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及护理
2010-02-18王金玮
王金玮
(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4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特别是骨髓、脾脏和淋巴结)无限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左旋门冬酰胺酶在治疗期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部分患儿有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史,或过敏的患儿经脱敏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因此左旋门冬酰胺酶无法对所有患儿都有治疗作用。我院2010年1~4月对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培门冬酰胺酶治疗,疗效显著,现将药物治疗的应用及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4月我院共治疗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10岁,平均7岁。本组入院时经血象、骨髓象及免疫组化等各项检查均符合相关标准而确诊,经过治疗后均处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血象基本正常。
1.2 方法
1.2.1 培门冬酰胺酶的使用方法 培门冬酰胺酶的溶液内常规加入氢化可的松25 mg,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期间要吃低脂性食物,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
1.2.2 培门冬酰胺酶注射液 培门冬酰胺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一样,被用于联合化疗。肌内注射,用药剂量为2500/m2,溶于5%葡萄糖液中,每14天给药1次。儿童体表面积小于0.6 m2,剂量按每 14 天 82.5 IU/kg。
1.2.3 应用前常规检查 包括凝血五项、血清淀粉酶、肝肾功能、腹部B超。
1.2.4 药物应用及相关护理 根据已有资料得知,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对所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预后极为关键,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因此,对患者的护理也显得尤为关键。用药要谨慎,观察要细致,对症护理要及时,将培门冬酰胺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水平,使化疗平稳、顺利进行。
1.2.5 用药前准备 首先要开通静脉通路,持续缓慢滴注生理盐水。由专人床边护理,给予心电监测。用药前30 min遵医嘱肌内注射异丙嗪0.5~1.0 mg/kg。培门冬酰胺酶的过敏反应表现为Ⅰ型变态反应,常表现有气促、胸闷,甚至休克而危及生命。对于预测过敏反应的发生,目前尚无可靠、有效的方法,因此要备好氧气、吸痰器、抢救车于床旁,同时要有抗过敏休克药品如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
1.2.6 药物的注射 该药用于肌内注射,在单一部位注射给药量应少于2 ml,如果需要使用的量超过2 ml,则应该在多个部位注射。本组均选择单侧或双侧臀部注射。
1.2.7 用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4 h,观察全身有无皮疹出现及注射局部有无红肿及疼痛。严密观察患儿有无腹部疼痛或突然中上腹剧烈疼痛、恶心、频繁呕吐的发生。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查血、胰腺B超、脂肪酶、尿淀粉酶以协助诊断,观察患儿的意识、意识的改变,血气分析、脉搏和电解质、肢端血运、皮肤温度、检测血压等的变化情况。
1.3 预防并发症
治疗期间给予患儿低脂饮食,每日2次监测血压变化、监测患儿晨起血糖,次日复查肝肾功能、凝血五项、血清淀粉酶及腹部B超。
1.4 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患儿及其家属对化疗药物了解不够,认为化疗药物很神秘,对化疗的毒性反应具有恐惧心理。因此,要按照患儿的年龄、性格特征、家长的应对能力、文化水平,适当的介绍相关药品的作用和疗效、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指引家长多注重观察临床表现,及时关注患儿的化疗反应,理解患儿的心理,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成功治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 结果
13例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在治疗期间共有3例出现过敏症状,其中,2例注射部位出现红肿,1例出现皮疹。
1例出现皮疹患儿在遵循医嘱给予口服扑尔敏后不久缓解,另外2例患儿注射部位发生红肿,对他们的红肿部位进行B超检查后未发现皮下血肿,在遵医嘱给予局部冰敷后,1周内全部缓解。
3 讨论
根据我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用培门冬酰胺酶注射液治疗的情况可见,培门冬酰胺酶注射液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治疗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过敏反应,但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处理。
4 小结
由于环境污染、药物、放射线等原因,我国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逐年增加,尤其表现在儿童患者数量的增加上。培门冬酰胺酶用药简单,在我院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用药护理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患儿的保护性隔离、饮食习惯管理、心理护理以及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1]谢晓恬,顾龙君,王耀平,等.左旋门冬酰胺酶疗法[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16(2):97.
[2]张小华,王绍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2):767-768.
[3]王艾军.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临床应用体会[J].山东医药,2000,40(20):67.
[4]麻柔,刘锋.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全书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王元松,高芳,高良.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8.
[6]丰艳梅,殷立新.血液科常用药物的联用与辅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