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界首之路
2010-03-09秦煦
■秦煦
近年来,界首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目标,全力破解“择校难”、“择校贵”难题,在追求义务教育公平、均衡、相对优质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原有基础上寻突破,制定了一系列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基本奠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闯出了一片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天地。2009年4月界首市被评为“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市”,2009年11月与合肥、铜陵一起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结对帮扶,让薄弱学校变强校
界首市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占地667平方公里,人口77.2万。现有中小学校241所,在校中小学生111070人,在职公办中小学教师5503人。几年前,由于受经济欠发达等因素制约,界首市农村学校基础薄弱,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优质学校相对集中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出现了城区优质学校生源爆满、班额巨大,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有教师无学生的“空壳”学校增多等严重两极分化现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为改变这一现象,界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学校结对子”是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又根据各结对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尝试了学校结对子的四种模式:一是互融式结对子,就是强校托管弱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如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二小变成了附小的南校区,成为了和附小一样的优质学校。实行结对帮扶以后,二小学生由2005年的不足130人到2008年增至近500人;二是拉手式结对,就是城乡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如二中对舒庄中学的帮扶,使舒庄中学在短短的几年内成长为区域强校,被评为阜阳市农村特色示范学校;三是辐射式结对,就是一所名校强校帮扶若干所相对薄弱学校,以强带弱,如一小、附小、四中等城区优质学校通过“课程开放周”、组织名师巡讲团下乡巡讲等形式对结对帮扶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业务指导;四是点拨式结对,就是名校名师对结对学校教师点拨帮助,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被帮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给”,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根基
针对结对帮扶的四种模式,界首市结合本地实际,遵循“填谷不削峰”原则,决定以资金倾斜、师资交流、学校管理等为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是给政策,强化均衡发展制度管理。界首市严格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文件规定,并结合界首市实际,出台了《界首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为界首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局与市纪检委、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初中招生行为的通知》,严格治理大班额,要求各校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招生。城区学校在暑假均要签订招生信誉承诺书,交纳招生信誉承诺金,对超计划招生的学校没收其信誉承诺金,用于支援薄弱学校建设。
二是给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界首市在学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不断向薄弱学校倾斜,近年来选派了一批工作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直接到薄弱学校任校长,从城市优质学校校长中选出一批人员兼任农村学校的名誉校长。同时,组织实施“上挂下派”活动,即由城区优质学校派出优秀管理人员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这些薄弱学校也派出学校管理人员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在师资调配上,不断加大向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把近几年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薄弱学校。同时,采取全日制驻点支教、区域支教、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行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工作。
三是给资金,加强薄弱学校基础建设。首先,界首市把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并向薄弱学校倾斜。在义保资金的分配上,优先安排农村薄弱学校。对义保资金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按照政府市长办公会的要求,教育局成立了“校财管理办公室”,对学校每一笔开支都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其次,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向薄弱学校倾斜,做好“建点修面”工作,“建点”即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布好点,重点建设。界首市重点打造原六区所在地农村中学,把其作为农村重点布局的长期保留学校。在农村乡镇重点布局“四个一”,即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建好“点”的同时,集中进行了“修面”,利用上级资金为全市各学校有安全隐患的教学用房的屋面进行了彻底翻修,换檩条、屋面,从而消除了安全隐患。2007年界首市还成功启动了教育发展基金,目前共筹集资金194万元,受益学生1000多人。
四是给物品,增强薄弱学校办学能力。在物资的支持上,界首市主要通过城区学校的“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的方式来实施,在“一对一”结对帮扶中,帮扶学校通过对被帮扶学校在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五是给荣誉,增强帮扶教师荣誉感。近年来,界首市不断建立完善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大张旗鼓地表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获得先进的个人,在晋职晋级、提拔任用上优先考虑。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教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六统一”,拓展结对帮扶学校发展的内涵
办学水平的提高,管理是关键。界首市在给足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的同时,要求结成帮扶对子的学校在管理上实现六个统一,倾力打造区域名校。
一是统一校牌名称。界首市教育局要求结成对子的学校一律使用强校的分校区名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举行挂牌仪式,造浓氛围。如界首市第二小学用“界师附小南校区”校牌,四小用“逸夫一小东校区”等。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效果明显,学生回流剧增。泉阳镇教门小学在中心小学的帮扶下,生源一下子由学生不足100人增至200多人。
二是统一师资调配。在师资调配上,结成对子的学校打破原有的校际界线,实行教师重新洗牌,统一调配,确保弱校每个班都有强校教师任一门主要学科,并从中择优选聘班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等。同时由强校向弱校派驻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主管弱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师资调配的期限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最低不低于2年。被调配到弱校的教师完成任务后,视为完成下乡支教任务,在职称评定、晋职晋级上优先考虑,确保强校教师到弱校任教的劲头不减,工作成效不减。如一小每年调配到四小教师近30人,附小每年调配到二小教师10人左右。
三是统一招生编班。在招生工作上,两校召开联席会议,认真研究招生方案、招生形式、宣传口径等。在招生编班时,班级编号由名校至弱校依次编排,如二小的班级直接从附小的同年级尾班序号排起。
四是统一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求所有结成对子的学校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业务培训,统一政治、业务学习,统一教育教研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统一校园文化标识等,如果条件具备,连校服也要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广大学生家长心中形成强烈的感性认识,提高了被帮扶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五是统一物品配置。在财物管理上,要求强校从本校调剂资金投入弱校基础建设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改善弱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绝不允许从弱校调剂资金到强校。弱校在物品购置时,财物票据必须经弱校校长、弱校所在中心校校长和强校校长共同签字后方能生效,否则,教育局不予核批,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六是统一督导评估。教育局对各校进行各项督导评估时,把结成对子的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两校的整体水平就是强校的水平评估。在对评估结果进行奖励时,两校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通过几年的努力,界首市已基本奠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内相对均衡的新格局。农村被帮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师资水平极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大幅提升,学生回流数量剧增;城区优质学校大班额得到有效治理,择校压力明显减小。虽然界首市在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财政投入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是不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断层、知识陈旧、整体素质不高,教师交流难度较大;均衡发展深度不够,城乡之间、区域内校际之间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等。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界首市将抢抓安徽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合肥阜阳教育对接的机遇,借鉴外地好的做法,通过政府主导,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教育均衡。■
(作者系界首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