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凉血复脉汤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体会
2010-03-08耿新民
耿新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8例门诊患者均属心电图确诊为心律失常病人,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62例,心房扑动24例,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3例。男性51例,女性57例。年龄在45~54岁的7例,55~64岁的54例,65~74岁的30例,75~84岁的16例,85岁以上的1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1年。冠心病者45例,风心病21例,肺心病39例,心肌炎3例。
1.2 治疗效果 以临床症状消失,听诊心率在正常范围,心律规则整齐,心电图正常,为临床治愈。以临床症状消失,听诊心率在正常范围,心律规则整齐,心电图异常,为临床好转。三剂治愈者7例,六剂治愈者22例,九剂治愈者36例,十五剂以上治愈者26例,十五剂以上好转者17例。治愈率84.3%,好转率15.7%,总有效率100%。
2 治疗方法
2.1 方药 炙黄芪50g、太子参15g、五味子10g、生地40g、麦冬10g、玄参30g、阿胶12g、当归10g、丹参20g、赤芍30g、丹皮20g、川芎10g、檀香10g、甘草10g。
2.2 加减 胸痛者加瓜蒌、薤白、桂枝;心悸加炒枣仁、生龙牡、菖蒲;咳嗽加紫菀、冬花、杏仁;气喘加桑白皮、葶苈子;水肿加重黄芪剂量,减去五味子、生地、麦冬,加车前子、茯苓、泽泻; 阳虚减去五味子、生地、麦冬,加桂枝、附片;纳差腹胀者加枳壳、厚朴、陈皮、焦三仙。
3 典型病例
3.1 何XX,男,68岁,干部。1990年4月20日急诊,患者有风心病史20余年,多次住院治疗,早搏一直未能消除,长期服用消心痛,ATP,胺碘酮等药物。晚饭后突发眩晕、心悸、气短,急服上药,并吸氧,症状为缓解,邀余诊治,患者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无力应答,舌暗淡、苔薄白,脉促代,听诊心率110次/分,节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明显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急投益气凉血复脉汤一剂,晨起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症状减轻,心率92/分,偶发早搏,原方再进三剂诸症消失。此后,按原方加减,间断服用,巩固疗效,尚未复发。2003年去兰州居住,07年行支架手术失败而故。
3.2 患者马XX,女,61岁,2006年6月21日就诊,有冠心病史13年余,右肋下溃疡7年,时常流少量脓水,现心悸失眠,口干乏力一周,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左沉涩,右细紧。心电图:如图1,给予益气凉血复脉汤加炒枣仁、龙骨、牡蛎、菖蒲,三剂水煎服,25日复诊,心悸失眠,口干乏力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如图2),再进益气凉血复脉汤三剂而愈。随访未复发,至今健在。
图1
图2
4 临床体会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眩晕、厥证的范畴,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的病名,但历代医著中均有此类病症的记载,如《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虑,怏怏动摆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皆怔忡所致之由也。”以及脉促、脉数、脉迟、脉结代等。其病机为脏腑功能失常,阴阳气血亏损,痰湿淤血阻滞,病位在心,涉及到肝脾肾等脏器,病变以虚为主,正虚邪实。
快速心率失常多由阴阳失调,气血亏损,淤血内阻,久郁化热而致。热则脉数,热盛则脉疾,热盛阴伤则脉促。据《频湖脉学》记载,形成促脉的关键是“热”,其“热”的产生乃由于心脉瘀阻,瘀而化热。而心脉瘀阻又是由于心脉亏虚,不能使血脉畅行而致。故治疗以益气养阴,凉血化瘀为大法,采用益气凉血复脉汤治疗,方中选用炙黄芪补胸中之大气,《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升则心所依,故怔忡自止也”。生地滋阴养血,《医学衷中参西录》:“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二者为方中主药。太子参性平,助黄芪补气,麦冬甘凉养阴,玄参凉血滋阴,助生地凉血养阴有增液汤之意,阿胶性平,补血滋阴而降虚火;当归补血活血,赤芍丹皮凉血活血,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它们均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当归能扩张冠脉血管,明显延长不应期,减慢心律;赤芍能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对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丹皮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洋地黄样作用;丹参能减慢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能而不损伤心肌;川芎是一种新的钙拮抗剂,能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等作用。少佐五味子养阴敛气,与太子参、麦冬合用富生脉散之意,檀香理气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合阿胶有复脉之意。全方集炙黄芪大补元气合增液、生脉、复脉,共奏益气凉血复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