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经典报道
2010-02-27
2004年3月16日 《经济新闻》3版《农村合作经济你成长我关心》
2004年3月23日 《经济新闻》1版《百川聚而成大海——各地供销合作社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2004年3月30日 《经济新闻》3版《期货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期待》
2004年4月6日 《经济新闻》3版《连锁让农村市场活起来》
2004年6月2日 《棉花导刊》1版《棉花期货交易开锣》
2004年7月8日 《合作金融》1版《增资扩股:且喜且忧》
2004年8月3日 《经济新闻》4版《“德农事件”给供销社带来什么启示?》
2004年11月30日 《经济新闻》1版《供销社:浓情换农情》
2004年2月17日
报道以专题形式,结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所作的工作报告,从农业产业化、社企改革、网络改造、开放办社等方面,记录和评述了2003年全系统以“四项改造”为重点,在为“三农”服务上创造出的辉煌成绩。
2004年5月18日—7月13日
按照“四项改造”的思路,当时基层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助农增收,逐渐化解历史包袱,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朝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转变。但是,基层社的改革和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层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为推动基层社体制创新,充分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本报推出《基层社体制创新》栏目,每期在介绍一个典型的基础上,从基层社的角度研究如何打造新型供销合作社,如何把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相融合,如何使供销合作社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系列报道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点带面,为各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可以选择的道路。
这一年,全国合作经济蓬勃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也迎来春天,我们紧密关注发展中的变化和亮点,关注“三农”、关注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优秀报道层出不穷;这一年,报社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003年《合作金融》、《棉花导刊》等专刊的陆续创刊,使《中华合作时报》作为行业媒体的专业形象更加突出,报社以专刊办报的方式,触角向社会经济多个领域迅速铺开。
2004年7月1日
曾祥华,一位普通的湖北农民,他在田间地头与总理不期而遇,他向总理的小小要求引发了一场遍布全国的测土施肥革命。《农资专刊》关注到这一新闻点的深层影响,派出记者实地采访曾祥华,提出“测土施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得到行业的呼应和支持,最终推动有关部门将“测土施肥”作为一项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来做。
2004年12月6日
2004年11月28日7时10分,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名矿工遇难。记者冲破层层阻力,深入矿难现场,从11月30日到12月2日连续3天一线采访,真实再现了矿难发生后当地高速公路、医院、陈家山煤矿的救援情况。
2004年7月22日—9月7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2004年4月至6月,先后考察湖南、天津、浙江、四川、江苏等省市供销合作社,指出供销合作社已进入了联合发展的新阶段。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深化“四项改造”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四代会”召开前,本报推出《真抓实干迎接四代会召开——先进人物风采录、勇立潮头谋发展》大型综合系列报道,树立和弘扬了一批典型人物和集体,在系统内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9月2日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的下发,全国除西藏和海南两省区之外,其余29个省市农信社全面推行改革。记者对这一沉淀着业内人士太多期盼的文件进行了详尽解读。
我们为行业及时敲响警钟
2004年12月8日 《棉花导刊》1版 《100亿元正在等待中蒸发》
当时全国各棉花主产区采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籽棉收购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但是多路记者在湖北、河北、新疆等棉区采访时敏锐地发现各地籽棉收购进度缓慢,棉农惜售,棉花加工企业惜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三路记者联合采写了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大量籽棉存放在农民家中,仅品级的自然下降就将使百亿元的收入被时间蒸发,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为当时的棉花市场敲响警钟,在业内反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