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关系
2010-02-18姜肃
姜肃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吉林 132011)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下个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份跟踪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现在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人均寿命75.85岁低20多岁。另据北京安贞医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人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寿命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事实上,几乎每个年龄段的现代人都挣扎在巨大的精神和体力透支的边缘,“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1]。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物质条件下形成,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下发展的一定社会、社会群体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从生活方式对主体产生的健康结果进行分类,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我们把人类不良生活方式定义为:对人类健康存在显在或潜在的损害,且这种损害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宜健康造成的。“亚健康”就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人们形象的称为“生活方式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病”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目前,生活方式致病占到慢性病的37.3%。许多所谓“现代病”、“文明病”,大都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如艾滋病、性病、自杀、慢性酒精中毒、高血压、肥胖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据国内外大量科学资料证明,近代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多种疾病中,最严重的并非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而是由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造成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死于这类疾病者占70%~80%,在发展中国家占40%~50%。我国卫生部从1982年开始的调查表明,社会因素与人群死亡的关系:生活方式因素(包括消费类型、职业危害、有害健康的业余活动)占37.3%,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生活环境)占32.1%,而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成熟老化、复合因素系统)则只占19.7%,这个结果与美国1977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病”的发生与人类文明进步密切相关,关键是社会因素,特别是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这类疾病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由于“生活方式病”是不传染的,对身体的危害也多是缓慢进展的,因此,目前人们对此没有予以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人类在基因层次上对疾病进行研究;而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宏观层面上个人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的研究。面对亚健康这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更需要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
1 几种生活方式产生亚健康[1]
1.1 过度竞争型
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竞争加剧,使一部分人成了工作狂,成了赚钱的机器,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被打乱,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缺乏体育锻炼,身体内部环境不断恶化,逐渐形成“亚健康”,出现易疲乏、失眠、脱发、易怒、食欲差、性功能下降等功能衰退症状,进一步会出现猝死,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以及其他方面严重的疾病。娱乐圈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加上吸烟和大量饮酒给“亚健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导致近几年一些歌星、影星的英年早逝。
1.2 过度安逸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进入小康社会或富裕社会,在生活方式上追求安逸。有些人越闲越懒,表现在越安逸,越想安逸,越闲越怠,越养越懒,由此造成精神萎靡,呵欠不断,喜躺思睡,不求上进。饮食不厌精细,吃喝无节制,出行以车代步,平时极少进行体育活动,加重了心血管和肝肾器官的负担,久而久之形成“亚健康”,出现大腹便便、周身不适或疼痛、心悸、胸闷气促、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免疫力低下等症状,进一步会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裕病”、“文明病”。从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肥胖率上升来看,“亚健康”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已经逐渐侵蚀到各类人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3 过度纵欲型
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观念是及时行乐,主要表现在娱乐方式上,追求新奇、刺激。一些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玩,在网上聊天、看黄色图片、玩游戏等;有的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征不能自拔;有的追求所谓的刺激、消遣,从而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越赌越上瘾。有的为了弄到赌资丧失人伦,杀人越货;有的倒在麻将桌上再也没有起来。有些青少年过度放纵自己的行为,有的发生婚前性行为,不仅对个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这些无约束、无节制的糜乱生活为提前进入“亚健康”埋下伏笔,出现精力不足、身体倦怠、消化功能差、难以控制自己情绪、没有上进心、消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厌恶社交甚至自闭等不良症状,这种生活方式若不加以控制还会直接导致过劳死、猝死。
2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亚健康”的途径
2.1 病从口入
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不合理、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都会导致机体失调,出现“亚健康”。
2.2 生活放纵造成机体的衰竭
生活放纵既受观念的影响,又受人格的支配。像赌博成瘾、网络成瘾、博彩成瘾、色情成瘾等,不仅会造成生理上的成瘾,导致机体的过度利用,重要的是造成心理的衰竭,即平时我们说的心力交瘁、反应性下降,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导致“亚健康”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2.3 享受型生活方式导致“废用”性的机体退化
由于运动不足,导致机体器官的适应性下降,“亚健康”由此而生。
2.4 生活压力导致的机体受损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生活压力增大,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生活压力,这种压力带给现代人不容回避的应激源,造成机体受损,导致“亚健康”[1]。
2.5 被动“吸毒”
时代的进步带给人们更优越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环境污染。人们被迫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引发机体 “亚健康”。
3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亚健康的因素[2]
①饮食不合理、过量吸烟、酗酒。②起居无规律、作息不正常。休息不足,特别是睡眠不足。③过度紧张,生活压力大。④环境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⑤缺少运动。⑥长久的不良情绪影响。
4 针对原因,防治亚健康
4.1 总原则
总原则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社会性、播散性、多样性、可改变性等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人格缺陷;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知识匮乏;社会巨变引起的群体生活方式变化等。根据其原因和特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其具体措施[1]:
4.1.1 全社会参与 应树立社会卫生观,政府领导、卫生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制定长远规划,建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项目,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4.1.2 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生活方式的主体是人群,人群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的内因,所以首先要重视内因;其次要重视外因,健康教育是预防生活方式病最有力的干预措施。
4.1.3 重视健康人 我国现行的健康观念还是重医疗、轻预防。对健康人、亚健康人群关心不够、投入较少,但是只有健康人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改变现行观念,未病先防,重视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和重建,预防疾病、保护人群健康,减少因生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增加创收。
4.1.4 利用行为技术 利用心理分析和行为矫正方法,加强人们自我认识、自省能力;运用行为矫治、生物反馈技术、祖国医学的气功、太极拳等方法控制不良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
4.1.5 健康促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采取传授知识、讨论诱导、多方面协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等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依靠道德制度和法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行政手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专业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4.1.6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专家建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4.2 具体措施[3]
4.2.1 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各种营养素合理搭配,才能维持人体全面的生理功能。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A能促进糖蛋白的合成,细胞膜表面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维生素C、B族和铁等对人体也尤为重要,因此每天应适当地补充多维元素片;除此之外,微量元素锌、硒、维生素B1、B2等多种元素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4]。4.2.2饮食疗法,吃走亚健康 多吃可稳定情绪的食物。钙具有安定情绪的作用,脾气暴躁者应该借助于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以及鱼、肝、骨头汤等含钙食物来平静心态。当感到心理压力大时,人体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明显增加。因此,精神紧张者可多吃鲜橙、猕猴桃等,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
疲劳后多吃碱性食物。疲劳时,不宜大吃鸡、鱼、肉、蛋等,因为疲劳时人体内酸性物质积聚,而肉类食物属于酸性,会加重疲劳感。相反,新鲜蔬菜、水产品等碱性食物能使人迅速恢复体力。大脑疲劳时可吃坚果,对健脑、增强记忆力有很好的效果。
每天至少喝3杯水。清晨,空腹喝下一杯蜂蜜水。蜂蜜有润喉、清肺、生津、暖胃、滑肠的作用。午休以后,喝一杯淡淡的清茶水。清茶有醒脑提神、润肺生津、解渴利尿的功效。晚上睡觉前,喝一杯白开水,能帮助消化,增进循环,增加解毒和排泄能力,加强免疫功能。除了每天3杯水外,日常生活中还应多饮白开水,适当多饮水是预防疾病的基本措施。
4.2.3 戒烟限酒 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酒有益健康(每天饮用20~30 ml红葡萄酒,可以将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75%),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必须严格限制。
4.2.4 调整生活规律,作息正常,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适度劳逸是健康之母,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是健康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的开始。
4.2.5 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 现代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忙于事业,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
4.2.6 调整并保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 广泛的兴趣爱好,会使人受益无穷,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善待压力,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4]。
4.2.7 远离污染 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远离污染,保证绿色、健康的生活。
4.2.8 应用中、西医方法防治亚健康 (1)中医防治[5]。①利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药物干预、调节饮食、推拿针灸、选择适当的保健品等;②中医养生:调情志、戒私欲、远房室、适四时、节饮食、锻炼(导引、吐纳、全神)、服饵。(2)西医防治。①清理垃圾和毒素:因“宿便”是百病之源。首先彻底清理大肠,因大肠是人体的垃圾袋,藏污纳垢的器官。改变吃精米的习惯,坚持长年吃糙米、胚芽米,多吃蔬菜、水果、地瓜等含纤维素的食物。将大肠陈腐的“宿便”完全清除干净[6]。②清理肝胆垃圾、净化肝胆:通过净化肝胆,改善人体内环境,旺盛器官功能,使身体有个全新的飞跃。精力、体力充沛,思维灵敏,睡眠好,不易疲劳,一些慢性病不药而愈。俄罗斯医学家用大量临床证明了净化体内方法的惊人效果,他们逐步改变了治病用药,保健用补的传统医疗手段[7]。③尽量少吃药打针,严防药物危害身体:21世纪是自然养生、自我保健、自我治疗、天然食疗、家庭理疗的世纪。④保健:如办公室简易健身法、腹式呼吸、远离污染、放松紧张情绪(手心按摩、做小动作、发声)等[8]。
5 结语
随着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的突破,人类平均寿命在今后可能会每10年就增加1.1岁,有的医学教育专家预言:“21世纪是一个长寿的世纪,人人都有可能活到100岁”。但不断恶化的环境和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也在危害着人类健康,导致传染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大量增加,为现代医学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在着手研究治疗的同时,更要重视预防:关注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普及健康教育知识,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远离“亚健康”,让健康人更健康!
[1]郭继志,姜润生.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7-45.
[2]陈复平,李强.亚健康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9-10.
[3]夏本立,曹东萍,于正军.亚健康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9-36.
[4]洪昭光.不生病的生活方式[M].2版.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9:5-6,22-23,50-51.
[5]吴深涛.亚健康与中医养生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56-257.
[6]纪康宝.不生病的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03-204.
[7]周易兴.肝胆肠排毒[M].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9:56-57.
[8]李林英,杨红英.给办公族的健康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