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料场边坡开挖方案优选
2010-03-07郭永成赵二平
陈 星 郭永成,2 赵二平,2
(1.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 443002;2.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430072)
水电工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工骨料,料场开挖后容易形成高陡边坡.由于不同的开挖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结束后所产生的位移应力情况不同,同时开挖方量也会有所区别,研究在合适的开采区范围,尽可能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案,达到既保证开挖边坡的稳定,又能够满足经济性目标,对于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景[1]采用剩余推力法计算天然斜坡的稳定性,并根据规范从经济效益考虑,确定在开挖与支护总费用最低时的边坡开挖坡比为最优坡比.张显书[2]利用ANSYS对岩质高边坡开挖过程中应力场及位移场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并优化其结构设计,提出了合理经济的治理方案,指导治理工程施工.沈才华[3]引入拓扑优化理论,建立隧道拓扑优化模型,并结合弹塑性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提出对隧道支护加固部位进行拓扑优化分析的方法.
结合某水电站人工骨料料场边坡工程项目,建立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开挖高程和开挖坡比的4种开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复杂地质条件下料场边坡施工的优选方案.
1 开挖边坡概况
(1)地形地貌.料场位于坝址区李子沟背斜的核部,地层走向NW-SE向,核部地层平缓,走向近南北向;岩层倾向北翼NW355°~NE25°,倾角50°~70°,南翼SE135°~155°,倾角60°~80°.主要地层为天河板组上段(瓘1t2)、天河板组上段(瓘1t1)及石龙洞组下段(瓘1sl1),岩相稳定.料场位于大坝约200m的左岸岸坡上,料场顶部山脊尖棱,地形陡峭,山脊高程近700m,山坡坡度50°左右,斜坡走向与地层走向近正交,基岩裸露,沟谷发育,风化层及剥离层较薄,地表径流强,无明显的地质灾害.因此,该料场按地形地质条件划分为Ⅰ类.
(2)地层岩性.料场地层共3段,为石龙洞组下段(瓘1sl1)、天河板组上段(瓘1t2)及天河板组下段(瓘1t1),主要岩体均为厚~中厚层结构.
(3)开采区范围.料场上游为水电站拱坝,下游为交通要道李子沟大桥,中间带为背斜构造.为避免料场开挖对拱坝和大桥的影响,开采带定为背斜核部,开挖后背斜两侧形成逆向边坡,有利于稳定.
按设计需求(骨料54万m3),并考虑开采区周边地形地质环境的影响,初定优先开采区范围如图1所示,方案1、2开采边界相同(A-B-C-D-E-FG-H-A),方案3、4开采边界相同(A-B-C-DE-F-I-A).
图1 人工骨料场综合工程地质图
2 初始物理力学参数
根据地勘资料,以及现场查勘,并结合开挖过程中岩石的结构面显露情况,岩层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岩层初始力学参数
3 开挖方案
结合现场的地质条件,拟定的料场边坡开采范围见图1(1-1,2-2表示所取的三维模型典型剖面);开挖时,垂直距离每30m左右设置一级马道,马道宽3m,370m以下不设马道,各方案具体开挖步骤如下:
方案 1:分 5步开挖,370~493 m高程坡比1∶0.3,370m以下近似垂直;
方案 2:分 5步开挖,370~493 m高程坡比1∶0.3,370m以下坡比近似1∶0.2;
方案 3:分 6步开挖,490~520 m高程坡比1∶0.5,370~490m高程坡比1∶0.35,370m以下近似垂直;
方案 4:分 6步开挖,490~520 m高程坡比1∶0.5,370~490m高程坡比1∶0.35,370m以下坡比近似1∶0.2.
4 计算模型
针对4种开挖方案,分别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型底部采用竖直向约束,侧面采用水平向约束,岩体材料选用Mohr-Coloumb材料.图2~3分别表示方案1开挖前后的网格划分图.
图2 方案1开挖前网格材料图
图3 方案1开挖后网格材料图
5 计算结果
FLAC3D采用的“显式拉格朗日”算法和“混合-离散分区”技术,能够非常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塑性破坏和流动,是十分强大的岩土工程专用软件[4],但其在前处理(建模与网格划分)和后处理(图形结果输出)方面却存在着明显不足[5-6].对此,首先利用具有强大图形与网格划分功能的ANSYS软件来实现复杂模型构建,然后通过相应程序将模型导入到FLAC3D中进行模拟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导入到TECPLOT软件中进行后处理分析.限于篇幅,文中仅列出部分图表,部分计算图见图4~8,整体和典型剖面的计算结果统计见表3~4.
图4 方案1不平衡力变化曲线
图5 方案1 X方向相对位移
图6 方案1第一主应力
6 方案比较
6.1 位移比较
分别对边坡整体和典型剖面的有限元计算成果进行整理,4种方案整个边坡最大相对位移、最大应力见表3,1-1剖面和2-2剖面的最大相对位移、最大应力见表4.
图7 方案1 X方向相对位移(1-1剖面)
图8 方案1 X方向相对位移(2-2剖面)
表3 整体边坡三维有限元计算成果表
表4 三维计算典型剖面计算成果表
从表3可以看出,4种开挖方案X、Y、Z方向向坡外最大相对位移均较小.X方向向坡外最大相对位移为4 mm,Y方向最大相对位移为9mm,Z方向最大相对位移为16mm.开挖完成后,方案3的相对位移稍大,其它方案差别不大.
针对塑性区的位置(见后文),在弧形马道的圈顶外侧设置关键点.方案1的关键点位置在图3中以星型表示,不同高程关键点的位移随开挖步的变化见图9.图9表明,每一步开挖完成后形成开挖平台,开挖平台下的关键点位移向坡内,而位于开挖平台上的关键点位移由坡内转向坡外;整个开挖完成后,关键点向坡外的位移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增加.
图9 方案1关键点位移曲线
6.2 应力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4种开挖方案第一主应力均小于1MPa.边坡开挖卸荷并未出现明显的拉应力区,基本上以压应力为主.最大拉应力为0.6MPa,最大压应力为12 MPa.并且开挖完成后,边坡表面的拉应力区分布范围较小.
6.3 塑性区比较
4种方案的塑性区体积见表5,图10表示方案1的剪切塑性区.从4种方案的塑性区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开挖后的塑性区分布位置及范围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开挖面附近;在开挖面附近,塑性区主要分布在弧形马道的弧顶外侧;边坡在370 m和400m高程处塑性区区域较大;塑性区均未贯穿坡体,这表明边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表5 方案比较
图10 方案1剪切塑性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塑性区体积差别不大,塑性区的体积能为边坡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6.4 安全系数比较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7]的边坡稳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将边坡强度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同时除以一个折减系数F,得到一组新的强度参数值c′和φ′.然后作为新的材料参数输入,再进行试算,直至满足边坡失稳判据,此时对应的折减系数F即为最小安全系数.经过折减后的剪切强度参数值c′和φ′为
现行的边坡失稳判据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数值计算的收敛性作为失稳判据;以特征部位位移的突变性作为失稳判据;以塑性区的贯通性作为失稳判据[8-9].
在FLAC3D中求解安全系数时,单次安全系数的计算过程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失稳判据.利用“二分法”的思想,采用自编强度折减法实现,即对其内置强度折减法进行改进以缩短安全系数的求解时间.
安全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5,从以上4种方案的安全系数可以看出,方案4的安全系数最大.
6.5 开挖方量比较
目前土石方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断面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法(DEM).DEM适用于所有场地,且精度较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算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0],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基于规则格网(GRID)和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
采用专业的GIS软件计算开挖方量,其基本原理是不规则三角网法.图11表示GIS计算方案1土石方的三维视图.从表5中看出,方案1和方案3的开挖量略大.
图11 方案1三角网图
6.6 开采难易程度的比较
493m高程以上接近山顶,施工机械的运输难度大,开采环境较为恶劣.开采难度的加大,必然会增加开采费用.根据现场调查,在保障稳定性和开挖方量的前提下,优先考虑493m高程以下的开采范围.
7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料场边坡的数值模拟,对边坡开挖过程模拟和对边坡位移、应力、塑性区、安全系数、开挖量及开采难度的综合评价,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比较4种方案的位移、应力、塑性区、安全系数,开挖完成后边坡的稳定性较好,安全性均满足规范要求,方案4的稳定性略好.
(2)4种方案均能满足开挖方量,骨料需求能够得到保证.
(3)料场边坡开挖方案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料场周边的地形地貌和开采难度,在保证稳定性和开挖方量的前提下,单位开采量的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493 m高程以下开采难度较小,且方案1的开挖方量稍大,方案1为最优方案.
(4)从4种方案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边坡在开挖后整体能够保持稳定,但弧形马道的圈顶外侧塑性区分布较为集中,局部稳定性应该重点关注,施工过程应该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1] 李 景.沪蓉西主干线施谭坝边坡工程最优坡比分析[J].岩土力学,2008,29(11):439-441.
[2] 张显书.沙坝水电站高边坡稳定性的数值仿真模拟及其结构优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5,36(1):39-42.
[3] 沈才华.公路隧道开挖的拓扑优化研究[J].公路工程, 2008,35(4):70-74.
[4]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FLAC3D(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 Dimension)User's Manuals Version 2.1[Z].Mineapolis,Minnesota,2002.
[5] 胡 斌,张倬元,黄润秋等.FLAC3D前处理程序的开发及仿真效果检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 (9):1387-139.
[6] 廖秋林.基于ANSYS平台复杂地质体FLAC3D模型的自动生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J].2005,24(3):1010-1013.
[7] 郑颖人,赵尚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381-3388.
[8] 黄秋枫,李建林.岩体开挖卸荷后边坡失稳判据研究[J].水力发电,2008,34(2):13-16.
[9] 赵尚毅,郑颖人,张玉芬.极限分析有限元法讲座-II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中边坡失稳的判据讨论[J].岩土力学, 2005,26(2):332-336.
[10]李志林,朱 庆.数字高程模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