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问”

2010-02-18侯丹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着眼点课文文章

侯丹丹

(阜新市实验小学,辽宁 阜新 123000)

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

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师的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按设计的进程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一、教师的问

(一)课堂提问所遵循的原则

1.课堂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目标,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设计问题的着眼点。如:以内容的关键处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对比处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含蓄处为着眼点,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着眼点,以课文的题目为着眼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强调重复处为着眼点等等。在这些着眼点处设计问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亲人是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这个问题可以引导联系全文,理解作者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从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2.问题要适当、适度、适量

提问,还应该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要适当、适度、适量。适当,主要指根据不同文章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在讲析课文内容时,主要根据课文练习设计了四个问题: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见到些什么?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游览双龙洞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把握了整篇文章的脉络,课堂上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另外,所提问题,要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些枯燥乏味的问题,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出的问题,像一根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如:在教学《荷花》一课,针对学生容易忽略课文中所写的想象与现实的联系的问题,设计了如下提问:“如果你眼前有一池这么美丽的荷花,你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也比较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兴致勃勃地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问题要针对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学生,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狼让羊救自己时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说明了狼怎么样?羊又怎么样?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正确合理,有利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课堂提问要适时

1.在关键处提问

文章的关键之处,一般是学生的疑惑所在。如在教学《麻雀》一文,写一个老麻雀眼看自己的幼儿面临着被猎狗吃掉的危险,它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掩护自己的幼儿。这时,猎狗怔住了,他可能没有料到老麻雀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在这里,一条凶猛的猎狗竟被一只小小的麻雀吓退了,这是三年级学生所不容易理解之处,也正是课文关键所在。所以应该在此处设问。

2.紧扣教学要求进行设问

教学要求是教每篇文章必不可少的主要依据,是检查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一把尺子,因此,依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趵突泉流出来的水有什么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进行学习讨论。

3.在需要处问

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不同程度的提问。提问后选择答问对象也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一般的说,平时举手少者优先,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发言的优先,欲举又不举者优先。

二、学生的问

读书要善疑。一切科学的思索都是以“疑问”为前提的。宋朝哲学家张载曾经说过:“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才有思。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教师总是问,学生总是答。教师应该适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勤学好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知道怎样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疑解难。

1.辩中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发展求异思维,引导质疑。可以引导学生读导读,这部分往往介绍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读思考练习,这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要点,提高分析归纳、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感知到自己没有了解、掌握的知识,便于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立即加以肯定和表扬,便于学生以后大胆地发表意见。

2.读中质疑

在读中让学生捕捉疑点,感知没有了解的知识,找出难于理解的词句,便于质疑。在教学中,多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要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体会含义。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通过读,学生懂得了为什么,使学生自己体会出结果,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充分发挥课文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功能

在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后,就要发挥预习和课后习作的功能。首先让学生明确,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弄清文章的字、词、句的意思,凡是不懂的问题,先查字典,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这是浅层次的质疑问难。启发学生从思想内容、文章标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出问题,这是较深层次的质疑问难。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学生问道“还有人会救狼吗?”这一问题往往是由老师提出来问学生,现在是学生提出来问老师。于是老师就反问一句:“你说呢?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这时的学生会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再如教学《林海》时,学生提出:“在作者参观时,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大兴安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呢?”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由此引发许多有关植物的知识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知识面较广的孩子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参与意识。

质疑问难,探疑解难,其关键作用在于有效地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各类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总之,各类问题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把语文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着眼点课文文章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诗词创新的着眼点(三则)
背课文
以受众需要为着眼点 提升消防宣传针对性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