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时空间特征研究
2010-03-03张晓磊
张晓磊
1 前言
运用科学的时空观认识足球、分析比赛、倡导训练是当代足球观念和理论上的一个进步。运用时空观认识足球比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来认识现代足球比赛的规律性,对指导足球训练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8]。本文通过对参加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 32支球队,共 64场比赛的 145个进球 (不包括罚球点球决胜负的进球)的数量、时间、组织形式、射门方式、射门区域、进门区域、进球属性、发动区域、运动员位置、传球次数等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揭示现代高水平足球比赛进球时空特征的一般规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 32支球队,共 64场比赛的 145个进球。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期刊数据库以及存阅的资料,收集到有关足球比赛进攻、进球等方面的资料 30余篇,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以确定研究所涉及的指标、数据等。
2.2.2 实况录像观察
对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 32支球队,共 64场比赛的实况录像进行反复、多角度的观察统计,对 145个进球的数量、时间、组织形式、射门方式、射门区域、进门区域、进球属性、发动区域、运动员位置、传球次数等进行记录,用数字代替具体指标填入制好的 Excel统计表格中。
2.2.3 数理统计
利用 Excel等统计软件对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进球进行统计分析。
相关统计方法、尺度说明:
1.射门进攻区域划分见图 1,球门区域划分见图 2。
图 1 射门进攻区域示意图
图 2 球门划分区域示意图
2.边、中路进攻:指足球场边线与禁区边线及其向场内的延长线所构成的区域 (13区、14区以及向场内延伸的区域)内发展的进攻为边路进攻;其他区域内发展的进攻为中路进攻。
3.快速进攻:指在本方后场获得球后,由于对方防线压至中场,后场有较大空间,快速将球传给插向前场空当的攻击运动员,或在攻守频繁转换时在中、前场争夺到球后快速突破或传球,创造出射门机会的进攻[9]。统计标准主要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及完成进攻的时间来判断,即由后场发动进攻到射门一般不超过 12 s,由中场发动进攻到射门一般不超过 8 s,由前场发动进攻到射门不超过 4 s[2](注:各种组织形式的进攻若属快攻,则只统计为快攻,定位球不统计快攻)。
4.中边转移进攻:指中路进攻受阻转移到边路的组织进攻[9]。
5.运球突破:指进球主要依赖于运动员得球后运用各种动作突破防守运动员的进攻。
6.0次传球:指运动员未经过与同伴进行传球配合,个人独立完成射门的进球,如罚球点球、直接任意球进球、运球突破射门、抢断射门、补射等[11]。
3 结果与分析
3.1 进球数量特征
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 64场比赛,共145个进球,平均每场比赛进球 2.27个,其中,小组赛平均每场进球 2.10个,淘汰赛 2.75个。较上一届世界杯147个进球,平均每场比赛进球 2.30个,略有下降。纵观21世纪的 3届世界杯足球赛,包括 20世纪末举办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数量逐届递减。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中,以现欧洲冠军身份征战的西班牙队夺冠;在最佳射手争夺中,4名运动员分别来自 4强球队。这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进球数量的减少并非意味着比赛质量下降,而是现代足球比赛对时空间争夺日趋激烈的结果。
现代足球比赛取胜的关键,不是单纯表现在对时间或空间的争夺上,如追求快速而一味冲吊,或追求对空间的控制而一味的控球,而是表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控制、利用上。以巴西队、阿根廷队为代表的南美足球偏重于空间的创造和利用使他们止步于 8强;欧洲流派的代表英格兰队偏重于进攻速度,被具有巴西队影子的德国队淘汰。对时空间的充分、合理控制,使拉丁派足球西班牙队摘得桂冠。而同为拉丁派的第 18届世界杯冠、亚军意大利队、法国队由于队伍管理问题小组赛未能出线,也成为第 19届世界杯进球较少的一个因素。
3.2 进球时间特征
表 1统计数据显示,在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比赛中,除冠军争夺战中西班牙队依靠在加时赛中的 1粒进球取得胜利外,其余进球中,上半场进球 59个,占进球总数的 40.69%,下半场进球 85个,占进球总数的58.62%,下半场进球率明显的高于上半场。
表 1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时间统计一览表
以 5 m in为时间段来划分进球统计可以看出:上、下半场比赛开始后的前 5 m in和比赛结束前 5 m in进球较少,进球数分别占进球总数的 5.52%和 8.28%;6~10m in以及 36~40m in出现了进球的高峰,进球数分别占进球总数的 13.10%和 13.79%;除 11~15 m in这个时间段进球较少外,其他时间段的进球都较为接近。通过研究比赛录像可以看出,在半场比赛开始的前 5m in内进球最少,原因可能:一是,双方在不熟悉对方战术的情况下,进攻都比较谨慎,大都采用试探性的进攻;二是,半场比赛的开始阶段体能都很充沛,攻防双方对时空间的争夺最为激烈。
在巩固防守的同时,逐渐熟悉对方的攻、防战术,适应对方的进攻节奏的情况下,希望取得领先优势的心理使得在 6~10m in的时间段出现了进球高峰。而在紧接着的11~15m in的时间段内,由于前一时间段的进球使得防守更注意占据和控制防区的时间和空间,进球数量陡降。随着双方体能的下降以及对彼此战术和节奏的熟悉,进攻进入僵持阶段,在 16~35m in中的 4个时间段进球数大体持平。在 36~40m in半场临近结束时,攻守双方都想利用对方体能下降,快速深入对方腹地占据和控制稍纵即逝的空间,组织有效进攻打破僵局或扩大比分,所以出现了又一次的进球高峰。比赛结束前 5 m in由于体能消耗殆尽,而又迫于前一时间段失球,所以,更加重视对防区时空间的控制,使得进球数量降低。
表 2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组织形式统计一览表
3.3 进球组织形式
表 2统计数据显示,在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 145个进球中,定位球进攻进球 41个,占进球总数的28.28%,成为进球最多的组织形式。定位球进攻一般用时很短,进攻战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空间的争夺、占据以及控制上。研究比赛录像表明,无论是世界强队还是一般球队都非常重视定位球的进攻,定位球战术水平越来越高。定位球进攻战术成功与否已经成为现代足球比赛取胜的关键。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比赛中,西班牙队凭借角球淘汰德国队进入决赛;荷兰队依靠角球淘汰巴西队进入半决赛;韩国队的 6个进球中有 4个进球是来自于定位球的进攻。定位球进球表明了世界各队对定位球战术运用越来越重视,其训练水平和临场发挥效果越来越高[13]。
其次,快速进攻进球 36个,占进球总数的 24.83%,快速进攻成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又一种有效的进攻组织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去占据和控制一个最为有利的空间,这种在意想不到的方向、地点实现快速控制,是现代足球比赛中赢得攻防时空间技巧上最典型的体现和最高的追求[8]。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小组赛比赛中,德国队守门员利用球门球发动快攻,仅用 1次传球就率先攻破英格兰队的大门。比赛表明,快速进攻对时空间的控制具有绝对的优势,利用快速进攻进球已成为现代足球比赛的主要特征。相比之下,边路进攻和中路进攻可利用的时间更为短暂,创造空间也更为困难,其进球分别占到了进球总数的 17.93%和 19.31%。研究结果说明,现代足球比赛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时空间的争夺上,而定位球进攻和快速进攻的战术特点决定了战术本身具有赢得时空间的优势,代表了现代足球比赛发展的方向。3.4 进球射门方式
表 3统计数据显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 145个进球中,抢点直接射门进球 78个,占进球总数的53.79%。说明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各队的抢点意识非常强,能够在高对抗的情况下抢点射门,也顺应了现代足球对时空间争夺日趋激烈这一趋势。其中,头球射门有利于对空间的占据和控制,成为抢点直接射门的重要手段,也体现出现代足球比赛立体进攻的特点,接球调整射门占进球总数的 21.38%,接球调整射门进球比列也较高。在对方防守相对较宽松及进攻可利用的时间较长时,接球后调整射门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6]。在时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接球后的调整能够大大增强射门的力量、速度以及准确性,提高了射门的命中率。接球调整后使用右脚优势脚射门占接球调整射门总数的 67.7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调整射门对提高命中率的重要性。运球突破使进攻运动员赢得了短暂的时空间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射门的概率。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包括定位球直接射门进球数达到 6个,说明了现代足球比赛的进攻更加注重直接、有效。
表 3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射门方式统计一览表
3.5 进球射门区域
表 4统计数据显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射门区域 (图 1)分布特征明显。1区~8区的进球数占进球总数的 88.83%,成为射门进球的主要区域;其中, 3区、4区的进球数占此区域进球总数的 40.16%,成为射门进球的重要区域。9区~14区由于受到射门角度、距离的限制,进球数只占到进球总数的 4.2%,其中,9区、13区没有一个进球。
表 4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射门区域统计一览表
通过研究比赛录像可以看出,1区、2区进球较多,主要因为有 41.94%的进球来自于角球和任意球,其他区域这一比例则较低。7区、8区进球数占进球总数的18.88%,任意球直接射门进球占此区域进球总数的18.52%,说明远射在第 19届世界杯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研究表明,在足球比赛对空间的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射门进球的主要区域被压缩在两侧球门柱与罚球区顶角连线以及延长线的正面地带,球门区成为定位球进攻的重要区域,而远射则成为进攻的利器。在现代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中,能否把握此区域的射门机会,提高定位球战术的有效性以及远射精准性,成为决定足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
3.6 球进门区域
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球进门区域分布统计数据显示 (表 5),球进门区域 (图 2)数量由多到少顺序依次为:3区、1区、2区、9区、4区、7区、6区、8区和 5区。其中,1区~3区的进球数占进球总数的 59.43%,成为射门进球的主要区域;而 1区、3区的进球数占此区域进球总数的 78.82%,成为球进门的重要区域。说明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中,运动员较多的运用低射技术,且因 1区、3区守门员防守困难较大,射门效果显著,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中罚球点球 70%的进球为此区域进球。而 2区进球率较高主要由于守门员的判断失误,冒然出击,或移动到球门一侧以及近距离补射进球,这一比例占此区域进球总数的 55. 56%。被称为死角的 9区、7区进球较多,主要源于脚法精湛的远距离射门以及高超的角球战术配合的进球,远射以及角球在这一区域的进球比率高达 53.85%。研究表明,球门的 4个角由于守门员的防守难度最大,给进攻运动员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进攻空间,仍是最佳的进攻区域。
表 5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球进门区域统计一览表
3.7 进球属性
表 6统计数据显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中,地滚球和高球进球较多,进球数分别占进球总数的 26.57%和 24.48%。射地滚球给守门员救球造成的难度要远大于射空中球,因为地滚球除了会随时改变方向外,还很可能会被滞留、颠簸或打滑,从而增加守门员扑救球的难度[1]。而高球的进球中角球、任意球战术中利用头球破门得分占到了 31.43%,另外,远距离的劲射和弧线球射门也增大了高球的进球比例,因为射弧线球和劲射往往会加大守门员扑救球的难度,增加同伴跟进补射得分的机会,特别是向远门柱的射门更是如此[1]。
表 6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属性统计一览表
再者,反弹球进球比例较高,因为反弹球改变了球的运行轨迹,容易使守门员判断失误而进球。特别是距离球门较近的反弹球,在方向改变的同时,由于力量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增加了反弹球的进球比例。相比之下,由于守门员对低平球和半高球扑救相对容易,进球比例较低。
3.8 进球发动区域
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发动区域统计数据显示 (表 7):前场发动进攻进球最多,共进球 69个,占进球总数的 48.25%;中场发动进攻进球次之,共进球46个,占进球总数的 32.17%;后场发动进攻进球最少,共进球 28个,占进球总数的 19.58%。
从录像来看,前场是各个队伍拼抢最为激烈的地区,一旦失球,就地反抢、围抢,不失时机地组织进攻,凭借远射或通过制造任意球、角球实施进攻射门。中场是各队发动组织进攻最多的区域,各队都积极利用中场相对较大的进攻空间积极组织进攻,但因距离所限,一旦进攻进入前场,进攻空间就被大大封锁和压制,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瓦解,所以进球数量不及前场。研究表明,中、前场组织的进攻由于可以赢得较多的时空间优势,成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的最佳区域。
表 7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发动区域统计一览表
3.9 进球运动员位置
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运动员位置统计数据显示 (表 8):前锋进球 84个,占进球总数的58.74%;前卫进球 47个,占进球总数的 32.87%;后卫进球 12个,占进球总数的 8.39%。
表 8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运动员位置统计一览表
前锋进球最多,不仅仅是位置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在第 19届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中,各球队的前锋都表现出很高的技、战术水平。前锋不但门前捕捉战机的能力强,还具有精准的脚法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其次,前卫进球也达到了较高的比例,通过录像可以看出,前卫不仅协助前锋进攻,在很多的情况下,由于前锋吸引了较多的防守压力,前卫就充当起前锋的角色,实施射门进攻。这一特点体现出现代足球全攻全守的理念以及运动员技术全面、战术灵活的特点和趋势。后卫进球较少,且 75%的进球为角球和任意球进球,说明后卫在定位球战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全面型”足球为了控制某一区域的时空面,可以不受固定位置的约束参与进攻与防守,使得全队的整体力量和每个运动员的特点,都可在为控制时空间的争夺中得以充分发挥。
3.10 进球前传球次数
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前传球次数统计数据显示 (表 9):5次或 5次以下传球进球共 130个,占进球总数的 90.91%;6次以上的传球进球共 13个,占进球总数的 9.09%;这意味着在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每 10个进球中有 9个进球是凭借 5次或更少次数的传球获得的。在现代足球比赛进攻创造空间越来越困难,可利用的时间更加短暂的情况下,利用较少次数的传球完成射门,本身就赢得了时空间的优势,无疑会大大提高进球的比例。而 6次或更多次传球之后进球机会锐减[1]。
表 9 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前传球次数统计一览表
多次的传球无疑丧失了进攻所需要的时空间优势,导致进球效果不佳。研究结果表明,尽可能通过 5次以下的传球创造射门进球的机会,赢得时空间的优势,就意味着增大进球的概率。
4 结论
1.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有所下降,反映出现代足球比赛对时空间的争夺日趋激烈,拉丁派足球对于时空间的充分、合理的利用代表了现代足球比赛发展的方向。
2.2010年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下半场进球数高于上半场;半场比赛开始后的前 5 m in和比赛结束前 5m in进球较少,而在与其相连的 5 m in则出现了两次进球高峰。
3.定位球进攻和快速进攻这两种进攻组织形式成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进球的主要进攻形式。
4.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的射门方式以抢点直接射门的脚射为主,由于头球射门占据空间优势仍为进攻的利器,直接射门得分成为本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又一特征。在所有进球中,以地滚球和高球以及反弹球进球为主。
5.射门进球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两侧球门柱与罚球区顶角连线以及延长线的正面地带,其中,3区、4区的进球比列最高,而球门区则成为定位球进攻的重要区域,远射成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的一个亮点。球门的 4角区域仍是最佳的进攻区域。
6.中、前场组织的进攻成为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最佳区域。前锋、前卫的进球体现出现代足球全攻全守的理念以及运动员技术全面、战术灵活的特点和趋势。后卫在定位球战术,特别是角球战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7.第 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每 10个进球中有9个进球是凭借 5次或更少次数的传球获得的。
[1][英]查尔斯·休斯.足球获胜公式[M].杨一民,周毅,李飞宇,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4-95;249-250.
[2]戴汉东,戴进,李家新.第 16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情况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1):42-45.
[3]戴汉东,李家新.第 16届世界杯足球赛定位球进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2):35-37.
[4]龚智敏.第 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日、韩 3国足球队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8):44-46.
[5]黄竹杭.现代足球战术运用特征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3,13 (2):38-40.
[6][英]莱斯·里德.球队基本训练[M].王勇,郭科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3.
[7]毛卫国.第 15、16届足球世界杯赛决赛阶段远射技术运用情况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63-66.
[8]麻雪田,王崇喜.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7-58.
[10]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3-115.
[11]王良民,毛建盛.近两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特点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107-108.
[11]王建明,张向阳.2008年欧洲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各队进攻进球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67-74.
[12]许伟.2000年欧洲杯足球赛射门与进球情况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28-30.
[13]薛俊.第 17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各队进攻进球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7):32-35.
[14]薛俊.第 16届、第 17届世界杯足球决赛进球主要特征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4):58-61.
[15]肖进勇.吕健力.第 14—17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数量与射手特征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63-65.
[16]薛俊,王君,周毅.对“休斯《足球获胜公式》直接打法”的认识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73-75.
[17]尹怀容.现在足球比赛基本特征与规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7,33(11):7-9.
[18]张雪临,曹广海.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2):28-34.
[19]周毅.第 16届世界足球锦标赛进球进攻战术运用结构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39-42.
[20]赵宗跃,张晓磊.第 16,17届世界杯足球决赛角球进攻战术对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