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点

2010-02-18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性技术型大学

论点

关于大学文化个性

大学文化个性表现为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首先是生成思想——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主导性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方向,决定了一所大学生成的是何种性质的思想。其次是形成制度——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规范文化行为对于行为的主体而言,具有约束的效力与意味,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保证了大学中的人群日常生活行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他们对一种文化个性的认可,也是被认可的文化个性在行为方面的体现。再次是养成习俗——大学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意味着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经过重复而固定下来,并变成一种大学师生群体的需要。最后是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集体无意识沉淀意味着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而集体无意识作为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也在影响着思想的生成。

摘自《江苏高教》2010年第四期 王文燕《论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关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观

职业性和教育性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设定了边界,通过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进行研究,可确立一种合理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观。(1)职业性取向。职业性取向追求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的职业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性便成为必不可少的特征。(2)教育性取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教育性价值取向自然就是这种集真善美品格于一身的“本真的人”,这是我们对教育性价值取向的一种界定,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追求只能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实现。(3)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的价值取向。职业性与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价值的两级,无法强行将二者从其原初状态中剥离开来,偏执于职业性或教育性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都有悖于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既不是纯粹的职业性取向,也不是完全的教育性取向,而是一种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的取向。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四期 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关于职业教育的“和合”观

“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和合”既是一种理论思想,又是一种战略思想。融合两种思想,引入经典的战略原理,可以构建一套全新的职业教育“和合”战略模式。(1)校企和合——木桶战略。校企和合战略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经济学领域的资源依赖论和木桶原理。(2)校际和合——大雁战略。校际和合战略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经济学领域的综合集成理论和大雁原理。(3)质素和合——马太战略。质素和合的理论依据源于经济学领域的 “马太效应”原理。(4)神形和合——蓝海战略。职业教育领域由两种海洋组成: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已知的状态;蓝海代表职业教育的未来,是未知的状态。蓝海战略既是一种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将蓝海战略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对于突破我国当前职业院校同质竞争激烈的现状,开创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大有裨益。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五期 刘淑芳,周明星《走向和合:“后危机”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维》

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研究

“区域职业教育”可理解为:在一定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共性特征突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空间单位内的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研究”可理解为:以区域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有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区域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是:(1)有助于了解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差异,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3)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解释力,凸显职业教育研究的价值;(4)有助于强化本土问题研究意识,催生原创性职业教育研究成果。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十三期 张胜军,马建富《区域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与方法》

关于技术型人才的智能特征

根据人才结构理论的分析,我国制造业的人才主要有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所谓技术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与传统制造业人才需求相比,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应具备如下智能特征:第一,学历层次高移。随着高新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技术岗位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第二,技术理论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制造业技术的智能含量,使制造业技术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需要技术型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维护、保养、改进与创新。第三,体现复合技能特征的能力结构。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因而也就必然对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综合化的要求。第四,强调技术创新素养的素质结构。技术型人才的创新素养是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智能特征,也是决定制造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十九期 杨若凡,史铭之《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及其培养路径》

关于灵商

20世纪人类对智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大体上有:(1)传统智力理论,以智商(IQ)为典型话语;(2)斯滕博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情绪智力理论(EQ);(4)心灵智力或灵魂智力(SQ,简称灵商,也译为精神信仰智能)理论。埃蒙斯指出,灵商是一种恰当使用心灵资源促进日常问题的处理和目标实现的能力,可以通过个人目标与动机来探析人的心灵。灵商有五个组成部分:一是超越的能力;二是进入意识高级阶段的能力;三是将日常活动、事件及关系与神圣感联系起来的能力;四是利用心灵资源解决现存问题的能力;五是践行美德(如宽恕、致谢、谦恭、同情)的能力。根据佐哈和马歇尔的研究,高灵商的人可能有如下特点:(1)能够灵活变通;(2)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3)能够面对、战胜与利用苦难;(4)具备被想象和价值所激励的生命本质;(5)具有服务意识,不愿引起不必要的伤害;(6)对生命持有整体观;(7)表现出自然的适应性;(8)寻求“为什么”之答案;(9)具有场独立人格倾向。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五期 刘风娟,宋广文《“灵商”培育:为成人教育开启新的“智慧”之窗》

(逸 公辑)

猜你喜欢

教育性技术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外功还是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