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市场机制”,规避中美交恶
2010-02-21
刘亚伟
2009年12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亚特兰大为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剪彩时表示,中美关系不仅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今后50年和100年可能都是。
中美关系最近出现了坎坷。与以往不同,过去中国对美国的“反华行径”多有道义上的指责和政治上的批评,这次突然提到了要以“市场行为惩罚美国”。有学者提出要把不遵守中国法律的美国公司从中国赶出去,要制裁美国参与对台军售的企业,更有很多网民提出中国应考虑抛售美国国债。看到中国精英咄咄逼人的态势,一位多年关注中国和东亚事务的专栏作家菲利普·博林在《纽约时报》撰文,说中美如果真打市场仗,中国不一定能赢。他在题为“谁更需要谁”的时评中写到,“谁都不希望打贸易仗,但是,如果真打贸易仗,美国远比一个半现代化的、并依赖国外市场和技术与投资的中国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
博林的话说得难听,但是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经济的起飞得益于国际市场和经济秩序。中央党校前副校长郑必坚早在2005年就指出,“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颠覆它。”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起飞主要依赖的是外资的引进、国外市场的畅通和接受国外经商和技术创新的方式。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和投资国之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2009年中美贸易总额在3000亿,中国攥有的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近1万亿,中美之间每天人员往来超过5000人次。可以想象,中美冲突升级,肯定是两败俱伤,但中国可能会受到更大创伤。而且,说来说去最终伤害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美国经济低迷可以改变一个政党在国会的多数席位,但不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动乱,而中国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增长一旦因冲突受阻,有可能引发的国内后果会比美国更险峻。
当然,中国与美国的竞争不仅仅是在经济市场,也涉及政治市场。经济与政治总是关联的。中国是这样,美国在奥巴马就职后中美关系一度出现新气象,人权和达赖暂时被束之高阁。但华盛顿的新外交态势很快就受到一些人的责难,一是中国对美国的示好并没有足够的“回报”;二是共和党人开始拿中国说事,攻击奥巴马对中国软弱无能。此外,中国经济比较顺畅的复苏,美国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媒体关于中国崛起的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国对美国金融和气候政策的严厉批评都引起了美方的反感。而为了以防在今年的中期选举中在两院丢失更多的席位,民主党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政策,对华政策自然也在其中。
此外,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领导人多少有些天真地认为,与中国的市场交往和交融最终可以导致中国出现他们希望的变革,让两个国家不仅实现经济的一体化,也实现在政治多元化下的价值一体化。对这样的前景,中国并不认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在中国人自己看来“政治市场”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但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时间表,先改什么后改什么,中国人按照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摸索。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是很难按照美国人的要求去做的。
对美国人来说,中国的改革还不够快,还不能承认中国是“民主国家”。虽然美国的经济危机由多种因素造成,包括华尔街的贪欲和政府管理的松懈,但是拿一个政治制度与自己不同、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的中国说事更简单、直白和有效。中美关系要走得稳,双方未来恐怕都需要考虑到对方对此的感受。
总而言之,中美关系无论怎么看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谁也离不开谁,打经济仗 对世界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华盛顿和北京的领导人要管理好这一关系首先不能让双方的共同经济市场受到冲击。其次,了解对方的政治市场,调整心理预期,改进自己的机制和运作,可以更好地保护双边经济市场的顺畅和双边关系的稳定。
“市场”可以改变一切。如同卡特总统所说,30年里,中国变了,美国变了,世界也变了。今后50年到100年,只要中美不断改善“市场”机制,中美就会是和平与繁荣的,世界就会是和平与稳定的。▲ (作者是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