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强国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0-03-03刘一民赵溢洋
刘一民,赵溢洋,刘 翔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体育事业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和体育发展新起点,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目标,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这一辉煌成就再一次激起了国人对体育强国的热切诉求。“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很快成为媒体和普通百姓的热议话题,人民网、网易等几大网站开辟了专题论坛对此进行讨论和调查。在2008年底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代表们就如何建设体育强国进行了研讨。2009年初,刘鹏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作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工作报告。这些都表明,关于体育强国的话题已进入到专家研讨和政府决策层面,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开始进入谋划阶段。
体育强国战略是在与世界体育强国的比较中,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和特点做出的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体育全局的总计划和总策略。作为中国体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严谨周密的科学论证,对基本认识问题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本研究谨对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进行研究,对体育强国内涵特征、指标体系,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步骤以及建设小康体育阶段的战略选择等进行探索和分析。
1 对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的反思
在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根据体育事业发展需要,提出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21世纪第1个10年,我们又再次提出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体育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一个部门和领域,在不到30年时间内两次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体育强国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和深刻反思的重大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20世纪末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有局限性的。这与当时决策者对“体育强国”与“竞技体育强国”缺乏科学认识和准确定位有关,片面地把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和在世界大赛上获取的成绩作为评价是否成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准。也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迫切希望通过世界竞技舞台塑造大国形象的社会心理以及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有着密切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竞技体育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1年,在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囊括了全部项目的冠军和各个单项的亚军,创造了乒乓球史上的奇迹;1982年第9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61枚金牌的成绩压倒了昔日强者日本队的57枚金牌,一举成为亚洲竞技体育头号强国。1981—1984年,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连续获得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3次世界冠军,并且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女排拼搏精神”;中国女子羽毛球队在1984年5月举行的尤伯杯比赛中首次成为世界冠军;田径运动员朱建华在两年内连续3次打破世界纪录。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这届奥运会的第1枚金牌,从而打破了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上“零”的纪录;我国体育健儿,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一举夺得这届奥运会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金牌总数列第4位。对中国体育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和优异成绩,国际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同年,我国又取得第11届亚运会的成功申办。竞技体育的空前成就成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制定和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原因[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耀眼的依然是竞技体育。在2000—2008年的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夺得的金牌总数从第3名、第2名直到榜首。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运金牌大国。曾经的“东亚病夫”,如今已站在奥运会之巅,成为世界奥运舞台的“巨人”。这样辉煌的成就怎能不让国人扬眉吐气、无比自豪!51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再次叩响体育强国的大门,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体育发展新阶段,中国第2次迈向体育强国的进军号再次吹响。
值得注意的是,两次体育强国战略都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空前优异成绩时提出来的,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抑或是体育强国诉求仍没有摆脱和超越原来的思维定式?竞技体育成绩的两次跃升引发了两次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足见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中的地位。但是,在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对中国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状况要有客观认识和全面评估。体育强国是全民体育强国,而不仅仅是精英体育强国。多年来,尽管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切不可被金牌榜首的耀目光环眩晕了头脑,体育强国战略的制定切不可以奥运强国、竞技强国充当体育强国,以精英体育的辉煌遮蔽大众体育的窘境。竞技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先导,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但它不能作为体育强国的惟一指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深刻反思20世纪80年代体育强国战略的失误和问题,对于制定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的体育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体育强国的内涵和特征,科学定位体育强国的目标,从而确立一个既积极主动,又量力而行,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
2 “体育强国”概念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明确“体育强国”内涵及特征,对制定和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因此,需要通过学术研讨力求在学术界和管理层形成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进而形成为之努力奋斗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何谓体育大国?何谓体育强国?目前,体育管理层和学术界对此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魏纪中认为,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超越了美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成了体育强国,并不意味着就是体育大国。体育大国注重的是全民体育、全民运动,要真正能够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以竞技、以夺取成绩为主,到了那时,体育和奥林匹克才会到了其最纯粹、最根本的目的上。而就目前的中国来讲,距离体育大国还有很长一段路[7]。2004年,中国在雅典奥运会夺得金牌总数第2名时,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袁伟民对记者说:“我不认为我们是体育强国,这不是谦虚。虽然我们拿的金牌多,是金牌大户,但我们和美国、俄罗斯相比还有差距”;“中国在田径和游泳两个基础项目上实力还较弱;在篮球和足球这两个‘招牌项目’上的水平较低,与体育强国的标准相去较远”;“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强国,不应仅仅看竞技体育的成绩,还应参考国民身体素质、运动场所的多少,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广度等。”[9]田雨普认为,“我国已跃居奥运强国行列。尽管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但并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奥运强国与竞技强国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由奥运强国向竞技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不少的差距”[5]。而田麦久则认为,“在21世纪开始后的3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运动总体水平均进入第1集团,毫无疑义是国际体坛重要的竞技体育强国”[3]。并将2020年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建立“有重点、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大国”[4]。由此可见,专家学者们在对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奥运强国、竞技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大国等概念的认识上仍存在不同观点。由于认识角度和判断标准不同,产生了人们对体育强国等相关概念的不同观点和分歧。
对于什么是体育强国,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只具有相对意义,它是国家之间体育发展状况相互比较而形成的概念,也是某一个国家体育发展不同时期前、后比较而形成的概念,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笔者认为,对体育强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体育强国是指在构成要素中有一、两项主要要素特别突出,位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像芬兰、瑞典、新西兰、西班牙、荷兰等,这些国家大众体育开展的非常普及,体育人口比例较高,职业体育完善,体育产业发达。它们在奥运会上虽然没有较强的整体竞争实力,但竞技运动也有自己的特色强项,虽不是所谓体育大国,但却是体育发达国家,相对于体育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不能不说是体育强国。广义的体育强国构成要素不仅有较大数量和规模,同时各要素还居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像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这些国家无论是大众体育普及程度,还是竞技体育水平以及体育产业规模等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体育强国”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文化环境和大众心理诉求等条件下生成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内涵丰富、指标较多的综合性概念。所谓体育强国是指在大众体育普及程度、竞技体育水平、学校体育完善程度、体育产业发达程度,以及体育软实力等综合实力上,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的国家。体育强国作为衡量我国体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既有中国体育发展特色,也有一定的国际比较意义。
由于各个国家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水平、体育发展目标指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具有多维标准的“体育强国”概念和比较标准。中国虽然在近3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位列前3名,在其他世界大赛上也屡有骄人战绩,但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在一些普及面广、观赏性强、含金量高、影响力大、产业化水平高的体育项目上,如田径、游泳、水上项目,自行车、集体球类项目上与世界体育强国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大众体育还不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较低,体育产业也才刚刚起步。所以,就体育的综合实力而言,中国目前仅是奥运强国,是群众体育大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如果把体育强国比作一个民族巨人的话,竞技体育就是巨人的“筋骨”,而大众体育则是巨人的“脏腑”,“筋骨”表现力量,“脏腑”涵养健康。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在竞技赛场上角力争胜,更重要的是要把国民体质健康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打造整个民族的强健体魄,这才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综观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大众体育普及程度高。尽管竞技体育因其特殊的政治功能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但体育运动具有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作用,为国民体质健康服务依然是世界各国发展体育的首要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旨在增强国民体质健康的大众体育促进计划和相应法律法规。各体育强国都体现出国民体育健身意识强、体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体育场地设施充足、体育健身组织完善等特点。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强。奥运会等世界大赛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竞赛本身,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实力的综合较量和比拼。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体育强国都高度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提高本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力争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各体育强国竞技运动不仅有传统优势项目,如美国的篮球、田径、游泳,俄罗斯的艺术体操、射击、摔跤,英国的自行车、帆船帆板、田径,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马术等,而且他们在许多参赛项目上也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
3.学校体育受到政府重视。虽然各体育强国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都重视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推行各级学校体育教育计划,配备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而且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健身、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美国许多中小学每天上一节体育课。日本90%以上的中小学都有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这3种基本体育设施,日本学校体育设施数量已占全国体育设施数量的70%左右。
4.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 100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 GDP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 GDP的贡献超过1%;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的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10大支柱产业;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2]。在当今社会,体育产业正以其产值高、污染小、劳动密集等优势,成为体育发达国家极富活力的朝阳产业、环保产业,为这些国家的体育发展增添了动力与活力。
5.体育软实力强。体育软实力包括体育管理、体育法制、体育外交、体育传播、体育文化魅力、体育话语权等诸多方面。如果把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看作体育强国的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有效运行和体育文化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则构成了体育强国最为主要的软实力。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与良性运行是世界体育强国在体育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可靠保障。另外,特色体育文化,广泛的体育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大批体育人才输出等,这些都为国家体育发展扩大了影响,赢得更多发展机会。体育软实力建设为增强、展现体育硬实力创造了内、外部条件。
3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如前所述,体育强国是在不同国家间相互比较或某一个国家体育发展不同时期前后比较中形成的概念。要比较“强”与“弱”和由“弱”变“强”、由“大”变“强”的效果与程度,就不能仅仅进行“定性化评价”,而是要给予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因此,建立体育强国指标体系尤为必要。体育强国既是一个战略目标,也是一个建设过程。研究制定体育强国指标体系,可以比较、评价、监测、调控体育事业整体及各领域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对体育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所以,体育强国战略指标体系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示器。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体育事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综合价值为尺度,以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为依据,以世界体育发展趋势为参照,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阶段性、简明性的原则。指标的筛选和确定要以体育强国的内涵及主要特征为根据,要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实状况相适应,同时还要体现出发展重点的导向性。
对于体育强国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历来就有不同划分,有二分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有三分法(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还有其他多种划分。随着世界体育全球化、社会化、产业化等发展趋势和现代体育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试将体育强国主要构成要素划分为5个部分,并据此初步提出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表1)。
表1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一览表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是个内在关系十分复杂的体系,如何用尽可能简明的指标,科学、准确、全面、客观地体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反映体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确定各类各级指标权重及合适的临界值,是建立指标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4 体育强国建设实施“两步迈进”的战略思路
在制定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中,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时空指向和实施对策,是事关战略全局的主要问题。如何在世界体育发展格局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确立一个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体育发展战略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选择正确发展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是战略研究和制定的重点。
4.1 战略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主要表征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大众体育普及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上名列前茅,学校体育有效促进了亿万学生体质健康,体育产业规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体育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体育强国。
将“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时间设定在本世纪中叶,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国际上看,大众体育普及程度高的国家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收入仍较低,再加上多年来在大众体育事业发展中“欠账”较多,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体育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所以,在大众体育普及程度上要追赶上世界体育强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第二,我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总体战略。我国体育事业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体育强国战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可以在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指导下,把握体育事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将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要求相适应、相协调;第三,同国家发展总体情况一样,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体育非均衡发展将长期存在。所以,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只能是“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但这个“基本”是指体育强国目标的综合实现程度要达到85%以上。
4.2 战略步骤:实施“两步迈进”计划
我国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实现了率先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大众体育普及程度、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学校体育实施效果等方面与世界体育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仍任重道远,需要做出长远战略规划。根据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并对照世界体育强国发展特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可划分为两个战略阶段,实施“两步迈进”计划:第一步,从现在到2020年,实施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体育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小康体育,同时,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的特点和优势;第二步,是从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全面迈进,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图1)。
4.3 小康体育阶段的战略选择
我国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全面迈进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而全面建设小康体育则是中国体育由“大”变“强”的必经阶段,也是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增强国民体质健康为体育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建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保持北京奥运后的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竞技项目的优势和特色,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成绩名列前茅。以体育管理、体育法制、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精神等为支撑和保障,切实形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协同并举的局面,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亿万民众的小康体育,为实施体育强国第二步迈进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把世界体育强国作为发展目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战略选择应作如下考量:
——大众体育:追赶
在建设小康体育阶段,实施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发展战略。体育强国的本质是体育强民,“国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的成果。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体育阶段,应更加重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这项基本任务上来。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当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达到辉煌顶峰时,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对落后与之形成鲜明的反差。200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其中, 16周岁及以上城乡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仅为8.3%;而美国2005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是49%;加拿大在2000年有24%的人适度参加体育锻炼,24%的人积极参加身体锻炼;韩国2005年20岁及以上的人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锻炼人群为43.5%。芬兰2005—2006年,每周参与高强度锻炼或5次以上中等强度锻炼的成年人就占总人口的39%[1]。对比可见,我国群众体育普及任务还十分艰巨。所以,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前10年,我们必须将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体育资源向处于弱势的群众体育倾斜,切实落实以群众体育为工作重点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新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以“全民健身日”为载体,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建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大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利用率。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和管理力度,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缩小群众体育的城乡差距。
——竞技体育:保持
在建设小康体育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应是巩固和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继续在世界大赛上保持较高竞技水平和优异成绩,而不应追求所谓“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小康体育阶段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是:继续保持优势项目、重点项目水平,继续在更适合中国人身体心理特点、花费少、效益高、见效快的项目上寻求突破,保持奥运会金牌第一集团位置。在项目发展和资源配置上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精兵、奇兵之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均衡是相对的,非均衡是绝对的。竞技体育不均衡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中国竞技体育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客观实际的。在不太适合中国人身体特点的运动项目上,要从长远战略考虑提高问题,不能再搞粗放式、高淘汰、低效率的提高方式。要认真探索田径、游泳、自行车等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选材、训练和竞赛规律,稳步提高竞技实力。合理规划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落后项目的发展。要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的特色和优势,必须坚持和依靠更加完善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集中有限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努力完成在世界大赛上的夺牌任务,同时,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竞技体育的职业化、社会化以及运作模式的多元化。
——学校体育:加强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迟缓。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到了近20年来的最低点,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学生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城市里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8]。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事业管理上看,学校体育隶属于国家教育部门,而国家体育总局只能做些配合工作。由于多年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不重视体育工作,忽视学生体质健康。而在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中,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形成了教育与体育两个部门都管但又无力管的局面。因此,需要从建设体育强国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要从体制机制上查找问题,寻求创新与突破。此外,要切实落实中央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要求和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深入、持久地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下去,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使亿万学生真正成为当然的体育人口。要积极探索青少年体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的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发挥学校、社区、家庭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的联动作用,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接轨。
——体育产业:扩大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消费结构,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过渡,进而向享受型升级,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将持续上升。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各类体育市场,提供多种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小康体育阶段要力争体育产业增加值有较快增长,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体育需求大量增长,对体育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部门要根据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和出台相关体育产业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其指导、激励、规范作用。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和效益,必须吸纳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体育市场竞争。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提高从业者素质,以适应体育产业规模扩大的需要。
——体育软实力: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体育阶段,要加大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尽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体育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保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扩大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着力培养一批外语水平高、业务精良的优秀人才进入更多国际体育组织,争取更多的国际体育话语权。加强体育专门人才(运动员、教练员、学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输出和引进。另外,要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体育思想、体育发展理念、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品牌,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5 结语
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的需要,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伟大使命。我们要以近一段时间以来体育强国战略研讨、制定为重要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回顾和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明确体育事业新阶段、新起点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目标、路径和对策。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和要求,科学制定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精心谋划中国体育的未来,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
[1]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N].人民日报,2008-12-19.
[2]潘恩.体育强国必然应是体育产业强国[N].中国体育报,2009-04-28.
[3]田麦久.“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 (11):1441-1444.
[4]田麦久.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J].体育科学,2002,22(3):1-5.
[5]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 2009,29(3):3-8.
[6]王岗.关于“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J].体育文史, 1999,(1):14-16.
[7]魏纪中.中国已成体育强国[EB/OL].http://2008.sina.com. cn/p l/hx/other/2008-08-25/0913259387.shtm l.
[8]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 (11):12-13.
[9]袁伟民.我们还不是体育强国[EB/OL].http://www.chinanew s.com.cn/new s/2004/2004-08-29/26/47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