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美高考作文差异认识中美文化差异

2010-02-16四川李思遥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四川 李思遥

中国和美国的高考作文在作文命题、例证类型和文体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投射出了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对中美高考作文加以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

一、作文命题

在中美两国高考作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文学传统在作文命题以及考生作文风格上烙下的印记。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2007.江苏),《行走在消逝中》(2007.浙江)、《与你为领》(2010.广东)、《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北京),都有诗意化的色彩,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需要写作者“描绘生活之真、感悟情感之善、抒发心灵之美”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极佳的文采,也就一定要有浪漫主义的文风。以下文段,摘自江苏2007年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怀想天空》,作者在为写爱心歌手丛飞作铺垫:

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蓝,不知是人们的爱点亮了天空,还是天空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爱。一个人的天空 在这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生活着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爱筑起了一个舞台,用这个舞台的所得为那些失学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9年1月的高考(SAT)作文题:计划性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吗?请写一篇文章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Does planning interfere with creativity?Plan and write an essay in which you develop your point of view on this issue.)这个命题可以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写:计划性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或计划性不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命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考生必须二选一进行阐述。它同样也要求考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素材,但其目的不再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是为了支撑论点。很难想象美国考生用像那位江苏考生一样的抒情的语调尽力铺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正如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所写:“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评介,命题都比较中性化,注重理据,不求立意与情感抒发,不涉及道德的评判和品质的考验。”②从以上的作文题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作文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题目宽泛、对文采要求高;美国的作文题目具有思辨色彩,题目明确、对思辨能力要求高。其原因便在于中国的文学具有悠久的浪漫主义传统,这一传统通过许多瑰丽的诗词歌赋一直延续了下来。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受古典哲学和近代理性思潮的影响,文学向来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而美国的文化偏向实用主义,也就造成了其高考作文会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二、例证类型

由于各自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不同,中美高考作文中援引的例证类型也有很大区别。

以下文段,摘自2009年广东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在中国的高分高考作文中,时常会出现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一两千年前的古人的话来增加文采,支持自己的观点。援引的例证不嫌老,越是年代久远越显得积累深厚。而在美国高分作文中,从不会看到《圣经》、古希腊哲人的话语,就是十六世纪莎士比亚这样的西方最伟大的作家也不会有人引用,甚至本国的著名诗人如弗罗斯特(Robert Frost)、艾略特(T.S.Eliot)的诗句也从不出现。我们以一篇SAT作文为例,该作文的题目是:“对于成功来源于失败的说法,你的看法是怎样的?”(What is your view on the idea that success can begin with failure?)该作文第一段举出了三个例子:美国国父们起草宪法时从邦联条款的失败之处吸取了教训;谷歌从竞争对手的受挫中避免了错误;罗德·约翰逊从自己失业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创建了招聘公司。这些论据无一不是企业以及历史中的实例,美国考生不会引用“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成语,而是通过实例让事实说明问题。在各类题目的作文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例,如1929—1933的经济危机和美国文学名著《伟大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的经历,不过最老的例子也只能追溯到14世纪左右的英国国王。

中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重传统,重文化传承。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加之又重实用主义,因此作文援例会偏向于当代的历史和人物。同时中国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人们的文化背景较为一致,而美国是个多文化交融的移民大国,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过去的文化历史背景无法统一。基于这两点,中国的眼光往往是向后的、怀古的,而美国的眼光则是向前的、面向未来的,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引用例证的风格。

三、作文文体

中国高考作文对于作文的结构没有明确的要求。通常作文命题是发散式的,考生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挖掘,也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问题。考生的体裁可以是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或者混合型的体裁。所谓“行云流水”般的作文多半是结构松散的,然而这被认为是流畅的好作文。如2010年上海高考材料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文体就层出不穷,议论、小说、童话,什么都有。又如2010年四川的高考作文题:“几何学上的那个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正是无数个点形成了无数根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请根据联想作文,自定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这一题目乍看令人摸不着头脑,而细想又能想出很多的角度,能够呈现出多种题材多种文体的作文,而这种题目在中国高校的老师眼中便是好题目。

而美国高考的高分作文多半是典型的议论文,常常在结构上是严谨的。全文的主题句多半出现在第一段落里,其余的每一段落的第一句也通常是该段落的主题句。最后一段有对全文的总结。这一结构是十六世纪英国散文家培根所开创的。培根同时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散文中表现的严密的逻辑结构给予后世英语散文以深远的影响。上文引用开头的那篇美国高考满分作文就是一篇典型议论文,主题句出现在全文第一句,第一段罗列出了三个例子,而后面几段分别对例子加以阐述,最终总结段再综上所述,结构严谨而明朗。

这一区别再一次印证了两国文化对各自作文在内容上的影响。中国文化是浪漫的、审美的,注重性灵的表达和内心体验的抒发,文字是这样,绘画也是这样。美国文化有质疑权威、独立思考、批判现实的传统,这种理念也深深地植入到了高考作文中去。

四、总结

中国作文的关注点是道德和情感,表现的方式倾向于审美的、文学性,浪漫的。美国作文的关注点是批判性思维和对现实的独立思考,表现的方式是逻辑性的、分析性的、思辨的。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优良部分的同时,吸收美国高考的长处,文字训练与思想训练并重,积极引导鼓励考生放眼世界,纵论古今,思考社会与民生的现实问题。只有具备了对现实和人类社会的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年轻一代才能够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世界的先导。

中美作文命题的差异是由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不同的文化氛围是出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水平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只有进一步交流才能互相取彼之长。

[1]李付前.裴冲.描绘生活之真 感悟情感之善 抒发心灵之美——回眸2008年山东高考作文.

[2]王敏勤.新课程怎样讲课评课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