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必须讲求内涵

2010-03-09董文艺

产权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董文艺

经济发展必须讲求内涵

■/董文艺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是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必须解决认识问题

通过国际金融危机这场“体检”,把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资源能源消耗过高的问题暴露得非常充分,必须予以清醒认识。

(一)必须层层认识到位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正确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转变方式”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转变的难点成为工作的着力点,实现发展与转变的有机统一。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的一贯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与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根本驱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把粗放型、高能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典型的创新驱动模式,才能找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前苏联的解体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恰当的“注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金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和资金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发达国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了自己的高智力密集产业,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性和工业组织的完善性,产品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这些国家中,资金周转次数,零售行业平均为50次/年,制造业为4~5次/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并不高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叫苦连天、难以为继,说明资金的沉淀到了严重的地步。据统计,2009年河北省国企实现营业收入4656亿元,实现利润10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2.28%;资产总额7047亿元,总资产利税率仅4.48%;净资产281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仅3.7%,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可见,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任重而道远。因此,要保持企业产品持续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进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实现集约化经营,一靠市场经济的机制,二靠科技的投入和创新,尤其是现代经济已经到了信息化时代,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跨国公司大量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运行的生产线,用户在网上订货时,订单就同时下达生产线上,信息传递的快速、有效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我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3、日本的1/14。同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从1980年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0%。另外,由于企业投资软约束,造成资金大量沉淀,甚至成为呆账,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效益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企业科学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企业没有科技创新优势,只能沦落成为成本竞争型企业,生存能力弱化,很难经受市场风浪;一个国家没有科技领先优势,综合国力竞争水平就会滞后,很难成为一流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博士在风靡全球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优势和竞争能力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规模的竞争,这个层次的竞争非常不可靠;第二个层次是专业工艺和产品的竞争;第三个层次是不断创新的竞争。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对企业实力和耐力的严峻考验,“只有布下创新这个子,才能盘活企业全盘棋。”一个企业要跻身高一层次的生存空间,一定要具备颠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之源就是引领行业、产业之先的高新技术,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每一步的惊人一跃,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瓦砾,以朝鲜战争中接受美国后勤定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引进技术,发展起自己的化学、造船、钢铁工业,并通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领先世界的高智力密集产业,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经济、科技强国。

(三)必须廓清思路

实现有内涵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需求、投入结构的调整,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

一是要统一思想,坚持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有内涵的发展。这是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金、资源、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证。经济的发展必须放到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必须在扩大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要统一认识,坚持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规律办事。要坚持不断地深入研究国情、省情、企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各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做到发展既不落后于市场需求,也不太超前于市场需求。比如,在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面,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对13亿人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钢铁的巨大市场需求估计不足,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大大落后于发展实际,以至于在实际调控过程中,管住了大企业的发展,客观上放开了小企业和低水平建设项目的发展,造成了目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控制能力弱、淘汰落后难、企业同构化和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河北省作为全国第一钢铁生产大省,总产量1.35亿吨,产能分散在大量的企业中,年产50万吨的企业就有21家,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教训。规模大不等于效益高,体量大不一定竞争力强。能耗高、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战略转型、产业升级、联合重组和技术改造等问题上,统筹兼顾地抓好淘汰落后、布局调整和节能减排。

(四)必须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实践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的成效不明显,往往与改革不到位有关。

一是要创新观念促转变。坚持以观念创新引领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促转型。

二是要明确政策导向促转变。要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要积极探索,确定一些可以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体系,特别要切实淡化“唯GDP”目标导向,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模式。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审批、政府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性政策合力。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上,要做到生产总值的增长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利税的增长高于增加值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高于工业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高于工业的增长。又如,由于体制和制度的障碍,影响国有企业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特征来办,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经营者的选拔和考核机制、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问题上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还需要一些过程,都需要通过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来完善、深化。

三是要以配套改革促转变。从现在情况看,当前经济繁荣主要依赖于投资推动,并非完全源于内生性增长,因此就存有一定的增长虚幻性。银行以投入新货币方式,增大货币发放规模,追加投资,造成了虚假的高速度,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及时关停,反而延误了结构调整的绝佳时机,从而为将来的结构调整增添了很多壁垒。同时,外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外投机性资本,将赌注放在人民币升值上,大量投资转投到我国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目的是刺激我国泡沫经济,加大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有内涵的增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经济竞争的残酷性,积极应对,听任经济分散化、市场割据化、结构重复化、集中度散化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在经济上将会逐渐地成为发达国家附庸。

四是要树立系统思维、整体谋划运作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要求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反对部门分割及地方分割。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0年时指出:“现在我们的社会形态距理想实在太远了。从整体上说,浪费太厉害了,效率太低了。这实在令人担忧。我们一定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而不是就个别的问题而言。”1997年他又明确地提出:“中国的情况是部门分割严重,所以最重要的工作是向中央提供一个分析结果,报告由于部门分割所带来的损失,这也许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向前推进中的最大问题。”因此,在研究谋划“十二五”规划时,一定要站在全局角度,树立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是要把推进财税体制的改革作为突破口。现行的财税体制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有别于西方,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向国家抢资金、抢项目、抢表面繁荣、抢所谓“显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分税制的施行,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GDP至上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惯性,促使各级政府官员甚至国有企业领导者思想上都十分重视总量扩张和发展速度,轻视短期很难见到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远没有从根本上跳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速度型发展怪圈。

六是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拥有技术即王者”,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要推进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而忽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局面。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

七是推进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根本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转变的滞后。使行政力量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使自己不断弱化的改革过程,才是改革的难点。

二、必须客观地分析和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和问题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要用历史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自觉地把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有内涵发展工作贯穿于推动经济转型的全过程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历史阶段性、动态性特征。目前的经济结构,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国情、省情、企情,始终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选择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前提。经济发展不可能简单采用“全新的先进手段”实现所谓“跨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反映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动态地、长期地贯穿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逐次演进、变迁、升级发展全过程。

二要注重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特征。调结构既不能狭隘地简单理解为调整产业结构,也不是简单地把“调结构”看成单纯经济领域的事。单一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难以奏效,甚至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更严重的失衡。比如,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客观上可能导致产业调整中大量中小企业被淘汰,由此弱化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就业“蓄水池”功能,并有可能在客观上强化一些大企业的垄断地位,由此降低有关产业的创新活力。调整产业结构,既要关注调整需求、消费、城乡、区域、产权、分配结构,也要关注产业结构推进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影响。从经济意义上看,企业是发展的“引擎”,而从社会和政治意义上看,企业则是民生的“稳定器”。中国的国情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决定了我们要在较长一个时期里须承认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不平衡”。目前,很多地方竞相将汽车、电子等规划为“支柱产业”,局部、表面看似“产业升级”了,实质有可能造成整体的“结构非优化”。

(二)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的全过程

一要注意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有内涵发展过程中不能代替群众决策。列宁曾指出:“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群众所意识到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能管理国家。”党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必须与人民群众的认识呼应到位。加强各级党委自身建设,切实把各级党委的工作指针同人民群众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有内涵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凡属于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结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是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符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二要秉承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但发展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必须以逐步缩小城乡、地区、贫富差别为目标,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感为目标,这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真髓,是新时期群众观点在发展中的体现。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在重大建设项目制定时,要认真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使工程建设过程对群众生活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做到科学发展。

(作者为河北省政府国资委宣传外联处处长)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