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

2010-03-03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强国指标体系竞技

邱 雪

1 “体育强国”提出的历史沿革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界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强国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提得格外强烈,可以说,体育强国的提出充分体现出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首先,“六五计划”的圆满完成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创造了一个大的环境,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制定和出台,是建立在我国圆满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的,这一时期是年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5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也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同期的增长速度;其次,竞技体育成就的取得是制定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产生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竞技体育,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竞技体育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1982年举行的亚运会上,中国首次战胜日本,成为亚洲体坛新的霸主,同时,以女子排球为代表的中国体育军团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亚运会的申办成功和世界媒体对中国体育的赞扬促使体育强国战略的产生,1984年9月28日,亚奥理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北京亚运会的申办成功,成为产生体育领域实现强国战略目标的又一催化剂。

1980年,国家体委在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体育最发达国家之一”的口号。1983年,国家体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一次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同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指出“各级政府对体育工作是重视的,希望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经常督促检查,指导体育部门采取得力措施,早日实现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1984年8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与会者交流了各地的改革经验,研究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体育发展的一些设想。同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央相信,在体育战线全体同志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随后,国家体委就成立了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并组织编写了《2000年中国的体育》专题报告,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写入了这个专题报告中,并拟订了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几个主要标志:即全国近5亿人参加体育锻炼;青年一代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3、4、5名),大多数运动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出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在重要领域里有所创新和突破;普遍增加体育活动场所,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场地设施,拥有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

1985年8月,我国第一次规模盛大的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这次会议就《2000年中国的体育》战略构想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研讨,对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战略性对策建议”。通过论证确立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至此,指导我国2000年前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产生,同时,“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在经历了几年的酝酿、论证和确立后,写进了20世纪我国体育发展的宏伟规划中,成为《2000年中国的体育》报告的主旋律。

应该看到,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水平,GDP连续的快速增长,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项目达到了世界水平,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等等,由此,我国在各个领域均逐步树立了世界一流、大国强国的发展目标,如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经济强国,体育界当然也不例外。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肯定,如果说,第一次申办失利还归于整体实力欠缺的话,那么2001年的高票通过,则表明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可,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国的整体实力:中国充分展示了自己一流的赛事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骄人战绩,首次荣登金牌榜首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届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热情、友好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强国的风范。

在我国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这是新时期体育工作加速发展的进军号和动员令,既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学界就“体育强国”这一问题再次展开了激烈的探讨,经过多方的研讨论证,达成了有关“体育强国”的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肯定了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竞技体育的勃勃生机正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巨大推动力。竞技体育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主要任务。创造新纪录是竞技运动员们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竞技体育蓬勃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仍是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核心,早在1985年举行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原国家体委就提出了竞技体育指标是实现体育强国的主要指标,20多年过去了,竞技体育仍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体育强国的建设,或许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因而中国的诸多领域都可以称为大国,都面临着由大到强的转变,如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等等。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科学制定目标,明确把握方向,有效寻求路径,合理确定重点,平衡各种利益。而这,显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进程。

最后,阐明了体育强国研究应体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体育强国,包括体育大国,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较的概念,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做出的判断,是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的定性化评价。但是,对于国家体育实力的强弱,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衡量体系和维度,需要有个定性的切入点和大致的判别尺度。因此,体育强国的指标需要有一个大致的量化体系。

2 体育强国指标的创建历程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作为体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在经历了近30年的摸索与探讨之后,“体育强国”及其概念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阐述,由于体育强国指标体系是体育强国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一具有丰富含义的研究内容,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再思考,在正确地把握体育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探寻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就已经开始了对体育强国及其概念体系的研究与创建,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力图完整地梳理出体育强国概念体系的全部内容,就其指标体系而言,体育强国的指标创建大致经历了参照论、排名论、动态论3个过程。

2.1 参照论

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体育强国并无法统一的概念,因此,其指标体系也没有公认权威性的解释,但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把前苏联、前民主德国、美国这些体育相当发达,尤其是竞技体育实力强,在国际体坛名列前茅的国家称为体育强国;二是,把瑞士、瑞典等群众体育参与性广泛但竞技体育水平却并不很高的国家称为体育发达国家。这种参照论的观点客观反映了中国探索体育强国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一直以来,中国把能在奥运会奖牌榜前3名作为体育强国的参照,自1979年中国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以来,第1次参加的奥运会是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奥会,在那届奥运会上,中国没有获得任何奖牌;1984年,中国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获得了15枚金牌,在奖牌榜上位列第4,因此,在随后举行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了竞技体育指标是实现体育强国的主要指标;而1988年“兵败汉城”之后,5枚金牌的现实让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与世界体育强国存在的差距,可以看出,在整个80年代,参照前苏联等这些体育强国发展本国体育体现了中国当时的现实状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骄人的成绩,此时,当中国真正进入奥运会奖牌榜第1名,真正赶超美国、俄罗斯这些传统体育强国的时候,反而一下子失去了参照的目标,对自己是否已经迈入体育强国的行列产生了怀疑。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从来没有完全参照这些体育强国发展自己的体育事业,而是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事业,因此,在创建体育强国指标的时候,参照国外模式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同样,在群众体育领域,中国也没有完全存在参照他国建立体育的设想。可以说,在北京奥运会中处于第一集团的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应该说都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强国”,以这3国在大众体育领域的主要指标,如体育人口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经费等大众体育强国的综合指标评价上大相径庭。“大众体育强国”往往都是那些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人口不多的小国,如瑞士等国,他们在竞技体育上是很难超过经济实力雄厚和人口众多的大国,要他们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方面都达到所谓“强国”的高水平,从而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却完全可以成为“大众体育强国”。可见,在群众体育领域,继续参照别的国家发展模式,继续用别的国家的评判标准评判自己是否已达到强国的水平,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综上所述,体育强国指标体系首先应该体现中国体育的特色,不能完全以别国的评判标准为参照。

2.2 排名论

20世纪80年代,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体育的政治功能得到了极度强化,这种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强弱之分,通过体育的竞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排名论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最直观的理论依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世界体育强国可以理解为世界重大的综合性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例如,在奥运会中取得总体优胜,名列前茅的国家。

纵观现代体育的发展轨迹,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排名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竞技体育由于其部分内容、形式可以通过奖牌的数量得到量化,因此,奖牌榜往往成为衡量竞技体育水平的一个最直接的标志。如2008年12月25日,全球知名的体育咨询公司汉威士(Havas?Sports)发布了2008年体育强国排行榜(表1),美国以195金连续第4年占据榜首,中国则未能继续此前3年“每年递进一位”的良好势头,以155金的成绩依旧排名第2,也许,这份第3方出炉的年终总结榜单,能更客观地反映中国竞技体育的世界定位,同时,这份报告对于清楚了解世界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对于认清我国竞技体育所存在的不足即弥补的方向,对于竞技体育强国某些指标的制定将具有极大的意义。

表1 汉威士(Havas Sports)2008年度世界体育强国排名一览表

我们应该看到,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涉及竞技体育以外,还应该涉及体育的其他方面,这点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界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在1984年的体育战略和改革研讨会,提出了奥运会、全民体育、体育科研三大战略,而在1987年的战略讨论会上又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战略,因此,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也应该成为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而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由于涵盖的内容十分复杂,无法取得向竞技体育那样的直观的量化标准和排名结果。以英国、法国这两个国家为例,英国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它以其现代体育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在世界体坛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法国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法国人顾拜旦于1896复兴了奥运会,使这项赛事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法语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官方语言,可以说,这两个国家对现代体育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算是“体育强国”,而这种模式不可能用简单的排名概括。再如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应该成为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些不易量化的指标,用排名这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去评价一个国家的体育整体实力显然是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因此,在创建体育强国指标的过程中,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

2.3 动态论

“体育强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以来,经历了近30年的探讨,体育强国及其评价体系一直是学界探讨的一个重点、难点。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讲话后,众多学者针对这一课题又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应该用动态的角度去理解体育强国及其指标体系,应该在充分了解现实背景、国情、体情下研究体育强国的相关问题。

如1985年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根据当时的国情,在开展了“2000年的中国体育”专题研究中,从5个方面提出了到2000年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指标,这客观地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体育界人士为挽回文革造成的损失的某种良好心愿,但是指标体系依稀可见时代的烙印。

从1990年亚运会开始,伴随着中国在北京亚运会上成绩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金牌数的突破,以及准备申办2000年奥运会这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体育强国”这一名词再度热起来。因此,在北京亚运会结束后,在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的讲话中再次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即包括普及城乡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拥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建成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并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要有一批世界水平的成果。“体育强国”这一提法体现出“兵败汉城”后中国体育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近3届奥运会的表现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了28枚金牌,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32枚金牌,在雅典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指出:“体育强国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国民的素质、体质、运动场所,另外还有老百姓的体育意识,以及他们参与体育的程度,个人在体育消费上的水平,还有体育产业,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的水平。”此时的强国概念体现了“十五”期间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向。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强国”的内涵也是有所差异的。它会随着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变迁,而它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各个历史时期,体育强国及其评价体系都应该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为背景,以体现出我国体育事业客观发展水平为宗旨。因此,在现阶段,指标体系应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为先导,要体现出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等方面。

3 体育强国指标的创建内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体育事业发展也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建立一个适合如此国情的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当复杂困难的,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是动态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在筛选体育强国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际视野,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及我国体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这3条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实情况的评价指标。

在研究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课题组在学者提出的评价门类细分原则的基础上,对体育强国评价指标首先进行了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分类,并以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函的形式,向国家体育总局各司、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者下发了30份问卷,回收问卷25份,回收率为83.3%;在研究中,通过专家问卷形式,按照定性和定量筛选原则,计算出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各具体指标的百分比数值(图1、表2、表3),即排名前6和大于等于80%这两个筛选比例作为筛选指标有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逐一列出问卷的各项具体指标内容。

从统计数据来看,25份问卷的被调查者都明确认为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因此,美国以25票高居榜首;而有20份问卷也认为俄罗斯是体育强国,占到总问卷的80%; 19份问卷认为德国是体育强国,占到总问卷的78%。可见,传统竞技体育强国依然在此次问卷中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再一次验证了竞技体育强国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 体育强国综合指标排名一览表

从体育的综合指标来看,世界大赛的成绩、承办世界赛事的能力和数量以及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成为了体育强国综合排名的主要指标。结合美国的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了美国体育的一个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美国还拥有较高水准的世界大赛的组织承办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先后举办了4届奥运会,分别为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所有的受试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国是体育强国。

表3 竞技体育强国指标排名一览表

从竞技体育的统计结果来看,竞技体育强国的一大重要表现,就是要在夏、冬季奥运会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整个国家的综合水平较高,具体表现在运动员获得奖牌的数量多,还有就是足、篮、排、田径和游泳项目上应具备一定的实例,因为这些项目在世界的影响很大。以德国为例,统一后的德国,虽然在体育方面一度受到影响,但是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德国体育正呈现着复苏的趋势,北京奥运会上,德国在游泳这个传统优势项目上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2006年冬奥会上,德国的冬季两项、越野滑雪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德国非常注重体育科研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因此,以德国的实例来衡量竞技体育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群众体育的统计结果来看,一些容易量化的指标,如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及年人均体育消费资金与年人均收入比例等等,已经成为体育强国在群众体育方面衡量的科学指标,同时,体育人口的数量、居民对体育的需求程度这些常用的指标也已经深入人心,指标中,我们看到了群众体育工作法规和发展规划占到了80%。可以看出,由于全民健身的不断发展,群众体育的规章制度成为了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保证,如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签署了国务院第560号令,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表4 群众体育强国指标排名一览表

表5 体育产业强国指标排名一览表

从体育产业的统计结果来看,体育产业的强国指标主要体现在一些宏观的指标上,如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占 GDP的比重;个人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同时,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的数量也反映了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完善的重视程度,同时,从一个侧面也可以产出健身娱乐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应该看到,体育强国评价指标的4个评价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的各项指标具有交叉性、互补性。以群众体育的评价指标为例,体育人口与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具有重要的联系,因此,两个指标才能同时成为评价的标准。通过对上述评价指标的处理,课题组勾画出了当今符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特点的体育强国评价指标(表6)。

4 结论

1.“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它会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变迁,而它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差异。

表6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一览表

2.在各个历史时期,体育强国及其评价体系都应该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为背景,以体现出我国体育事业客观发展水平为宗旨。

3.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体育强国综合指标为主的,包含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3项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

[1]刘旻航.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中国体育科技, 2006,42(3):33-36.

[2]田麦久.“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 (11):1441-1444.

[3]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 2009,29(3):3-9.

[4]肖焕禹.体育强国内涵的解释[J].体育科研,2009,30(4):2-5.

[5]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7-12.

猜你喜欢

强国指标体系竞技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秦晋争霸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