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技战术特征研究
2010-03-03宋鹏,罗炯
宋 鹏,罗 炯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足球风格确立必然是从国家队的技战术发挥得到体现且直接影响整个国家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职业联赛开展水平,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比赛特点,对技术统计指标与竞赛结果的关系进行探讨。采用因子分析法从 13项技术指标中提取对竞赛结果影响的共性因子,并进行因子释义,探讨共性因子与竞赛结果间的相关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所进行的全部 17场国际比赛 (2009年 5月 29日起)进行研究。
1.2 统计场区的划分
根据国际足联教程对场区划分的标准,将足球场分为前场、中场、后场 3个区,两端 30 m范围内为前场和后场,余下部分为中场,据此为依据统计比赛中各项技术指标。
1.3 研究方法
1.3.1 录像统计
根据国际足联、欧足联及其网站公布的技战术统计指标及各类技术报告 (两者具有一致性)中的统计方法,结合中国队 17场比赛录像,将比赛中各类技术指标定义为进球数、传球次数、控球率、射门数、前场任意球、角球、犯规、越位、红黄牌、传中次数、表示抢断成功次数、头球成功次数、攻入前场 30m等。
1.3.2 数理统计
运用 SPSS 13.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被用于对全部技战术指标的分析,所有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 05。
表 1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 17场国际比赛13项技术指标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关系统计一览表
1.3.3 文献资料研究
查阅国内、外有关足球攻防技战术方面的书籍、刊物和文章。注:1)X1进球数;X2传球次数;X3控球率;X4射门数;X5前场任意球;X6角球;X7犯规;X8越位;X9红黄牌;X10传中次数;X11抢断成功次数;X12头球成功次数;X13攻入前场 30m;2)*为达到显著性水平,**为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下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赛结果与 13项技战术指标特征分析
技术统计指标特征是一支球队技战术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往往与竞赛结果有着密切联系。表 1为中国队 17场国际比赛负、平、赢三种情况下 13项技术指标的差异统计,可以看出:除了进球数外 (P<0.05),其他 12项指标在负、平、赢三种情况下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负场与平场的场次太少,在单因素方差分析时误差较大,这也提示,在查阅到的有关足球技战术指标分析的文献中,只依赖指标的均值高低来作为评判比赛胜负的依据可能是不科学的。本研究所获得的基础数据资料很难看出 17场比赛中,负、平、赢这三种情形彼此间到底优劣何在。由于 12项指标未能达到显著水平,因而,要找出当前中国队的技战术统计指标与竞赛结果间的内在联系显然是困难的,要揭示隐藏于这些指标间的深层关系,有待于对所统计的 13项技战术指标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
表 2 对因子提取检验结果统计一览表
2.2 技战术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
2.2.1 因子分析依据与命名
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介于 0~1之间,越接近于 1,则说明与因子分析的符合程度越高。通过表 2可以看出,将 13个技战术指标进行 KMO检验,其值等于 0.529>0.5,该值虽然偏低,但达到了可接受范围;从巴特莱特球度检验 (Bartlett‘Test)看,X2=174.622,P<0.01,进一步肯定 13项技战术指标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
表 3 因子提取过程中相关参数统计一览表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性因子,从表 3可以看出,13个成分中,前 4个成分的特征根分别是 5.496、2.428、1.527和 1.112;4个成分对 13个原始变量的变异解释程度依次是 42.27%、18.67%、11.75%和 8.623%,累进贡献率达到 81.32%>80%;此外,按提出公因子特征根取值的基本要求,前 4个成分特征根均 >1。综合累计贡献率及特征根值两方面要求,故可认为提取前 4个主成分作为公因子是合理的。
表 3显示因子分析的全过程。旋转前,由于各变量在4个共性因子上载荷系数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明朗,因而无法给共性因子命名,故对所得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从旋转后的载荷系数看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1.第 1共性因子 (F)主要支配控球率、攻入对方 30 m次数、传中的指标组合;其中,控球率是对比赛的直接控制程度;余下指标均是对比赛控制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影响竞赛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第 1共性因子的含义可命名为比赛控制因子。
2.第 2共性因子 (F2)主要支配抢断、红黄牌、犯规的指标组合;抢断是防守行为的直接表现;红黄牌是抢断强度的结果反映;因此,对第 2共性因子的含义可以命名为防守因子。
3.第 3共性因子 (F3)主要支配前场任意球、越位、射门、角球的指标组合;其中,射门是一切进攻行为的最终目的,与竞赛结果关系密切,前场任意球则是进攻被侵犯的结果;越位是进攻向前意识的有效表现;角球则一般代表射门被封或关键区域进攻被破坏;因此,根据第 3共性因子的含义可以将之命名为进攻因子。
4.第 4共性因子 (F4)主要支配进球、头球、传球、攻入前场 30m次数的指标组合;其中,进球是对时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的现实表达,反映出了足球比赛的本质;头球是足球运动争夺空间范围的重要手段;传球是连接球队整体提高时空间利用有效性的基本方式;因此,可将第 4共性因子命名为时空利用因子。
2.2.2 因子得分表达式
表 4列出了公因子的得分系数,故可获得 4个公因子得分函数表达式 (其中 13个技术指标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为 Std标准化值),即:
F1=0.043X1+0.143X2+0.171X3+0.171X4+0.062 X5+0166X6-0.116X7+0.012X9+0.171X10+0.158X11-0.085X13
F2=0.021X1-0.052X2-0.072X3-0.142X4-0.134 X5+0.070X6-0.064X7-0.015X8+0.379X9+0.050X10+0.161X11+0.436X12+0.301X13
F3=-0.045X1-0.065X2-0.011X3+0.216X4+ 0.456X5+0.187X6+0.163X7-0.451X8-0.228X9+ 0.039X10-0.049X11+0.032X12+0.108X13
F4=0.626X1+0.156X2+0.024X3+0.034X4-0.206 X5-0.311X6-0.146X7-0.151X8-0.224X9+0.043X10-0.064X11+0.103X12+0.425X13
2.2.3 因子得分与竞赛结果间的关系分析
由公因子得分函数表达式可以计算出其公因子得分,根据公因子得分能进一步揭示影响中国队比赛结果的原因(表 5)。
表 4 因子旋转后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一览表
表 5 竞赛结果间因子得分对比统计一览表
控制因子得分对比赛结果 (胜、负、平)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得分来看,F1的负场均值贡献为负值的 -0.841,而在平与胜的场次中其贡献是正值,分别为 0.009与0.181。众所周知,进攻始于对球的控制,控制球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出更多的射门机会,也就是为了攻击球门。控制应具备一定的攻击性,非攻击性的控制多数是出于战术考虑;为了控球而控球是不会得分的,只有为了突破和打乱对方的防守而控球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从 F1得分表达式,正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传球次数、控球率、射门数、角球、传中次数及攻入前场 30m,而负贡献主要体现在犯规及头球的成功次数方面,说明运动员在比赛中犯规过多同时头球准确性及争顶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中国队的比赛结果。
防守因子得分对比赛结果 (胜、负、平)的影响相对较大。负场与平场 F2的贡献均值均为负值,分别是 -0.805和 -0.391,仅胜场为正值 0.440。经 LSD检验,中国队负场与胜场间差异是显著的 (P<0.05)。通过 F2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其得分主要体现在抢断、红黄牌、犯规等技战术指标,因子载荷系数分别是 0.914、0.755、-0.043,说明负场与胜场在抢断、红黄牌、犯规等指标上是影响防守得分的因素,未来中国队训练应高度重视防守力的培养。
进攻因子得分对比赛结果 (胜、负、平)的影响亦相对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得分上,平场与胜场的进攻得分均为负值 (分别为 -0.167和 -0.039),而负场得分为正值 (0.678)。一般对足球技战术水平进行评价时,往往把进攻能力作为重点。然而,本研究发现,进攻贡献大反而赢不了球。通过反复观察比赛录像发现,很多时候中国队对进攻投入加强时,对方往往以有效的反击抑制中国队的进攻,甚至直接造成反击进球,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进攻猛而结果却相反;有些比赛中虽然射门、前场任意球等进攻机会相对少些,但却常以小比分获胜。可见,从进攻因子的贡献值看,当前中国队在战术层面上存在得势不得分的现实状况,如何将进攻转化为有益的得分,是急待解决的技战术关键。
时空间利用因子对比赛结果 (胜、负、平)的影响最大。负场均值贡献为负值 (-0.770)、平、胜场次分别为正值(0.581和 0.559)。经 LSD检验,胜、平场与负场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足球比赛的本质是双方运动员对时空间的争夺,竞技水平的高低往往表现在合理、有效的利用比赛时空从而抑制对手的发挥方面。结合表 3因子旋转后载荷值大小可知,对该因子贡献大的主要体现在进球、头球、传球等技战术指标 (载荷分别是 0.759、0.435和0.223)上。说明时空利用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将直接影响中国队的比赛结果,提高球队整体在时空间上合理且有效的利用是中国队克敌制胜的关键。
2.3 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聚类分析
4个公共因子得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足球比赛技战术特征对比赛结果的影响。然而,单独的公因子并不能概括足球比赛的本质。因此,本研究再次以公因子对应的特征根为权数计算公因子综合得分:
其中,M为综合得分,λ1、λ2、λ3、λ4为特征根 (表 3),大小依次为 5.496、2.428、1.527、1.121。以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为变量,再将 17场国际比赛进行分层聚类 (H ierarchical Cluster),聚类结果能代表中国队在面对不同对手时技战术发挥的相似程度 (图 1)。
图 1 聚类后场次类别及因子得分示意图
17场中国队比赛共聚成 4类:A类占全部场次的58.8%,为 5胜 4平 1负共 10场比赛 (2∶0胜黎巴嫩、1∶0胜黎巴嫩、2∶1胜越南、1∶0胜伊朗、0∶0平叙利亚、1∶4负沙特、2∶2平约旦、1∶1平新加坡、3∶0胜吉尔吉斯斯坦、0∶0平塞内加尔);B类占 17.6%,为 2胜 1平共3场比赛 (3∶1胜巴勒斯坦、2∶0胜中国香港、1∶1平德国);C类占 17.6%,为 1胜 1平 1负共 3场比赛 (0∶0平日本、0∶2负葡萄牙、3∶0胜韩国);D类占 5.9%,1胜共1场比赛 (4∶1胜博茨瓦纳)。
A类场次聚合包含了 17场比赛中的 10场,说明 A类场次的技战术水平发挥较能代表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实际技战术水平;4个类别中均存在获胜场次,说明中国队获胜场次的分布比较分散,这可能是中国队根据不同对手情况对战术进行了有针对性调整收到了实际效果,同时,获胜特征多样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这支国家队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具备鲜明的技战术特点。结合对手的 FIFA国际排名来看,中国队在面对排名 100之后的球队具备较高胜率,占总胜场次 78%。
表 6 各类别场次因子得分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览表
为探求影响各类场次区分特征因素,对所得 4类场次聚合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 6)。
综合得分排名看,A类最高,且其 4个公因子得分中有 3个贡献是正值,只有空间利用因子贡献为负,说明 A类场次攻守比较平衡,具有较稳定的技战术素养,是值得继续磨合、持续发扬的。
B类、C类、D类虽然亦有获得比赛胜利的场次,但综合得分普遍偏低,4个公因子得分中均有 2个因子贡献为负,这种技战术的应用虽然也存在赢球,但存在较大偶然性,赢的侥幸、不踏实,可以认为是一种冒险战术,应注意其战术的风险性。
4类场次得分中,F1、F3及总得分M三方面,经方差分析,其 F值分别为 10.406、11.732和 6.860,对应P<0. 01,即均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肯定了当前中国队技战术发挥不稳定集中在 F1与 F3这两个公因子上,即对比赛控制力的不恒定及进攻力方面的得势与不得分局面。而在F2、F4两个公因子得分上,4类结果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说明中国队在防守及空间利用方面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战术风格。
表 7 因子得分与竞赛结果相关关系统计一览表
2.4 共性因子得分与比赛结果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 4共性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与竞赛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 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 (表 7)。
据表 7相关分析结果可看出,F2、F4、M与竞赛结果间Pearson相关系数 R值为显著正相关 (其值依次为 0.497、0.605和 0.498;P值依次为 0.042、0.010和 0.042,P< 0.05),说明防守力、时空间利用力与竞赛结果的贡献大;而空间利力因了 F3与比赛结果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108),与 F1的相关系数虽然为正,但值较小(R=0.258),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的结论,即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及进攻能力依旧是目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亟待解决的技战术关键。
3 结论
1.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技战术特征可主要归结为 4个方面 (即 4个公因子):比赛控制力、防守力、进攻力及时空利用力;控制力与进攻力对比赛结果的贡献相对较小,而防守及空间利用力对比赛的贡献相对较大。
2.据 4个公因子得分函数的载荷系数看,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对比赛的控制缺少攻击性,防守犯规过多,进攻得势难得分。因此,强化时间利用、提高整体防守水平、将进攻转化为有益的得分,是目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亟待解决的技战术关键。
3.从全部 17场比赛的聚类结果看,目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技、战术发挥不稳定集中体现在对比赛的控制力及进攻力两方面,而在防守及空间利用方面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战术风格;视不同对手,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亦采取了一些针对性调整,虽然赢球,但赢得侥幸,尚缺核心竞争力。
4.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比赛的控制能力及进攻能力依旧是目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亟待解决的技战术关键。
[1]罗炯,郑兵.SPSS统计分析与决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9:241-258.
[2]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39-447.
[3]何江川,杨放.龙舟运动员陆上专项力量与划水功率因子回归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39-141.
[4]马勇占.论体育科学研究中共线性数据的诊断及线性回归建模方法[J].体育科学,2009,29(9):18-23.
[5]李永振,于笑非,郭晓燕,等.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吉林前郭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J].东北地震研究,2009,25(2):23-28.
[6]黄学良,王晓明.第 29届奥运会男篮后卫技术指标的因子分析及评价[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