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分析及开发对策
2010-02-25蒋亚儒夏彩云
蒋亚儒, 夏彩云
(1.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2.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言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和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已不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据此,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农民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对发展的贡献远比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重要.因此,要实现陕西经济迅速而持续的增长,关键在于加快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
1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分析
1.1 整体素质偏低
1.1.1 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陕西是我国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陕西农村人力资源丰富,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 762万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2 178.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7.9%[1].虽然陕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陕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06年,陕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状况显示:文盲或半文盲占7.0%,小学程度占26.8%,初中程度占52.1%,高中程度占12.5%,大专及以上的占1.6%[1].统计表明,陕西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仍占85.9%,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很低.因此,陕西农村劳动力综合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人的生产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阻碍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1.1.2 整体科技素质水平低
农民的科技素质通常是指农民所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反映在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上[2].农民缺乏文化知识,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渗透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现行农村教育筛选上的高级人才绝大多数离开了农村和农业,而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这样就造成了数量供给充裕而科技素质低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陕西省虽然是教育大省,但农业科技人员却很少,对农村、农业的技术支持很不够.目前,陕西农村各类从业技术人员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统计(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http://www.sxzys.gov.cn/arts.asp?id——185.
由表1看出,陕西农业技术人员总共5.13万人,仅占农村从业人口的0.459%,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更少.虽然关中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比陕北、陕南都多一些,但总体上来说陕西农业技术人员非常匮乏.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农民相关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对农业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科技素质偏低,无疑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严重制约了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1.1.3 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陕西农村的农民思想道德观念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人停留在温饱的水平上不思进取,缺乏改善生活境遇的长远规划和打算;二是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不少人热衷于烧香拜佛,大办丧葬,还有的误入非法宗教的泥潭难以自拔;三是不少恶习死灰复燃,有的沉浸在打牌赌博之中,荒废了主业;有的不务正业,为患乡邻;还有不少年轻人既不愿务农耕田,又不愿进城务工,无所事事等.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
1.1.4 经营管理素质较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素质差,市场意识淡薄,加上农村信息比较闭塞,很难准确及时了解把握市场动态.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一些因管理问题破产的农村生产经营者赔本返贫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固有的保守意识.
1.2 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1.2.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
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建国初期为了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它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人为地将公民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事实上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有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3].这种体制使城乡发展严重脱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然存在.城市集中和垄断了大部分工商业,资金、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难以甚至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等级身份制下农村居民在就业、教育、迁徙、卫生保健等各方面的权利没有保障甚至被剥夺.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培育.
1.2.2 农村农民接受教育严重不足
农民接受的教育主要包括政府投资的教育、农民自身投资的教育和二者接合的教育.
多年来,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承诺.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4].陕西属于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投入农民教育的资金就更少了.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5%,以色列甚至高达12%,生均教育经费达4 000美元,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也达到3.4%[5].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虽由中央转移支付,但据陕西省多数县市反映,弥补不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的缺口.由于经费不足,陕西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十分艰难,要改变办学条件更是困难,教师待遇不但相对较低,而且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样必然要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下,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很小的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又很不均衡,一部分农村青少年不能得到应有的受教育机会.同样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拨款和教师工资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与适龄人口的匹配不相适应.统计数字显示[6],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城市人中占总人口不到40%;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可见,中国农村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先天不足,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也就在情理当中.
个人或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投资主体,但农民的低收入和教育的高收费制约了农民接受教育投资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如表2所示.
表2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元)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局2008年资料.
由表2看出,陕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2007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4 735元扩大到8 1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4.6%,比2002年缩小0.6个百分点.这使得农民消费支出的大部分只能用于基本生活用品支出,而且,我国的教育费用又在不断上涨,严重地削弱了农民对接受教育的投资能力.
2 加快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应该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地区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农民也要转变观念,加强自我开发.省上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发陕西农民的思想觉悟和学习积极性,变要农民开发为农民要开发.只有广大陕西农村人力资源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更高、更深的开发层次,才能实现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2.2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
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农村的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用外部力量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其中的主体力量就是政府.因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性决策能力,在宏观层面拥有并有权调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只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当前,陕西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织和领导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这主要是由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发展工业,农村与城市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客观上要求政府应发挥好主体作用,促使城市强者在法律的框架内自由发挥其创造性,给予农村弱者更多的保护,特别是为农村弱势人群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决定了政府在其中应起主体作用.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应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使人力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相协调,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要自始自终参与其中,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齐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只有这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见实效,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发展[7].
2.3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改革教学内容
我省农村人口众多,现有的义务教育存在许多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与农村现实严重脱节,一些未能升学的学生离开学校之后无法与陕西当地现实情况相适应.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必要的.在农村,应该为儿童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提供能够适应他们将来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因为农村的经济文化资源有限,整体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基础教育的质量比较低,在农村实施一般普通教育,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大多数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能够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对于农村的青少年来说,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是为他们提供将来能够谋生的实际技能,包括在农村和进入城市发展过程中比较实用的各种技能.在陕南和关中的永寿、长武等农村贫困地区,一些儿童和青少年之所以辍学,或者不愿意上学,常常也与这种学习的东西与他们将来发展没有实际联系有关.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得当,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化满足农村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学生看到学习的实际用途,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8]. 对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革,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可以从根本上加快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将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1] 陕西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田玉敏.天津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分析及开发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9):299-304.
[3] 周德群.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反思及走向分析[J].理论前沿,2009,(3):28-29.
[4] 吴 晶.2008年教育投入占GDP总量3.48% 仍未达到4%目标.http://news.qq.com/a/20091120/002398.htm[EB/OL],2009.11.
[5] 姜居波.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路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8):115-117.
[6] 梁发芾.教育公平是正常社会流动的前提[N].中国青年报,2004-8-12(A2).
[7] 舒永久,何 宇.农村人力资源整合的认识论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3):274-277.
[8] 李 艳,李双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合理性研究文献述评[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