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
2010-02-18马金凤
马金凤
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
马金凤
玩是幼儿的天性,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幼儿的最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探索生活、体验生活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以游戏手段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游戏中既要重视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结果目标,更要重视幼儿获得主体性体验的过程目标。实践证明,教师树立整体的指导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捕捉契机,渗透整体发展目标。
1 隐蔽性的策划
幼儿园的游戏是比较有组织、有规则的,是经过教师策划的。这些策划,安排在游戏开始时,要不露痕迹,否则会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兴趣。
如幼儿在玩建筑游戏时,教师抱着一个“娃娃”对幼儿说:“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抱来一个小娃娃,小娃娃玩累了,要睡觉,咱们给他搭张小床吧。”然后教师边搭边说:“你们看,先放一块长方形的积木,再在这一边放一块方积木,在那一边也放一块,娃娃的床就搭好了,娃娃可以睡在上面了。”教师采用游戏的口吻,边解释边示范,交代了游戏的内容,自然地引导幼儿观看,调动了幼儿游戏的兴趣,积极为娃娃“搭床”。
又如在活动区,教师布置了两个布娃娃分别在雪花片滑梯和百变积木滑梯上玩的情景,许多孩子被吸引。教师说:“你们想和娃娃一起滑滑梯,是吗?”幼儿说:“我们自己来造。”教师又问:“你们想造什么样的滑梯呢?”这时,有的幼儿说想造大象滑梯,有的幼儿说想造螺旋形滑梯,等等,这样隐蔽性的策划方式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促进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2 自然性的投入
幼儿玩的游戏,教师投入一定要真切、自然、尽情,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使幼儿忘却你是老师,而把你当做他们其中的一员。如在玩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教师扮演“乘客”,有礼貌地向“售票员”购票,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等。幼儿看见老师当乘客也特别高兴得来乘车。由于教师自然的投入游戏以及榜样的作用,其他乘客也格外懂礼貌了,对幼儿的礼貌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在游戏进行时,兰兰对老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乘坐你的汽车,好吗?”兰兰连忙点头。“公共汽车”完成了,她高兴地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的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教师把“车”放在桌上点点头,说:“这辆车还真牢呢,太棒了!我下班一定乘你的车!”兰兰十分高兴。
这里教师为什么要渗透技能的要求呢?原来在前次游戏中,教师观察到这位孩子曾因为作品结构松散而心存遗憾,这次,幼儿提出游戏主题后,教师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时渗透“造得牢一点”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提高结构技能,有助于幼儿获得强烈的主体性体验。
另外,幼儿在游戏时,许多好的品质和坏的思想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游戏中争抢角色,不遵守秩序上下车,等等,此时教师自然地投入到游戏中不仅可以起到表率作用,还可以纠正幼儿的不良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比在正式的教学中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3 潜在性的导向
引导幼儿做游戏,实则是“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教育幼儿,这种“教”是潜意识的。如思思在玩构建眼镜时没能围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除。此时,教师立即介入,适度点拨指导:“呦,这副眼镜框马上就要做成功了!”思思说:“老师,眼镜框我搭不好。”教师说:“你和我一起试试看,好吗?”思思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教师说:“思思,我们再加几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说完,递给他两片雪花片,果然镜框围合成功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笑着对老师说:“成功了,成功了!”当他将“眼镜”戴上朝四周观望时,教师又介入了:“思思,这副眼镜太好了,让我也戴一戴,行吗?”思思说:“行。”
这一案例说明当幼儿因技能困难影响游戏时,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探索、共享成功喜悦的互动过程,间接地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培养了幼儿的坚持品质,同时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4 延伸性的组织
教师如何自然地结束游戏,又让幼儿继续处于游戏之中,使幼儿怀着更大的兴致去迎接下一次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结束游戏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戏院”游戏结束时,教师说“听说你们明天演新戏,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我明天想看,你们能预售我一张票吗?”这一下引起许多幼儿要买预售票。于是,扮演剧院叔叔的幼儿去拿票,卖给大家。虽然票是假的,可是幼儿们把买到的票都小心翼翼地交给家长说:“不能丢了,丢了,明天就看不成‘小蝌蚪找妈妈’了。”游戏结束了。但是由于教师将游戏延伸到了明天,使得幼儿对明天的游戏充满欢乐的期望。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地策划、投入、导向、组织、发挥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促进过程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邢台矿幼儿园)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