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突围,从这里上路
2010-02-21程香
程 香
德化面临的这一场“文化突围”已迫在眉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中国沿海出口城市将一起经历的阵痛,如何在这次突围中把握时机,转型也好,升级也好,绝不能是喊喊空话了。
作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陶瓷产地,德化整个陶瓷产业还是以加工、模仿为主,产区还是“加工区”而不是“文化区”。
国际名瓷的成功之法
德化,是中国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就与江两景德镇、湖南醴性并称为三大古瓷都。德化瓷品生产已经历了两个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800多年前就通过泉州港输入世界各国。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时至今日,除了艺术瓷,在德化尚未诞生一家高端定位能山口企业,大部分企业以低廉的原材糊和廉价劳动力为唯一盈利点,将瓷器“贱卖”。
“浪费大量优质的瓷土,做的却是一次件小工艺品,用完一次就变成垃圾了。”德化陶瓷学院张南章副教授十分痛心。与之相反的是,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可以用最少的瓷土实现最大的租润。张教授举了个例子:
“在两班牙乡间,三个兄弟创造了‘雅致陶瓷品牌。雅致用的泥巴没有德化的好,但是它有150多人的设计团队,同样一斤瓷土,我们德化做的卖20块钱,雅致做的可能就卖到2000元,甚至2万元、20万元。在他们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雅致用陶瓷烧的品牌名车,可能比实体车还贵。在雅致的专卖店,有售价超过十万元的瓷器,十万元的瓷器是什么概念?就是我们德化工厂要做满一个集装箱的瓷器。”
雅致全球员工只有2000多入。但是它一家的产值,有可能超过德化一个县。德化最大的陶瓷企业,一年做不到5个亿,但是员工却要几万人。
无需再罗列出一长串对比数据,德化面临的这一场“文化突围”已迫在眉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中国沿海出口城市将起经历的阵痛,如何在这次突围中把握时机,转型也好,升级也好,绝不能是喊喊窄话了。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突围成功的企业,也许可以幸运地成为“500强”或者上市公司。依然坚守老传统,依靠密集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企业,有可能不久后被淘汰。
“德化陶瓷经历了残酷的竞争,如果最后剩下十七、八家的时候,也许就响当当了。”张教授的这句话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但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是到了文化突围的残酷历史时刻了。寻找文化突围的路径
在德化接近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们在县委报道组的引导下,拜访了数十家太大小小的企业、作坊,企业家们起初对我们提出的“文化突围”的概念还十分模糊,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当提起“品牌”、“营销”、“创新”时,所有人都表示认同,也有人实际上已经踏上了突围之路。
德化县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国唯一的日用瓷上市公司冠福家用,很早就开始了终端零售渠道的突围。
历史上,德化陶瓷就是做外销的居多,产品远销海外。如今德化县的陶瓷行业中仍然有90%在做外销。但是冠福公司却一直钟情国内市场。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起,冠福林家父子就一门心思扑在了国内市场上。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而冠福家用却是一路走好。
冠福家用早在1999年便创立了“五天分销”的销售模式,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公司总裁林文智介绍道:“很简单,我们中国是5天工作日,就是国内从下订单到产品配送到位,我们只需要5天时间。我们从销售起家,同时也要在制造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巩固我们的销售能力。销售模式才是冠福最有优势的地方。别人有产品,但是没有我们的渠道。”
十年来,冠福公司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武汉、广州等各大中城市建立全国性的以“五天”为统‘商号的43家特许分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产品进入全国800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卖场以及其他批发市场。在上海建设占地130亩、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陶瓷、玻璃竹木用品城,海克瑞斯酒店用品城,以及智造空间旗舰店等系列家用品全国分销总部。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家乐福等,在美国、加拿大,只要有华人超市,就有冠福的家用产品,不论是批发的渠道还是供应的渠道,乃至于零售渠道,都已经建立了相当的网络,这是国内外采购商所无法忽视的。
与冠福家用不同的是,德化另一家很“红”的企业“富贵红”走的是品牌营销之路。
富贵红掌门人徐少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贩卖陶瓷,但受困于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资金支持,当时的德化陶瓷知名度也非常有限,在外摸爬滚打十年,徐少东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德化,研究红釉烧制技术。
2004年,徐少东烧制出第一件红釉艺术瓷,创建“富贵红”品牌,开始迅速走红。“仿佛是一夜之间,德化到处可见红艳艳的瓷器,富贵红瓷器甚至上了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富贵红的广告牌到处都是,徐少东也开始一年买一部新车。”一位德化当地人这么描述富贵红的崛起。
此外,德化近两年冒出的“展厅经济”效应也不容忽视。展厅经济的佼佼者“三德陶瓷”董事长曾宪炎在接受本刊访问时表示,三德的核心竞争力是将德化陶瓷精品、德化悠久的陶瓷历史,以及现场陶艺制作体验,集中汇聚在展厅当中,形成一站式购物体验。
三德自开放营业以后,每日接待大量游客、客商等,成了德化的一个旅游景点。三德展厅也成为政府部门宣传德化的一个窗口。“县委书记很满意,连续三天都带客人来参观。”工作人员介绍说。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有一套著名的“6+1”理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等这6大块是软环节,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大物流”的概念。这6大块加上“I”的制造,就构成了整条产业链。
如果将这套“6+1”理论,加上品牌营销的运营、陶瓷技艺的创新,是否可以看做是“文化突围”的具体内容?尽管目前尚无人能给出结论,但德化陶瓷正在踏上的文化突围之路上,品牌建设、创新能力、研发设计,以及终端零售,是每一个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需要逐一突围的。
突围路上仍充满荆棘
在德化采访中,我们常常见到迷茫困惑的眼神。要突围,要创新,是人们都认可的观念,但是如何突围,怎么创新,却要面临一个个难以攻破的难题。
“同质竞争”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恶性循环问题。据分管陶瓷产业的德化县政府副调研员黄发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德化陶瓷可以用“两高一低”来概括:高消耗,高污染,低价格。大家都不愿开发新产品,跟风模仿风气盛行,市场陷入无序竞争状态。
2000年以后,渐渐出现一些创新突围型企业,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但是2008年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又让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低价竞争。”黄发建说。
而到了今天,在德化街头,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