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工薪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述评
2010-03-11袁冬梅
袁冬梅,杨 焕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关于对外贸易对工薪收入的影响,早在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等学者提出要素禀赋理论时,就受到重视并在理论上进行阐述。20 世纪70-90年代期间,美国等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或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均有所下降,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的普遍重视,贸易自由化与工薪差距的关系被重点关注。从其他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看,工薪差距的扩大也成为普遍现象,从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量涌现。本文主要对1990年代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贸易与工薪差距关系研究的新特点,概括对外贸易影响工薪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与渠道;分析评述HOS理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验证结果,并总结1990年代以来贸易与工薪差距关系研究的新特点。
一、理论分析:贸易影响工薪收入差距的渠道
贸易影响工资的理论基础最早可追溯到古典贸易理论。李嘉图在分析比较优势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时已经发现贸易和机器的改良对一国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影响,例如工人工资下降,资本家利润提高[1](P111)。新古典贸易理论较系统论证了对外贸易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要素报酬。但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技术外生和完全的自由贸易等假设下进行论证的,后来的学者将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等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丰富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商品价格变动渠道
对外贸易通过商品价格如何影响要素报酬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中,要素收益等于其边际产出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贸易发生后促使产品价格和边际产出都可能发生变化。短期内,要素来不及在行业间调整,要素的边际产出不变,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使该行业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使该行业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2]在H-O理论的假设条件下,证明了长期内所有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当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时,贸易会导致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即S-S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定理为研究国际贸易与工资关系奠定了理论分析的基础。萨缪尔森[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商品的自由贸易会替代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即要素均等化定理,FPE)。此后,Jones和Scheinkman[4]将传统的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理论框架拓展为多种商品、多种要素模型,证明了S-S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广和一般化。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中集中讨论了商品贸易如何通过要素价格的变动影响一国要素收益以及各国收入差距如何趋向均等化。后续的许多研究都沿着这两个核心思想来展开,即生产要素的回报率取决于要素的供求,贸易将通过影响要素需求的变化影响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从而影响收入差距[5~6]。
(二)需求变化渠道
传统贸易理论假定需求偏好一致,并以此来解释基于要素供给差异方面的问题。对于需求偏好的差异性假定,亦可由此来解释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Glazer和Ranjan[7]的研究把偏好的差异化作为重要条件,一国的技术工人或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喜欢消费技术密集型产品( skill intensive product)。当这类人口数量增加时,会引起市场产品多样性增加以及对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技术劳动工资上升,加剧收入不平等。Dalgin等[8]用拓展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来研究收入差距,认为偏好的不一致性(nonhomothetic)是不平等产生的重要原因。以美国数据为例,奢侈品的进口增加了美国的不平等,而必需品的进口则正好相反。
(三)技术变化渠道
在HO模型的假设中,技术相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是外生变量。后续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技术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驱动之一,贸易导向型技术进步也被认为是导致国家工薪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Robbins[9]、Wood[10~11]以及Panagariya[12]的研究表明导向型技术变化都会引起工资不平等的增加。其原因在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贸易可以引起进口竞争部门的技术进步,这种防卫型技术进步更有利于公司同进口产品竞争,但也会减少对非技术劳动的需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会促使企业提高现有技术,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从而增加技术工人的需求,并影响工薪差距。
(四)国际分工深化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的进展使得全球产业分工呈现出精细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发展已深化到特定产品生产流程所包含的生产区段或工序层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际垂直专业分工、中间产品贸易占据主流地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中间产品贸易的急剧增长,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各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Jones与Kierzkowski[13]和Jones[14]通过国际垂直专业化来研究工资差距,认为其对非技术工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与具体的垂直分工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Kuang-Chung Hsu[15]对此进行了拓展性研究,着重探讨一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国际外包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对于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在发达国家这一影响是显著的。Grossman与Hansberg[16]建立模型将生产过程划分为高技术与低技术两种劳动任务,然后用它来研究国际外包成本下降对要素收入差距的影响。国际外包成本下降带来的生产率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将会对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五)就业变化渠道
随着失业理论的微观基础模型的发展,经济学家将贸易理论与失业理论联系起来分析贸易对失业与工资水平的影响。Matusz[17]利用隐性合同(implicit contract)理论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失业和实际工资的影响:一是对劳动力市场形成长期的冲击,劳动力将在就业保障高与就业保障低的部门中流动,如果劳动者更偏好于后者总失业率就会上升;二是贸易自由化可能改变契约关系,特别是使就业保障下降,从而引起实际工资水平下降。Oslington[18]利用劳动租金、雇用与解雇成本解释了贸易对失业造成的影响,发现非熟练劳动力将面临失业冲击,贫困程度加剧。同时,Oslington[19]在Breche[20]和Davis[21]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最低工资(floor wage)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发现如果一国的非熟练劳动力存在最低工资水平,贸易自由化会减少该国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就业情况恶化,如果该国是与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更高的国家进行贸易,就业情况则会改善。
贫困地区一般生态系统承载力较低,生态资源恢复力较脆弱。但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随着产业的发展,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容易造成长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甘肃省贫困地区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要统筹好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在于环境与产业二者的和谐发展,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推进的宏观背景要求。
与国际贸易通过价格影响工资的研究文献相比,贸易通过就业对工资的影响更多的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制度因素等,目前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文献多,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S-S定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总结起来,在经典贸易理论中,贸易通过就业对收入的影响路径为:对外贸易产出的变化要素的重组和就业的变化工资收入的变化。从现实因素考虑,贸易通过就业对收入的影响路径也可能为:对外贸易劳动力市场状况或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变化就业或失业的变化工资收入的变化。
二、实证分析:对HOS理论的检验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技术之争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工薪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差距扩大,按照HOS理论推断,发达国家出口更多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技能高的技术工人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报酬提高,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非技术工人报酬下降。Wood[22]、Leamer[23-24]、Feenstra和Hanson[25-26]的实证研究为这一推论提供了经验支持。
美国的工薪差距扩大最为引人关注。Wood、Leamer认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备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向美国的出口增加,压低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从而导致非技术工人工资的下降。Feenstra和Hanson以美国435个行业在1972-1990年间的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统计检验,认为导致美国非熟练工人需求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厂商“外包(outsourcing)”的增长。Freeman和Oostendorp[27]研究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发现在英国和美国工资差距的扩大与HOS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其他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但是,Lawrence和Slaughter[28],Krugman和Lawrence[29]、Bhagwati[30]以及Krugman[31]则持不同观点。Krugman发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只占到OECD国家GDP总和的2%,这种情况下斯托尔拍-萨缪尔森效应几乎不能产生作用。因此,象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真正原因是“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Findlay和Grubert[32]、Jones[33]和Xu[34]也认为技术进步是引起工薪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
为了验证贸易与技术各自对工薪差距扩大的作用,Feenstra和Hanson[35]用二阶段估计法估计了贸易和技术对美国1979-1990年期间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加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外包来衡量的贸易和计算机支出表示的技术变化对技术工人相对工资的提高都有影响。之后,Feenstra和Hanson又使用产业内简单差异模型发现投入品贸易(外包)对劳动需求的影响与技能偏向型的技术变化相同,二者都将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增加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工资。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可能是引发外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贸易是外包的结果,贸易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加剧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因此辨别工资的变化是否由贸易还是由技术变化引起基本上是实证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
这种争议至今仍在继续,一些学者认为关键是要解决衡量贸易或技术作用的方法。Cooper[36]发现美国1980年代非熟练工人相对工资的下降仅有约10%能被进口解释。同时他认为许多研究把工薪差距扩大归于技术变化,但技术的变化是很难充分地量化的,这种归因很多成分是推测性的。Blanchflower和Slaughter[37]认为正确衡量贸易作用的方法也还没有解决。Gaston和Trefler[38]应用工会工人工资对贸易和保护的敏感性模型,从反面验证了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缩小工薪差距。他认为进口竞争对工会工人工资的影响要大于出口,非关税壁垒和出口对工会工人工资的影响不显著。
美国的工薪差距是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典型,英、法等欧盟国家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只不过欧盟的工资结构僵化,贸易对工资的影响以失业加剧形式表现出来[39]。总体来看,关于工薪差距的成因,贸易与技术的争议都不能否定全球化的影响,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都是依赖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外包)来实现的,技术的进步与以外包等为表现的贸易活动相互推动相互作用,都对工薪差距扩大产生了影响。贸易影响发达国家要素收入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商品价格变动机制和就业机制,而外包贸易的发展则使技术本身变成了贸易影响收入的重要机制。
(二)发展中国家理论预测与经验事实相反
表1提供了一些国家技术工人工资相对于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倍数与相对变化率。由表2可知,许多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推进贸易开放的过程中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薪收入差距扩大了。按照HOS理论的预测,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可能缩小国内的要素收入(工薪收入)差距,为什么经验分析与HOS理论的预测相反?从实际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表1 一些国家技术工人工资相对于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倍数及相对变化率
第一,对技术的界定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却属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Xu Bin[40]以中国为例,Feenstra and Hanson[41]、Robertson[42]以墨西哥为例发现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外包将技术不密集的生产阶段移向发展中国家,而对后者来说,这部分生产却属于技术密集型的,这样贸易自由化带来了技能偏向型的技术流入,导致这些国家的工资差距扩大了。Green和A.Dickerson[43]比较了巴西在贸易自由化前后的工资差异及就业的构成情况,发现巴西在实行贸易自由化后带来了技能偏向型的技术流入,导致了对技能劳动者的相对需求增加,因而使得高学历劳动者的报酬提高。A.Reshef[44]则在HOS理论基础上,提出要素密度逆转假设,构造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论证了贸易自由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技术工人工资上涨的强大力量。
第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刚性制约劳动力跨部门流动。Goldberg和Pavcnik[45]考察了近几年经历了显著的贸易改革的发展中国家的微观数据,并建立了适应发展中国家跨国研究的共同模式,认为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工资率是因为短期和中期劳动力市场的刚性限制了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王绍光[46]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开放前普遍存在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开放后消除限制将使收入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而且由于发展中大国经济结构多元化使熟练工人的内部流动性比不熟练工人的流动性高,前者一定会比后者收益更大。
第三,工资机制和价格机制的扭曲,贸易保护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在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前政府往往压低经理、熟练工人等境况好的人的回报,并人为提高对不熟练工人的回报。开放后消除这种限制将使收入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对不同部门的不同保护也影响工资差距,Goldberg和Pavcnik[47]研究哥伦比亚贸易保护和工资的关系,用工资的相对变动与关税进行回归,在非固定效应模型中,保护部门工人的工资低于非保护部门;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则相反,贸易保护增加了相对工资。这种结果的差异显示了政治经济因素在决定保护中的重要性。Dutt和Rao[48]认为开放使劳动力密集型的非正规部门趋于扩张,削弱了工人相对于资本家集体谈判的能力。
其他基于不同方法和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确实证明了墨西哥、中国、智利等国的工薪差距的扩大受到贸易的影响。Hanson和Harrison[49]采用1984-1990年数据,运用差分技术将墨西哥工资的相对变化分解为由行业间和行业内就业变化引起的,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和出口商对技术型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影响到工资差距。Robertson运用1987-1995年数据和差分技术将墨西哥的工资差距拉大分解为行业间和行业内对技术型工人不同需求引起。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引起了对技术型工人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工资差距。Hanson[50]考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墨西哥工资结构的影响,发现墨西哥1990年代以来的贸易改革增大了工薪差距扩大。Wei Li and Bin Xu[51]运用中国五个大城市1500个企业在1998-2000年间的数据进行估计,发现虽然出口扩张直接有利于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薪差距缩小,但是由于出口企业往往经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又扩大了工薪差距,而且技术进步在多数股权的外资企业是偏向熟练劳动力的,而在少数股权的外资企业是偏向非熟练劳动力的。作为一个整体,外资企业对工薪差距没有显著的影响。Haral Beyer et al[52]运用协整方法分析智利过去20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发现以外贸依存度衡量的开放程度的扩大确实也加剧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Goldberg和pavicni[53]发现,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印度和墨西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差距上升和他们的单边贸易自由化在时间上(1980-2000)是一致的。
总体来看,严格依照HOS理论静态考察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对工薪差距的影响,理论预测与经验事实会很难一致。但是,若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不同定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开放前后体制、政策方面的因素(如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是否扭曲),考虑到部门间不同的贸易开放,我们就能对发展中国家工薪差距扩大作出更好的解释。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具体情况的差距,在贸易影响工薪差距方面并没有一般模式。
三、对外贸易影响工薪收入差距研究的特点
综合上述所有文献以及其他跨国研究贸易与收入差距关系的文献,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关研究作一比较,我们发现新近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理论创新尚未取得显著进展
绝大多数文献仍以HOS理论为基础,利用国别数据或跨国数据从实证角度探讨现实中一国要素禀赋、贸易开放和收入差距的关系,主要回答的是贸易有没有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如Fischer[54]、Spilimberg et al[55]、Bourguignon和Morrisson[56]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少数文献如Pizer[57]的行业工资差距模型和Gaston和Trefler的工会工人工资模型引入非完全竞争市场假定,改变了HOS理论研究的框架。
Wade[58]将贸易影响收入差距的理论归之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社会学家的依赖理论三大类。这三大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有收敛论、非收敛论和非相关论,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由此也显示了全球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经验问题[59]。
(二)实证文献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不断扩展
当前实证研究文献将研究对象由商品贸易扩大到资本流动和整个全球化过程;研究内容将要素的分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政策体制的变化、国际分工(外包)、贸易开放的地区差异等因素都纳入了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涉及对世界各国整体收入变动状况的考察[60],或者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考察,或者专门研究转型经济国家开放后的收入变化[61];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面板数据、差分技术进行。
(三)贸易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没有普适性的结论
有关国别研究的文献已充分表明贸易对工薪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使用跨国数据回归分析时,Spilimberg等发现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取决于选取的开放指标,Higgins和Williamson认为开放与收入不平等负相关[62],Barro[63]则认为二者有正向联系。但不同国家放在一起研究,开放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能相互抵消。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上将贸易影响工薪收入差距的渠道总结为五个方面。从这五条作用渠道的内在关系看,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从全球角度或跨国角度进行研究,很难兼顾各国的差异性。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贸易对工薪收入差距的影响没有普适性的结论,因此针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更有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使我们获得以下几点认识和启示:(1)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内工薪收入差距都趋于扩大,但成因各不同。(2)发达国家的工薪收入差距扩大,是源于贸易还是技术作用的争议都不能否定外包等全球化活动的影响。贸易对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主要通过价格和就业机制实现,发达国家在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应更好地发挥国内收入政策的再分配作用,弥补非技术工人的损失。(3)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没有一般模式,既可能象发达国家一样通过商品价格变动机制和就业机制等渠道主要影响要素报酬,也可能因开放程度差异,国内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状况差异影响各层次收入分配,同时还受这些国家开放前是否存在价格机制、制度、体制等方面扭曲的制约。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改革尽量减少体制性因素导致的开放成本,实施相关收入分配政策和开放政策,消除各地区开放程度的差异,使所有居民都充分享受开放带来的收益。
对外开放对中国工薪收入差距的影响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有关贸易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机制、途径和方向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深化贸易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改善国内收入分配状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政策意义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彼罗斯拉法主编,郭大力,王亚南译.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111-112.
[2]Stolper,W.F.and Samuelson,P.A.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41,9(1): 8-73.
[3]Paul A.Samuelson.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J],Economic Journal,Jun.,1948,165-184.
[4]Jones,R.W.,and J.A.Scheinkman.The Relevance of Two-Sector Production Model in Trade Thero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Vol (9):21-34.
[5]Davis,Donald 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5693,1996.
[6]Wood,A.Opennes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atin American Challenge to East Asian Conventional Wisdom[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l(1): 33-57.
[7]Amihai Glazer,Priya Ranjan.Preference Heterogeneity,Wage Inequality,an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 ,(60): 455-469.
[8]Muhammed Dalgin,Devashish Mitra.Vitor Trindade,Inequality,Nonhomthetic Preferences,and Trade : A Gravity Approach.NBER working Paper8001,2004.
[9]Robbins,Donald J.Trade,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equality in Latin Amercian and East Asia: Synthesis of Seven Country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1995,manuscript.
[10]Wood,A.How Trade Hurt Skilled Worker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3): 57-80.
[11]Wood,A.Opennes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atin Americian Challenge to East Asian Conventional Wisdom[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1): 33-57.
[12]Arvind Panagariya.Evaluating the Factor-Content Approach to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Trade on Wage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1): 45-68.
[13]Jones R W,H Kierzkowski.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 Frag Mentation.Money,capital Mobility and Trade :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A.Mundell [M].MA : MIT Press ,2001.
[14]Jones R W.Immigration vs.Out Sourcing: Effects on Labor Marke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4): 105-114.
[15]Kuang-Chung Hsu,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A].6th Annual Missouri Economics Conference,2006,http://econweb.tamu.edu/workshops/.
[16]Grossman,Robert C.,Esteban Rossi Hansberg.Trading Tasks :A Simple Model of Outsourcing.NBER Working Paper12721,2006.
[17]Matusz,S.International Trade,the Division of Labor,and Unemployment[J].International conomic Review,1996,(37): 71-84.
[18]Paul Oslington.Factor Market Linkages in a Global Economy[C].Economics Series Working Papers,University of Oxford,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0.
[19]Paul Oslington.Trade and the Distributional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C].MPRA Paper,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Germany,2005.
[20]Brecher,R.A.and E.U.Choudhri.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ersus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Presence of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4,(23): 329-342.
[21]Davis,Donald R.The Home Market,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J].Amercian Economic Review,1998,(88): 1264-1276.
[22]Wood,A.North-South Trade Employment and Inequality: Changing Fortunes in a Skill-driven World[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4.
[23]Leamer,E.In Search of Stolper-Samuelson Linkag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wer Wages[C].In S.M.Collins (ed.),Imports,Exports,and the American Worker 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8.
[24]Leamer,E.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0): 17-49.
[25]Feenstra,R.& G.Hanson.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 Wag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96,Vol.86(2): 240-245.
[26]Feenstra,R.& G.Hanson.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Rising Inequality: A Survey of Trade and Wages.NBER Working Paper,2001.
[27]Freeman,R.B.& R.H.Oostendorp.Wages A round the World: Pay Across Occupations and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8058,2000.
[28]Lawrence,R.Z.& M.J.Slaught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merican wages in the 1980s:Giant Sucking Sound or Small Hiccup?[C].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1993: 161-210.
[29]Krugman,P.R.and R.Lawrence.Trade,Jobs and Wages[C].Scientific American,April.Reprinted in Krugman: Pop Internationalism,1994: 35-48.
[30]Bhagwati,Jagdish.Trade and wages: choosing amo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J].Economic Policy Review,Vol.1,No.1,January 1995.
[31]Krugman,P.R.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Vol (50): 5l-71.
[32]Findlay,Ronald,and Harry Grubert.Factor Intensities,Technological Process,and the Terms of Trade[J].Oxford Economic Paper,1959,Vol (1): 111-121.
[33]Jones,Ronald W.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5,Vol (73): 557-572.
[34]Xu,Bin.Factor Bias,Sector Bias,and the Effects of Technicial Progress on Relative Facto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 5-25.
[35]Feenstra,R.& G.Hanson.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0,NBER Working Paper,1998.
[36]Cooper,R.N.Growth and Inequality: the Rol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1.
[37]Blanchflower,D.G.and M.J.Slaughter.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Income Inequality: Whither the Debate?[C].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 Institute of Economics,series papres 27,1998.
[38]Gaston,N.and Trefler,D.Union Wage Sensitivity to Trade and Protec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Vol (39): 1-25.
[39]Reshef,A.Heckscher-Ohlin and the Global Rise of Skill Premia: 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s to the Rescue.Manuscript,New York University,2005 May 1.
[40]Xu,Bin.Globalization and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Implications for China.University of Florida.working paper,1995: 7-26.
[41]Feenstra,R.C.and G.H.Hanso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 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Vol 42(3-4): 371-394.
[42]Robertson,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J].The World Economy,2000,Vol (23): 827-849.
[43]Green,F.& A.Dickerscrn.A Picture of Wage Inequality and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Through a Period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Case of Brazil[J].World Development,2000,Vo1(29): 1923-1939.
[44]Ariell Reshef.Heckscher-Ohlin and the global rise of skill premia: 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s to the Rescue.Manuscript,New York University,May 1,2005.
[45]Goldberg,P.K.and N.Pavcnik.Trade,Inequality,and Poverty: What Do We Know? Evidence from Recent Trade Liberalization Episod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 No.10593,2003.
[46]王绍光.开放与不平等-中国能否补偿加入WTO的受损者[J].管理世界,2001(6):14-25.
[47]Goldberg,P.K.and N.Pavcnik.Trade Protection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the Colombian Trade Reforms.NBER Working Paper No.8575,November,2001.
[48]Dutt,A.K.and J.Mohan Rao.Globalization and its Social Discontents: The Case of India.Working Paper 16,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2000.
[49]Hanson,G.H.and A.E.Harrison.Trade,Technology,and Wage Inequality in Mexico[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9,52(2): 271-288.
[50]Hanson,G.H.What Has Happened to Wages in Mexico since NAFTA? Implications for Hemispheric Free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No9563,2003.
[51]Li,Wei&Bin Xu.Trade,Foreign Investment and China’s Wage Inequality[J].University of Florida working paper,2003.
[52]Beyer,H.,Rojas,P.and R.Vergar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Vol (59): 103-123.
[53]Pinelop Koujianou Goldberg,Nina Pavcnik.Distributiona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2007: 12885.
[54]Fisher,R.D.The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after Trade Liber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Vol(66): 555-579.
[55]Spilimbergo,A.,J.L.London and M.Szekely.Income Distribution,Factor Endowments,Trade Opennes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Vol (59): 77-101.
[56]Bourguignon,F.& C.Morrisson.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mong World Citizens: 1820-1990[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4): 727-744.
[57]Pizar,S.Do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undermine wage differentials and increase inequality ?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Vol (52): 259-282.
[58]Wade,R.H.The rising inequality of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1,Vol (38): 4-16.
[59]万广华,张藕香,Mahvash Saeed Qureshi.全球化与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来自81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8(2):29-43.
[60]O’Rourke,K.H.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Historical Trends.NBER Working Papers 8339,2001.
[61]Stewart,F.and A.Berry.Globalization,Liberalization,and Inequality:Real Causes[J].Challenge,2000,Vol(43):44-92.
[62]Higgins,M.and J.G.Williamson.Explaining Inequality the World Round: Cohort Size,Kuznets Curves,and Openness.NBERWorking Paper,7224,1999.
[63]Barro,Robert J.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Vol 5(1):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