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在发展方式转变中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2010-03-09汪名旵

决策 2010年5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建设

■本刊记者 汪名旵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的办公室。

指着墙上悬挂的合肥市地图东北部,王厚亮自豪地说:“这里是即将建成投产的京东方第6代液晶显示屏生产基地,这里占地不到600亩,总投资却达到了175亿元,也就是说每亩的投资达到了3400万元,而目前合肥市企业每亩的平均投资在220万元左右”。

王厚亮确实值得自豪。这样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项目落户合肥,是合肥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的例证。当初许多竞争对手都向京东方伸出“橄榄枝”时,合肥在区位、人才和家电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虽然令对方也心动不已,但竞争的天平并没有向这边倾斜。最终由于合肥市铁定心看中了这个对当地结构调整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项目,并史无前例地拿出了30亿元财政资金,终于使这个项目一锤定音,创造了30亿撬动175亿的佳话。

正是通过这样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产业承接,自2005年以来,合肥市引进的工业项目已达到了2000个左右,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700亿元。仅今年3月份,全市的工业投资和产业就分别超过了100亿元和300亿元,两者都是2005年全年的总和。

不仅仅是工业的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合肥市在工业产值里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前年刚刚达到50%,去年就达到了55%,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面都是不多见的,我们甚至比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一点都不差”,王厚亮再次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正是由于众多诸如京东方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合肥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升级和优化,并以此为带动,合肥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不断得以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合肥市的经济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合肥立足自身优势,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及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强力推进“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东向发展”等举措,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78.41亿元跃升至2009年的2102.12亿元,连续5年以17%以上的速度增长,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门类齐全、主导地位突出,形成了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金融、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55%以上,新型平板显示、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综合交通枢纽日渐成型。高铁、高速公路、航空和内河航运等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与长三角城市基本实现2-3小时的通勤。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围绕“141”空间布局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基本形成。

“合肥近些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做大经济总量过程中,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照,合肥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王厚亮进一步分析说,“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明显,土地等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仍然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外需带动力较弱,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是加快合肥跨越发展的必解课题”。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央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视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合肥发展所受的政策约束力也进一步强化。

首先,产业政策门槛越来越高。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文件、2008年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各项产业政策密集出台,确立了压总量、调结构的基本思路。其次,土地政策越来越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地根”政策越来越紧。第三,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合紧密。即使在去年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国家也反复强调严把信贷投放关。今年随着信贷政策由应对金融危机的非正常状态向常态回归,这方面将进一步收紧。最后,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开始施行新的节约能源法,强化了节能的法律责任。一系列政策措施,反映了国家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有挑战就有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给合肥市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大约束的同时,也蕴含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如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给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将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加强、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社会需求将进一步趋旺,为加快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的变化,将会加快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等。

“联系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合肥实际,可以深切感受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合肥面临的事关全局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王厚亮分析说。

抢抓机遇 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权

“‘十一五’以来,合肥建设与发展确实取得了辉煌成绩,但这种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将来。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市委书记孙金龙为首的合肥决策层对于合肥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合肥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总的思路和目标: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继续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第一,促进投资消费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并切实把着力点放到优化投资结构上来。一是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以省“861”、市“1364”行动计划和市里直接调度的重大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调度机制。重点推进重大工业、高技术工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在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等支柱产业和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策划、储备一批投资超50亿元,甚至超100亿元的大项目。三是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针对合肥外向度低的实际,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培育外贸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提高外贸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

第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汽车、家用电器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着力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型船舶设备制造两个千亿元级产业基地。二是继续加大企业技改力度。三是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产业。四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集中力量推进示范核心区“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领军人物,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科学编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统筹城乡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突出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先进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加大对工业园区和乡镇聚集区建设支持力度,重点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业布局上予以倾斜。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服务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供支撑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中介、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的餐饮、旅游、健身、社区服务等消费性和公益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证的公共服务业;继续强化为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的农村服务业。

第五,继续推进大建设,增加城市综合承载力。一是强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二是继续完善城市路网建设。三是继续加快社会事业及公用设施建设。四是统筹推进四大组团建设。

第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节能环保、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出台建筑节能条例,促进建筑节能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质性推动“引江济巢”重大工程。三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第七,积极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下一步,紧密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民生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建设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合肥市朝霞小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