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经典报道
2010-11-02
1997年经典报道
本年度报纸采编内容上围绕“新”字做文章,加强新闻评论栏目建设,扬清激浊,针砭时弊,增强报纸的理性色彩和新闻的鼓动性、战斗性。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进一步关注供销合作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本系统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性报道;开办“成功营销”、“大地方圆”、“市场周报”等一批新栏目,并通过这些栏目,体现“农味”和“市场味”的版面特色;强化信息板块,建立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积极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切实适用的政策信息、产销信息、市场信息;搞好专题报道,定期推出农用建材、棉花纺织、农副土特产、餐饮旅游等专版。
1997年1月15日第1版《“雨中情”暖人心——盐亭县供销社“三下乡”活动见闻》
1997年1月31日第1版《壮举显本色舍身解危难》
1997年3月14日第1版《主渠道的地位不可动摇——全国人大代表谈农业生产资料保供稳价》
1997年6月18日第1版《三峡,有支女子背篓送货队》
1997年7月1日第1版《香港,归来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庆七一,迎回归”活动纪事》
1997年9月2日第1版《“专家下乡推广科技啦!”》
1997年9月18日第1版《太康县社“再就业工程”迈大步》
1997年10月2日第1版《洛浦县基层社建设有新套套》
7月23日起第1版
“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系列报道
这组报道就当时化肥价格下降这一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走访了化肥流通有关部门,撰写了一组关于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述评,为深化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出谋划策。
8月20日起第1版
“对部分供销合作社引导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调查”系列报道
为进一步探索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经营任务日益萎缩的原因,寻求巩固和加强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市场的主渠道地位的途径,总社派出调查组分赴部分省市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报记者随同调查团全程报道。
9月4日起第1版
“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专题
在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前夕,本报陆续刊登改革篇、服务篇、发展篇和精神文明建设篇系列述评,力图把全国供销合作社这几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1月28日起第1版
“对再生资源行业走出困境的思考”系列报道
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和采写,对再生资源行业亏损严重、经营阵地萎缩、收购量锐减等令人堪忧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解读,试图给出脱困良策。
我们追随劳模足迹
7月17日第1版
《“我还是相信正气”——记见义勇为的码头供销合作社职工赵冠华》
讴歌了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码头供销合作社职工赵冠华勇斗歹徒的义举,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反响。
7月10日第1版
《劳模夜市摆摊记》
文章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劳模徐桂英带领下岗工人在夜市摆地摊前后的心理活动和紧凑行动,充分发挥了现场新闻的特长,也体现了本报在报道形式多样化上的匠心独运。
我们深入农村市场
1月21日起第1版“开拓农村市场五省走笔”系列报道
作为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各级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开拓农村市场、繁荣城乡经济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本报派出记者深入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吉林五省农村进行调查,将这些地方各级供销合作社开拓农村市场情况采写了一组报道。一篇篇充满现场感的报道,深入浅出,折射出供销合作社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大有可为和潜在问题,为各级供销合作社和读者们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这也是本报策划这组大型报道的目的所在。
广阔的农村市场吸引了个体、私营、集体和国有等各类经营者,甚至外企,都在紧锣密鼓地行动着,供销合作社拥有各路商家所没有的多种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尽快地、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供销合作社能否在“百舸争流”的农村市场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