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颈部肿块80例临床分析
2010-02-18梁志成覃冠锻
梁志成,覃冠锻,莫 炼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广西柳州 545001)
颌面颈部肿块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但由于颌面颈部组织解剖复杂,病种繁多,临床上难以对肿块性质做出准确的诊断,通过对2003~2009年在我科住院的80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颌面颈部肿块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7~78岁,平均41岁,病程3 d~15年,平均8个月。肿块的分布为颏下区4例,颌下11例,腮腺区7例,颈侧区40例,颈前正中9例,锁骨上区4例,多个部位5例。其中炎性肿块21例,新生物肿块51例,良性肿块15例,恶性肿块44例,先天性肿块8例。
1.2 方法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结合血液化验、超声检查、CT或MRI、细针穿刺或手术取组织做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2 结果
80例颌面颈部肿块中,急性淋巴结炎4例,慢性淋巴结炎8例,颌下腺炎1例,淋巴结结核7例,颈部淋巴结肉芽肿1例,腮腺混合瘤4例,甲状腺腺瘤囊性变2例,鳃裂囊肿2例,甲状舌管囊肿5例,颈前囊肿1例。鼻咽癌32例,甲状腺癌颈转移1例,食管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未发现原发灶的2例。
3 讨论
颌面颈部的肿块主要来自腺体、神经、脉管、淋巴组织、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1]。我们在判断颌面颈部肿块的性质时,首先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颈部触诊,了解肿块发展的速度、有无并发症以及肿块的发生部位、形状、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局部有无搏动感和触痛。急性淋巴结炎主要见于颌下或上颈部,具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诊断较容易。慢性淋巴结炎往往继发于颌面和颈部的一些亚急性或急性炎症,发展缓慢,多有自限性,肿大的淋巴结质软或稍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一般无压痛或轻度压痛。慢性颌下腺炎常由导管黏膜感染所引起,局部可触及疼痛性肿块,进食时加剧。结核性淋巴结炎多数沿颈静脉行经分布,单个或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珠状,除非并发感染,—般不红、不痛、亦无压痛,质坚韧、可推动。颌面颈部良性肿块多是无意中发现,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囊性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隆起,生长缓慢,表面光滑,无痛,边界清楚柔软而有弹性,穿刺可抽出稀薄或黏稠液体。恶性肿块临床上表现不一,也较容易漏诊或误诊。有学者认为几乎全身各处的肿瘤均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2]。本组恶性肿块中,以鼻咽癌最常见,这与我省处于鼻咽癌高发区有关。在32例鼻咽癌中取一次活检的24例,2次5例,3次2例,有1例取3次活检均为阴性后,自动出院2个月后,再次取材为阳性。所以对于一些可疑为鼻咽癌的病例可多部位活检,即鼻咽左、右顶,前、后顶,左、右咽隐窝6个部位,尤其重点观察两侧壁,特别是咽隐窝附近有助于提高确诊率。原发性甲状腺癌多无明显症状,发展缓慢,长者可达数十年,短者仅数周。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有2例原发灶未明的鳞状细胞癌患者,经多次全身检查均未发现病灶,对这类患者在继续寻找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转移灶。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肿大多为进行性,其大小不一,多硬而有弹性,早期为散在性,后期粘连成团块,除非浸润或压迫神经,一般无疼痛,同其他恶性肿块一样肿块生长迅速,质硬,固定不活动,晚期合并感染者,常伴有压痛或表面皮肤溃烂流脓,恶臭,可伴有其他部位(如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
随着高分辨率CT及MRI等检查设备的普及,其对肿瘤的大小、形状及与邻近组织的结构和解剖的关系有很好的显示,其中CT对组织分辨率高,多层平面扫描和增强显像更好,加之价廉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成为主要的检查方法。对一些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较大肿块,局部活检可能会使肿瘤细胞扩散加速,这时可考虑行肿块穿刺确诊,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肿瘤已认为是一种简易、迅速、安全的方法,但此方法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阳性诊断有实际意义,阴性报告仍未解决问题[3-4]。若穿刺结果示恶性,需要寻找原发灶,一般认为肿块位于颈上2/3处者,原发灶可能来自于鼻腔、鼻窦、鼻咽、口咽、下咽、喉、舌和耳等部位,若肿块位于颈下1/3处,原发灶可能来自于甲状腺、胸、腹腔等器官。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癌主要来源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等;右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癌主要来源于肺。有的虽确诊为颈部淋巴结转移,但原发灶不清,可能与原发肿瘤早期肿块小,位置隐蔽,检查不容易发现有关。
总之,临床医师应加强对颌面颈部肿块的警惕性,根据肿块的临床特征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对颌面颈部肿块做出正确的诊断,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1]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75.
[2]吴亚群.颈部肿块的诊断方法[J].临床外科杂志,2003,11(1):6-7.
[3]李海琴.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3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4):315.
[4]刘义,向阳,孙厚长,等.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4):252.