每小时15—30公里速度向西北方向推进。30日午时台风转向北偏东方向,市区天气渐趋恶劣,风力增至5级,开始降雨。30日晚,台风突然由北偏东方向转向西北方向,台风中心距离青岛市区愈来愈近,此时狂风骤雨,愈演愈烈。31日凌晨6时,台风中心抵达青岛正南方120公里海面上,风速为每小时15公里,仍向西偏北方向前进。上午9时,台风中心通过青岛西南30公里处,在胶州湾西岩登陆,向西偏北方向前进。中午12时台风离开本市,其后横断山东半岛西部,晚间抵达黄河口,逐渐停滞衰弱,减弱为低气压。[1](P91)

青岛此次遭遇的台风,是青岛1891年建市以来所仅有。台风经过青岛前后,平均风速每秒10米者持续110小时,其中风速在每秒20米以上长达25小时,瞬间最大风速达每秒40.3米,为岛城大风纪录之首次。狂风加上暴雨,有海啸山崩之势。青岛连续降雨63个小时,总量130毫米以上,其中31日降水93.2毫米。适时正值农历8月初大潮,在其影响下酿成了天文潮和台风增水相叠加,水位约至6米,并伴有能量巨大的波浪,使青岛沿海灾损惨重。对于此次台风发生时情景,一位亲历者回忆:

当时的栈桥、沿海堤坝以及太平路一带的房屋全部被大浪击毁,许多居民转移到了太平山和青岛山上居住。那天早晨还是风和日丽,但到邻近中午时,狂风中暴雨倾盆而下,大风吹得海水发出令人惊栗的吼声。海水淹没了栈桥,并撕开海边的石坝,冲上了太平路。父亲立即让母亲带着我的妻子和孩子转移到别处,就在这时,令人恐惧的一幕发生了……我当时第一个发现了异常情况。宿舍院里的下水道突然喷射出大股海水,将脸盆顶到了半空,居民们惊叫着向青岛山方向逃去。我当时还留在院子里,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猛然发现汪洋的海水漫过两米高的围墙冲进院里,院墙轰然倒塌,院子顿时变成了游泳池。幸亏我会游泳,并抱住一根电线杆才幸免于难。[2]

1939年9月7日,即墨县知事张子安在呈文中写到:

本县于八月三十日午后四时起天际乌云四合,狂风怒吼,骤雨压境。黄昏以后风催雨势,雨挟风威,震天动地,彻夜不休。四野禾稼摧折横斜,偃(淹)没泥沼。农村住房原是茅屋居多,经此巨风骤雨之掀扬冲刷,大半倾毁,大木多拔城倾塌,数处电灯电话杆线全部摧坏,加以河水涨溢漂没荡析,情形奇惨。异灾奇变百年罕闻。[3]

此次青岛遭遇的台风,创造了青岛建市后的多项气象纪录:最大风力12级;瞬间最大风速纪录每秒40.3米;瞬间最低气压纪录,31日9时30分气压降至720.5毫米;最大降雨量,31日一天降雨量达93.2毫米;台风中心登陆青岛是建市以来第一次。这次台风也是青岛建置后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气象纪录。

二、台风给青岛造成严重损失

这次台风灾给青岛地区造成严重损失。台风所过之处,房屋倒塌,道路冲毁,田禾淹没,树木倾折,交通中断,水电受阻。青岛市警察局调查损失列表如下:

1939年青岛台风损失调查表

资料来源:《青岛市观象台五十周年纪念特刊》,青岛市观象台出版1948年6月,第128页。

另据青岛市警察局提供的市区受灾详情如下:

⑴海水浴场之更衣室其前二排冲坏大半。

⑵太平路莱阳路角之第一工区内房屋冲坏。

⑶太平路江苏路口之人行道被海水完全冲毁。

⑷太平路鱼台路口人行道及马路被海水冲坏。

⑸太平路电杆倒塌电线折断。

⑹太平路临海休息厅倒塌。

⑺太平路前海栈桥中段被海浪冲坏。

⑻马路两侧之树木被风吹倒。

⑼各店铺之招牌看板被风吹落多处。

⑽各处广告牌被风吹落多处。

⑾小港内停泊之舢板三艘被风吹翻。

⑿海水浴场潮上舢板二艘,一装沙子一装货物。

⒀台东镇沈阳路墙壁倒塌二处,沈阳路后方房屋一所倒塌。

⒁台东镇破烂市席棚十数间屋顶吹翻。

⒂吴家村附近菜蔬受害甚重。

⒃梨树正当结实成熟损失奇重。

⒄各砖瓦工厂坯子损失甚重,于建筑前途颇有关系。

⒅栈桥附近海水浴场漂上无名赤身男子一人。[4]

由于这次台风是从正面登陆青岛,所以造成的灾害十分惊人。另外,胶州和即墨两县在此次台风中也损失巨大,见下表。

胶县受灾调查表

即墨县受灾情况调查表

胶、即两县总计淹没农田7000余亩,农作物歉收2260余万斤,毁坏果树17235亩,农业方面损失1200多万日元。胶县城关(不包括乡镇)受灾700余户,倒塌垣墙400余道,损坏房屋400余间,大树90余株,损失共9000余元。即墨城关(不包括乡镇)受灾80余户,倒塌垣墙240余米,损坏房屋120余间,大树百余株,浸水房屋80间,损失共20790余元。[5]两县灾情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此次台风风力强,正面登陆危害大,给青岛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极大损失,成为青岛建市后首次遭受之最大灾害。

三、灾后赈济行动的展开

灾来如山倒。为了抗灾救灾,青岛社会各界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青岛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海洋灾害救济中。

1、成立救灾机构

灾害发生前,青岛政府已设立了救灾委员会,由伪青岛市长赵琪担任委员长。1939年华北普遍遇灾,为了统一救灾期间,9月6日在北京成立华北救灾委员会,由王克敏担任委员长。根据《华北救灾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各省救灾会为总会之分会,各县救灾会为支会。10月,青岛救灾会改为“华北救灾委员会青岛分会”(以下简称“青岛救灾会”),胶县和即墨两县救灾会改为支会。青岛救灾会是青岛救灾的最高权力机关,全权负责此次救灾工作。其在行政上又隶属于华北救灾会,在业务开展和救灾经费方面又受到总会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2、报灾勘灾

灾害发生后,作为地方长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及时将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损失快速上报。根据民国政府制定的《勘报灾歉条例》,旱灾和虫灾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地方官员应随时亲履勘灾,上报期限至迟不得超过10天。对于风灾、雹灾、水灾及其他突发性灾害,应立即亲履勘灾,上报期限不得超过3天。另据1939年《山东省勘报灾歉暂行办法》,县知事在报灾后,应立即亲自到被灾处所切实勘验。勘验完毕,先将被灾大概情形及被灾村庄,用电报形式报告省公署和道公署。电报拍发后立即分别灾情轻重造具初勘册,誊呈送省公署和道公署。如果县知事延误勘灾,或无灾捏报有灾,灾轻捏报灾重,弄虚作假,一律严厉处置。按照规定,在台风过后青岛救灾会派李明德和曹庆来到楼山后村查灾勘灾,并将该村损失上报,为及时救灾赢得时间。

3、募捐

政府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在筹集赈款过程中,与现代赈灾机制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财政支付方式来筹款,一方面通过发动社会捐款。为激发公众捐赠热情,青岛救灾会和社会各界在募捐过程中进行了募捐动员,如印刷水灾漫画2000张,分发各处张贴;在市内公共场合演讲灾况,青岛救灾会宣传组干事长曲益三,籍义务戏机会,作宣传演讲,其讲演词在各报披露,使公众进一步晓知。通过动员,公众进一步知晓灾害损失程度,为募集更多捐款赢得支持。

此次赈款募集中主要采取方式有5种:

一是劝募助赈:灾后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青岛救灾会组织力量,分3组向全市绅商各界进行劝募。计青岛商会101660元,东镇商会30876元,西镇商会6160.64元,中国妇人会1619.30元,社会局代收2796.11元,以上总计143112元。[6]在短时间内筹募到一批赈款,保证了初期赈救行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捐助赈:青岛特别市公署颁布公示,对娱乐场所以及饭馆等征收附加捐一成,以筹募赈资。附加捐由大阜银行代收。各娱乐场所皆自9月18日起,施行加捐。在已缴捐款数目中,平安电影院117.93元,福禄寿电影院1320.98元,明星电影院596.59元,中和戏院526.71元,总计2562.12元。关于饭馆附加捐事项:已交捐款额中,饭馆同业公会10000元,新亚饭店200元,总计10200元。[6]

三是捐俸助赈:市公署颁布“公务员扣薪助赈办法”,对市直辖各局会处及附属机关以及青岛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同时还有代管中央各机关之公务员的9月份应得工资(包括本俸以及津贴在内)按一定比列进行扣薪助赈,具体的扣薪比例为:51元—100元,扣2%;101元—200元,扣2.5%;201元—300元,扣3%;301元—500元,扣4%;500元以上,扣5%。[7]

四是义演助赈:通过义演筹募赈款,由青岛商会代为向各商号分销戏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来青参加义演,引起巨大轰动。第一次义演于10月八九两日,在光陆大戏院举行,第二次义演在市民大礼堂举行。第一次义演收入2314元,支出424.43元,净余1889.57元。第二次义演收入2746元,支出571.99元,净余2174.01元。两次义演共募捐4000多元,所得款项全部用作青岛冬赈以及灾后救济。[6]

五是总会拨款:华北救灾总会统筹支配赈款,其中一次的分配国币10万元,作救济风水灾暨冬赈之用。第二次拨款35000元,作为灾民冬赈之用。青岛救灾会自8月开始募集赈款,至11月中旬,通过多种形式共募得振款218000元。[8]

筹款方式的多样性是此次救灾的一个特点,既反映了青岛救灾委员会在救灾中的努力作为,也显示了青岛民众在灾难面前患难与共、扶危济困的朴素情怀。

4、赈济

赈济为灾后补救措施,与灾前预防相比,是一种消极救济措施。但是灾荒突袭后,灾民如不及时救济,面临生死考验,因而这种方法延续了数千年。赈济方式有多种,赈谷、赈银、赈粥、工赈等。对于灾害大小,会选择不同的赈济方式。1939年的台风发生后,青岛救灾会主要采取了赈银和赈谷两种方式。

赈银:为了使遭受台风灾的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939年9月10日,在台风灾害发生10天之后,青岛救灾会首先向市区发放6万元赈款,为灾民备置临时帐篷以及食物与水等生活必需品。

赈谷:青岛救灾会在灾后收到青岛商会捐助面粉票1500张。为了能够将面粉票合理有序地发放,青岛救灾会拟定了散放面票调查办法,对市区灾民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共划三个区域进行:甲、东镇商会区,由东镇商会与警察局一起派员调查;乙、西镇商会区,由西镇商会与警察局一起派员调查;丙、市商会区,由市商会与红卐字会、妇人会协同调查。三个区域调查结束后,11月23日开始发放面粉,灾民按所持面票领取面粉。当面粉业务办理完竣,共发放面粉8000袋。[9]许多因灾而生活困难灾民生计得以维持。

5、蠲缓

每当灾荒发生,蠲缓赋税,成为政府与民休养生息的内容之一。民国将蠲缓写进法律,使之成为一法定救济方法。《社会救济法》规定:“各地遇有水、旱、风、雹、地震、蝗、螟等灾,各县市政府得视被灾情形,呈请减免土地赋税。” 《山东省勘报灾歉暂行办法》规定:被灾地亩自初勘呈报之日起,无论征税、附捐一律暂缓征收,一俟复勘竣事,应征应缓,再行照案办理,但被灾不及二成地亩仍应先行征收。台风过后,青岛地区的盐场和盐民受灾十分严重,因此,“受灾盐民计税奉伪财政部批准予以豁免”。即墨县受灾较重,酌免田赋。沧口楼山后村受灾严重,六十余亩二年内不能耕种,各该户均要求在此二年内免除田赋租税,获得批准。

综上所述,1939年台风登陆青岛给城市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灾后的赈救行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一是赈灾行动是一项社会行动,台风发生后,青岛市救灾委员会协调社会力量,筹款募捐,广泛发动社会组织进行调查,发放赈粮,参与救灾。民间力量在此次救灾中表现极为活跃,各级商会和慈善团体与政府一道,在募款、捐物等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说明民间力量参与救灾,可以弥补政府救灾力量不足。二是灾后赈济固然重要,灾前预防更应重视。此次登陆青岛的台风灾害损失巨大,诚然与台风破坏威力有关,但在台风到达之前,对其预防不充分,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因而使此次灾害损失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创青岛历史之最。这说明伴随城市发展,城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害预防和救助体系,才能将灾害损失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三是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易损性。青岛作为沿海城市,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海洋灾害。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海洋灾害可能遭致的危害,避免城市建筑过于近海,城市排水设施也要考虑到天文大潮到来形成倒灌,与气象灾害相叠加,形成更大灾害。

[1] 王钿.1939年台风袭青记[A].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市重大气象灾害文献选编[C].1998.

[2] 徐勇.冯琳.海啸曾经袭击青岛?[N].青岛早报,2004-12-29,A20版。

[3] 青岛市档案馆藏.即墨县公署呈青岛特别市乡区行政筹备事务局[Z].全宗号23,目录号2,案卷号403。

[4] 青岛市档案馆藏.调查本市灾害详细情表[Z].全宗号B0023,目录号001,案卷号00611.

[5] 胶即两县城关灾情调查完竣[N].青岛新民报,1939-11-16.

[6] 本市风水灾振款将超过20万元[N].青岛新民报,1939-11-03.

[7] 青岛市档案馆藏.公务员扣薪助赈办法[Z].全宗号B38,目录号1,案卷号958。

[8] 赈款余额全部赈济本市贫民[N].青岛新民报,1939-12-29.

[9] 华北救灾分会散放面粉完竣[N].青岛新民报.1939-11-30.

[10] 青岛市档案馆藏.关于派员勘沧口楼山后村受风雨灾害情形[Z].全宗号0023,目录号001,案卷号01954.

责任编辑:侯德彤

A Study of the Storm Tide Disaster and the Relief Work in 1939 in Qingdao

CAI Qin-yu LIU Sha-sha SUN Han
(Dept of Social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t the end of August and early September in 1939, the typhoon which had been generated in the Pacific and landed from the front of Qingdao, causing huge losses to the social economy, life and property of Qingdao. After the typhoon, the Relief Committee of Qingdao, by uniting other departments and all circles of the society, launched a disaster relief action. They adopted different methods of relief, such as raising relief funds, cutting down or exempting from taxation for the rural victims to reduce their losses, and giving immunization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disease after disasters. This storm tide disaster and post-disaster relief exposed the weakness of Qingdao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ome of the deficiencies in relief,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late-comers.

1939;Qingdao; storm tide; typhoon; relief

K265.9

A

1005-7110(2010)05-0012-05

2010-07-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以来海洋开发与沿海城市社会变迁研究”(07JA840024)。

蔡勤禹(1966-),男,河北邯郸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教授;刘莎莎(1986-),女,山东东营人,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硕士研究生;孙翰(1986-),男,河南新乡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救灾台风青岛
航母救灾
台风过韩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青岛明月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