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都的三次突围

2010-02-21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德化突围瓷器

程 香

几度突围,几番涅槃,德化陶瓷如今正面临一场以注入文化元素带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文化突围”。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对西方人来说,是一年当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对德化人来说,圣诞是他们的瓷器最好销售的旺季。在西方,家家门口装饰的圣诞树上,挂着彩灯、五角星,以及德化出土的工艺小瓷,每当风一吹过,来自德化的声音就开始叮当作响。

不过,德化瓷到西洋,并不是自古长存的,漂洋过海,也曾经历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德化陶瓷发展至今,经历了繁荣与衰败,从出口到锁关,从封闭到恢复出口,从柴烧到电窑到天然气,德化经历了几次生死突围,如今,德化正面临一场迫在眉睫的“文化突围”。

国际突围——曾经的耀煌

据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黄忠杰介绍,2010年,是德化瓷器外销300年历史纪念年。追溯德化瓷器出口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7世纪,德化瓷就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欧洲人对中国陶瓷的认识,不是从景德镇开始的,而是从德化开始的。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在福建德化的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在西方有“中国白”的美誉。

黄忠杰介绍,几个世纪以来,包括英、德、法、意、瑞士、荷兰、日本在内的国家,对德化瓷器都极为推崇,德化瓷器被视为贵族的象征,人们以拥有德化瓷器为荣。明代末期,一代大师何朝宗的作品在欧美广为流传,何本人也被“当做神一样崇拜”,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1400多件何的作品。

17世纪,德国有位奥古斯都大帝对德化瓷器的喜爱达到了疯狂程度。因战争原因,明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福建锁关,瓷器中断出口,欧洲出现“白瓷荒”,白瓷比黄金还珍贵,而奥古斯都大帝实在是太喜爱白瓷了,买不到,怎么办?于是,他请手下巫师、工艺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中国白。终于,在1710年,他在德国小镇迈森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白瓷窑,自此,“欧洲瓷器史开始了。”黄忠杰说。

市场突围——恢复出口

民国初期,明清以来兴盛的德化陶瓷开始衰退,“闭关锁国”政策下,外销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得到较为长足的发展,外贸出口逐渐恢复,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业发展迅猛,现有1100多家陶瓷企业,出口贸易量节节攀升。1985年,德化陶瓷出口额为12002万元,1990年为6500万元,2001年达29.02亿元,2008年实现陶瓷产值68.958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3%。

而追溯这段恢复出口的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位德化商人温克仁频频被提起。德化陶瓷学院张南章副教授评价他“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前,德化有两个国营陶瓷厂。即陶瓷一厂和二厂,面向的都是国内市场,生产的日用瓷有一半卖不出去。

改革开放后,有一些小型的公社出现,其中有个第五瓷厂,温克仁时任厂长。1985年,温从广交会上得到灵感,既展销自己的产品,又选购别人的样品。同时结识了几位经营陶瓷生意的外商,带回了部分订单及图片、样品。

在德化,文化转型并非“空穴来风”。自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就提出了“传统瓷雕精品化,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发展道路。

1985年7月,温克仁自己出钱,到西欧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考察,结果找到了商机:他发现西欧家庭喜欢在窗户上放置花瓶,用来插鲜花,几乎每个窗户上都能看到花瓶。同时,电有很多日常用具是瓷器。

回来以后,温就开始做一些瓷器来尝试,响亮提出:“日用瓷工艺化,工艺瓷日用化”的发展方向与决策,根据西方人的民情风情、艺术爱好、生活需要,创新设计生产一批又一批镶花小花瓶、花篮、花插,西洋少女、芭蕾舞女、月下情侣、滑稽小丑、圣诞老人等各种小缸壶盒盆等小日用品,博得客商青睐,大量畅销欧美市场。

温克仁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走出国门,将德化陶瓷带进世界的重要人物,此后,出口工艺瓷被人们称为“西洋工艺瓷”,这种称呼延续至今。温克仁也因此被称为西洋工艺瓷之父。

“在改革开放后的德化陶瓷史上,温克仁应该被写下重重一笔。”张南章副教授说,“正是因为陶瓷外销的恢复,带来了德化近代20多年的繁荣。”资源突围——“林瓷之争”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德化瓷器均是用柴木烧窑而成,改革开放后,大量陶瓷企业诞生,出口规模大幅增长,用柴烧窑已经严重破坏森林环境,许多山上已经无木可砍,原材料面临枯竭,“林瓷之争”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据统计,1982年,德化陶瓷厂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不过亿元,可年消耗木材多达10万平方米。当时有专家测算,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

“与那时陶瓷厂堆的木料塔相对应,周边山头都光溜溜的,连马尾松都被砍得只剩树梢的最后三个枝丫,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尘。长期下去,山秃了,空气混浊了,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谈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觉十分痛心。

如今再放眼德化,到处青山绿水,景色宜人,一条护城河蜿蜒而过,河水清澈。据德化县政府副调研员黄发建介绍,今天的德化已拥有77.4%的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占泉州市的52%。

这一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德化人将它归功于一位名叫邱双炯的县领导。

1977年,当时在任的德化县委副书记邱双炯,陪同中央来的领导视察德化,视察路上,那位领导见德化还在用古老的烧柴技术制瓷,就信口说了一句:“有没有可能用别的燃料代替木柴呢?用电试过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后,邱双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研制以电代柴的实验中去。

1981年3月,德化成立节能办公室,组织了若干名科技人员和15万元资金投入到电窑技术攻关中。经过3个月的攻关,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

这一技术改革的成功与推行,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让陶瓷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也使长期以来的“林瓷之争”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并顺利地过渡到后来石油、液化气的敞开供应时代,实行电、油、气并用烧瓷。

几度突围,将德化陶瓷挽救于生死关头。而今天,德化正面临着一场似乎更具挑战的“文化突围”——这正是本期封面故事关注的核心。

猜你喜欢

德化突围瓷器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中国的名牌瓷器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极速突围战
高傲的瓷器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