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2010-03-10鲁文英王袁媛沈永真杨志梅

科学之友 2009年35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

鲁文英 王袁媛 沈永真 杨志梅 石 霞

摘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和改革实践的一些做法和见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首先,实现教擘内容的转变,把教材内容提炼成专题。在不同的专题中贯穿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角色转换形成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其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使该门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实效性课程。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40-03

1变教材章节为专题。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为了解学生对《基础》课的认识、看法、希望和要求,在2008年底我们随机在全校不同院系、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志向;②偏重成才,忽视做人;③注重知识。缺少技能;④提倡自我,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⑤因循守旧,刨新立言不够。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在遵从原《基础》课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前提下,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中。首先将内容具体明确提炼出9个专题:(1)立志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起点;(2)成人是大学生做^成才成功之本;(3)健康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基础;(4)知识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力量;(5)和谐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保证;(6)国家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后盾;(7)能力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途径:(8)创新是大学生做^成才成功的法宝;(9)立言是大学生做人成才成功的升华。其次,因《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做到既使教学内容充实丰富,又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就《基础》课教学而言,我们认为宜针对大学生的现状通过不同的专题重点完成3个方面的教育:

1.1在立志,成人、健康3个专题中重点解决大学生做人的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并适时增加合乎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如资源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其次,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这个根本.科学地讲授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律知识。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是积极进取的目标;辱,是防微杜渐的警钟,要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提升境界、凝聚人心”。江泽民曾指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需要道德的发展和完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思想道德建设重在个人修养,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应该占据最高的价值地位。在讲授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有关人生、理想、职业、爱情、价值观方面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中,要教学生如何确立道德、法律思维,正确思考、认识不同行为的道德、法律后果。引导他们增强道德品质,完善法制观念。其三,在强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学的同时。对国外道德教育的精华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精华部分引进课堂。如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等。

1.2在知识、能力、和谐3个专题中重点解决大学生成才的问题

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知识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智力紧密相连,只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既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又获得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还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才能使大学生有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在加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可以在集体生活中游刃有余。又可以独自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只有三方面都发展起来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

1.3在国家、创新、立言3个专题中重点解决大学生成功的问题

大学生要取得成功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而国家则是为每个个人价值实现所提供的大环境,所以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祖国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在竞争中制胜,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随着现实的成功,更需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条理化著书立说广为传扬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通过内容的转化改变学生以往的观念,即该门课程只是理论说教,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解决问题的陈旧看法,认识到通过对该门课的认真学习,当下就会对他们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在未来还会不断延伸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2开展互动式教学,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变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由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有关教育家曾指出: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应当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和衡量这种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他的主要内涵,失去了他的对象和归宿。”《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修养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化”、“修养”与“体验”相结合,以潜移默化、旁敲侧击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

其次,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传统教学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忽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它仅仅看成是掌握理性知识的条件。这样对学生主体的排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得学习者丧失学习的天性和兴趣,成为一个“自动化的”知识容器。在讲道德观问题时,有教师就采用请学生帮忙出点子的方式切人课堂主题,先谈自己生活中所遇让座位之困惑,让与不让?请学生参与。同时反驳学生提出让座位的主张,“严肃”的声称“我可以不让吗?不让理由有3个:①老年教师能来上课说明身体状况良好;②老年教师挣钱自己花或者给自己的儿女,不会给我一分。为什么要牺牲我的利益成全他;③我真的很累,需要这个座位,回家后还要备课、照顾孩子和一堆的家务等着我。”在这种互辩中激励同学提出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说“还是得让,理由有:是每人都有公众形象。你可以不顾忌别人的眼神?二是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你的道德水平就这样吗?”又有同学说“只要是

一个正常健康的公民,都应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准。有一个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干了一天活,为了能坐一个座位,他专门多走了一站路到公交车起点,可刚过两站就有位老人站在他旁边,结果车上有人就说农民工的素质就是低”……。在这种就让座这一具体的道德现象设计的具体问题讨论中,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中得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每个个体都有道德层面的要求,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牺牲个人的具体利益,来完成社会对一个人道德层面的要求。利用这种师生换位教学,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为学生的主体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发展主体性。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创造性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其三,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利用双主体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这个主体来培养、塑造学生这个主体更好的完成教材到教学体系转化,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例如在讲到就业部分时有教师曾组织学生讨论“国家包分配好还是自主择业好?”有同学就形象地将国家包分配与自主择业比喻为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关系,感性的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再如讨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时,有同学直接拿起一块面包和一本书问,我们应该选哪个?

3做到“三贴近”,实现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第1、2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座谈会上,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学方法时明确提出“首先,讲出吸引力,要以理服人;其次,讲出吸引力,要以情动人;第三,讲出吸引力,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人”。基于这样我们对《基础》课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初步的探索,一定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从过去只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同样重视学生的“学”。在“教”的过程中注重指引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亲身实践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实现从被动的学习者向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角色转变,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首先,“贴近实际”,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我们国内发展的实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间牢固树立为这个伟大时代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心和决心;联系当前国际的实际,尤其要紧扣我们国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将自己紧密地和实际形势联系起来,多关注、多思考,不读死书、死读书;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这个也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充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释疑解惑,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爱上《基础》课,也使得《基础》课成为学生科学看社会的一个窗口。

其次,“贴近生话”,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连串结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例如讲到树立远大理想时,因为理想从小学讲到大学,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从大学生的理想淡起,经询问有很多同学的理想是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教师先肯定,然后引入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五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再联系理想的定义进行分析引导,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放羊娃与记者的对话和大学生的生活轨迹分别罗列进行对比即:放羊一挣钱一娶婆姨一生娃一放羊

上大学一好工作一娶个好妻子一生个好孩子一上大学

引导讨论让同学意识到他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讨论中插人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人的伟大就在于他们分别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各种有益的贡献。如果我们作为大学生,理想仅局限于个人的生活,我们将来至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具”,因目标不够远大而局限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比较困难,最后水道渠成的引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掌握先进文化的一个群体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充分发挥个人潜力为之奋斗。

其三,“贴近大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今天的大学生是读图的一代,思想理论课的讲授无疑是严肃的,但也绝不应是冷冰冰的、远离学生的。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发掘学习兴趣保持学习乐趣这一过程描述的很精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通过这6方面的学习,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死记硬背,学到的只是一堆僵死的符号,领会、运用算是学会了被人发现过的东西,而能够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这里的思想指的是独立的见解或创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深厚内涵和情感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魅力、充满活力。例如当讲到爱国主义时,我们就引导学生从国土、国民、文化、国家4个部分的组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怎样爱自己的祖国,并配以满含深情的讲解,真正的使学生理服、情动、被感染。再例如讲到心理健康时,我们首先引导分析:面临社会竞争和高素质培养目标的压力.加上部分学生家境的贫寒、成绩不够理想或受过处分、失恋的痛苦、对未来以及就业的忧虑等等,这些可能使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经常出现失衡,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在教学中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的对比,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习知识到领会再到运用、分析,最终实现综合与评价。做到既从理论上讲清问题,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可以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给学生以实际的指导和帮助,及时预防或解决这些心理困惑,逐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和修复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和课堂,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相结合,就会枯燥无味。也难见成效。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形成中,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也就是加强第二课堂的教育。此外,现在的学院拥有丰富的传播媒体,我们可以利用传播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为教学体系的形成营造有利的环境。

4结束语

在高校,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点在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间,不仅要完成内容的转化,而且在教学方法中加强教师的自身行为的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同时积极紧扣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脉搏,使得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沐浴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间,积极为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献策,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发挥我们《基础》课的能量。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